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智能船舶发展方兴未艾"筋斗云0号"自主货船成功完成货物运载首航,预示着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的《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船检》2020,(5):77-77
2020年5月15日,我国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举行了建造开工仪式。据介绍,300TEU集装箱船"智飞"号是我国首艘具有智能航行能力、面向商业运营的运输货船,也是目前在建的全球吨位最大的智能航行船舶,该船总长约110米,型宽约15米,型深10米,设计航速为12节,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进行测试运营。  相似文献   

3.
正IMO海安会MSC在第101次会议上通过了《自主船舶试航暂行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本文在基于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筋斗云号自主货运船试航的基础上,进行解读和研究。《导则》的目的和作用IMO海安会MSC在MSC.1/Circ1604号通函中指出:"为了协助有关当局和利益相关方确保安全、可靠地进行MASS系统和基础设施的试验,并注意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正>自主航行三大核心技术为态势感知、运动控制和智能决策。智能航运已经成为航运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船舶自主航行技术是实现智能航运的关键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及高速处理器在近十年来的高速发展,自主航行技术的发展已经初具雏形,具有自主航行技术的船舶已经开始进行试验,在未来几年内具有商业价值的自主航行船舶将进入运营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38800t智能散货船"大智"号的交付,将我国智能船舶的研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艘散货船的诞生标志着全新的船舶设计、建造、运营理念渐入人心,全船数据安全共享、设备健康评估、智能辅助决策、船岸一体化等技术取得突破,在我国智能船舶研制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业内专家表示,"大智"号属于智能船舶的1.0版本,智能船舶要进入2.0智能物联阶段,实现部分自主操作及远程控制,乃至最终发展到船岸港互联、完全  相似文献   

6.
介绍船舶智能航行的现状,并结合自主航行等级划分情况,从自主导航角度入手,探讨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船舶智能航行领域的制定发布情况,通过对技术条款的分析给出相关标准制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中国船级社2020版《智能船舶规范》中的描述,智能船舶包含八大功能模块,分别为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智能集成平台、远程控制船舶和自主操作船。其中智能航行、远程驾控和自主航行功能是当下重点关注的研究难点。面向智能船舶各项功能的实现,亟需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包括信息感知技术、通信导航技术、  相似文献   

8.
船舶自主航行作为智能船舶的显著特征,日益受到工业与海事企业的关注.为把握船舶自主航行现状和发展方向,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研究调研与综述.分析近三年国内外船舶自主航行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航行态势感知、认知计算、避碰决策、航行控制、赛博安全等关键技术,剖析其技术内涵、研究现状与应用情况.针对智能航行关键技术现状与技术需求,从态...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与"雪龙"号不同,"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不仅如此,"雪龙2"号还是全球首艘智能极地科考破冰船,拥有一套集智能机舱、智  相似文献   

10.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具有自主性、隐蔽性、环境适应性、可部署性和高效费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军用和商用等领域.智能化是目前AUV技术的研究热点,智能AUV具有更先进的"智能"技术,能够极大地拓展海上无人装备的任务范围,提高作业能力.结合典型智能AUV设备,对近年来智能AUV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对智能AUV的关...  相似文献   

11.
当前,智能船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稳定可靠的船岸通信则是未来智能船舶运营的基础支撑。文中在研究智能船舶与通信卫星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智能航运通信发展规划,提出通过推进航运与卫星产业融合发展、建立自主可控的交通运输公益卫星系统,以保障未来智能船舶运营发展与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严新平  刘佳仑  范爱龙  马枫  李晨 《船舶工程》2020,(3):I0012-I0017
近年来,智能船舶技术已受到全球造船界与航运界的广泛关注。智能船舶以实现船舶及其配套设备、航行环境的智能化、自主化发展为目标,深度融合传统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及现代信息通讯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从部分设备智能到全船智能系统、从内河到远洋、从单船智能航行到协同智能编队航行、从人机共融到远程自主的逐步发展,实现其以增强驾驶、辅助驾驶、远程驾驶、自主驾驶等为代表的阶段性功能,最终呈现智能航运新业态。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某一新兴技术领域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时,所有人都应放慢脚步,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避免陷入"蒙眼狂奔"的尴尬。近来,船舶工业领域不断涌出各种智能新概念、新技术、新成果,让人眼花缭乱。例如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艘智能集装箱船舶"中远海运荷花"号正式交付运营,国内首创船舶数字空间解决方案正式发布,世界首家数字航运公司准备启航等等。这些新成果、新概念刺激着业界兴奋神经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正韩国现代重工(HHI)进行了一艘全自主游船的试航行,该船在狭窄的10公里长的浦项运河中航行。现代重工通过其新建立的专门从事自主航行技术的公司Avikus展示了船舶从出发和航行到返回和停靠的所有阶段的完全自主导航。本次展示使用了一艘12座游船进行。据该公司称,智能导航辅助系统(Hi NAS)基于增强现实(AR)和智能停泊辅助系统(Hi BAS)自动识别物体和路线,以提醒碰撞风险。  相似文献   

15.
5月1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3年前的这一天,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青岛启航,正式开始进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相似文献   

16.
赵博 《中国船检》2023,(5):46-49
<正>搭载“HiNAS 2.0”的大型船舶远洋航行测试数据有望进一步帮助船东了解智能航行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智能船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自主航行已成为未来方向和趋势。2023年3月14日,HD现代集团(原现代重工集团)旗下的船舶自主航行解决方案公司Avikus与泛洋海运(Pan Ocean)、  相似文献   

17.
提出"航行脑"系统的概念设计。该系统是服务于船舶智能航行的人工智能系统,由感知、认知和决策执行等3个功能空间组成。"感知空间"获取船舶在航环境和自身状态信息;"认知空间"根据感知的信息抽象出航行态势,实现自身状态辨识,最终基于人工驾驶记录和机器学习建立智能船舶驾驶行为谱;"决策执行空间"利用"感知空间"反馈的信息修正"认知空间"的态势认知,在驾驶行为谱的支持下实现对智能船舶的鲁棒控制。分析"航行脑"系统的"感知空间""认知空间"和"决策执行空间"等关键技术,并展望"航行脑"系统在智能货船上的应用,以实现货船的智能航行,达到减少配员、降低排放和提高船舶航行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海况下无人救援设备发展的需求,设计研发三体无人救助艇平台。根据水动力仿真结果和水池拖曳试验结果分析论证所设计三体船的耐波性和阻力性能并给出三体船的总布置图;设计无人驾驶巡航系统和救助系统;研制一艘基于"航行脑"的三体无人救助艇。设计研发成果表明:该三体无人救助艇具有优良水动力性能的船舶型线,其"航行脑"系统可实现智能控制平台、智能通信网关、智能自主航行系统和遇险人员救助装置的控制,利用冷热红外光电跟踪系统,能够实现对遇险人员的监测和救助。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专家问卷调研,基于上海市海洋无人系统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需求分析,开展上海市海洋无人系统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上海市海洋无人系统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应充分整合相关行业的领先技术、专家资源,聚焦智能船舶、无人水面艇和无人潜航器等自主船舶/自主航行装备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探索新机制,致力于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政策链等相互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正>4月26日,由中交上航局投资,振华重工及荷兰IHC公司设计,上海振华启东船厂建造的两艘耙吸挖泥船——"航浚6008""航浚6009"轮在江苏启东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疏浚装备在智能领域实现重要突破。"航浚6008""航浚6009"轮型长皆为108. 25 m,最大挖深30 m,舱容量6 500 m~3,具有无限航区航行能力。两艘挖泥船配备了当前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疏浚控制系统,具有自动低浓度排放、自动吃水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