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全球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CLARKSON)最新发布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韩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超越中国和日本,跃居全球第一。作为韩国工业化以后最具指标性意义的产业,这是韩国造船业时隔3年再次抢占世界头把交椅。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造船业新接订单量为562万修正总吨(CGT)、211艘,比去年同期的1619万CGT、832艘大幅减少,显示出全球造船市场的整体不景气。其中,韩国造船业新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50年代前,欧洲是世界造船产业当之无愧的霸主。二战结束,日本造船业崛起,打破西欧造船一统天下的局面;70年代始,韩国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赶超日本,至2003年,韩国成为世界造船新的霸主。2010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超越韩国,居世界第一。自2014年起,全球造船出现萎缩局面,行业整体萧条。  相似文献   

3.
<正>韩国造船业的市场领先地位已经受到竞争对手中国和日本以及行业不景气的双重打击,在未来很难走出危机。韩国造船业正在承受中日造船业的夹击,日本造船业的成熟技术和中国造船业的低廉价格使韩国面临困境。日本媒体称,韩国造船业即将沉没。去年,作为韩国三大船企的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出现了最严重的赤字。造成严重赤字的原因之一显然是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新船订单量减少。然而,韩国业内人士也要求船厂重视反复低价接  相似文献   

4.
作为韩国主导型产业钢铁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并在推动韩国经济的繁荣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在世界钢铁业一直保持着第五大钢铁制造国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造船业与钢铁业相辅相成,在造船业遇冷之际,钢铁业如何转型升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月17日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了解到,2016年,船舶及钢铁行业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经济效益持续好转。但受国际新船需求大幅萎缩的影响,造船板产量连续下降,行业景气程度  相似文献   

6.
《世界海运》2009,32(4):19-19
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特别明显的全球转移产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13韩凭借其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挤掉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实现了造船业由欧洲向13韩的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过程中,韩国凭借其成本上的较大优势以及在技术上的快速发展,于2000年赶超13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国。  相似文献   

7.
正韩国造船业面临"雪上加霜",随着韩进海运破产后,今年韩国最大的造船集团大宇造船也面临着需要偿还9400亿韩元(约8.24亿美元)的企业债券,一旦4月份无法偿还,将会令脆弱的韩国造船业"面临崩盘"。在韩国法院正式宣布韩进海运破产之际,全球最大造船集团——韩国大宇造船目前财务状况也岌岌可危。因为没有足够资金偿还4月份将  相似文献   

8.
日本、韩国将造船能力向中国转移,国内造船业有准备但不充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不断地深化。各种产业向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促使世界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研究世界造船业近百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变规律,即世界造船中心由西方国家逐步向东方国家转移。当前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韩国同欧洲争夺霸主地位一样,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开始转向中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9.
李源 《中国船检》2011,(1):50-51,96
造船业是韩国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造船综合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金融危机后,韩国造船业为带动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韩国三大船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仍保持强劲势头,技术研发对市场脉动的准确把握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3年了,钢铁业把造船业搞得好郁闷。造船产品的特性是以销定产,先订船合同再定技术和用材。近年钢材价格飞涨,给已经接单在建的船厂带来不能消化的难题。连续3年,船舶和钢铁两个行业协会为钢材涨价座谈了三次。种种迹象表明,这个船用钢材价格协调机制大致形成了。但钢铁行业的利润高达791亿元,而造船行业的利润只有5亿多元。如此悬殊的数字,真的能让两家协会平起平坐地平心静气地谈价格吗?3月底,记者赶赴南京紫金山,看看造船业和钢铁业之间的那道难缠的成本价格之题究竟解得怎样了。3年了,钢铁业把造船业搞得好郁闷。造船产品的特性是以销定产,先订船合同再定技术和用材。近年钢材价格飞涨,给已经接单在建的船厂带来不能消化的难题。连续3年,船舶和钢铁两个行业协会为钢材涨价座谈了三次。种种迹象表明,这个船用钢材价格协调机制大致形成了。但钢铁行业的利润高达791亿元,而造船行业的利润只有5亿多元。此悬殊的数字,真的能让两家协会平起平坐地平心静气地谈价格吗?3月底,者赶赴南京紫金山,看看造船业和钢铁业之间的那道难缠的成本价格之题究竟解得怎样了。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球造船业的订单,已经历了从欧洲到日本再到韩国的转移,下一个目标,业界一致认为非中国莫属。而事实也正如此,中国造船之势,越来越让韩日两个造船大国如坐针毡。与中国造船高涨的热情相比,钢铁业在船板方面则表现得不温不火,成了造船界抹不去的阴影。中国背负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之名,却无法满足国内造船之需要,令人费解。但是,中国造船业需要钢铁行业的强力支持,因为只有实现了真正自足,甚至还能主导世界船板市场,那么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第一钢铁大国之誉,才会变得更加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12.
《机电设备》2006,23(3):23-23
东和恩泰(DongHwa Entec)是一家船舶用、发电设备用、以及其他产业的热交换器和柴油发动机用空气冷却器的专业设计与制造商,26年来和韩国现代造船业同步发展,其独特的研发、市场和管理等策略,铸造了他业界顶级热交换器制造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韩国政府已增加预算,以促进作为"第二造船业"的风力发电的发展.韩国知识经济部日前宣布,将投资9亿美元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这比去年增长了24.1%,达1950亿韩元,反映了政府对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坚强信念.这是韩国政府首次在此领域的拨款超过1万亿韩元. 在研发方面的经费,由149亿韩元上升至今年的2677亿韩元.以...  相似文献   

14.
<正>近期,韩国现代重工将收购大宇造船的消息引爆造船界。此举被誉为有望成为韩国造船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故此案备受关注亦在情理之中。事实上,这事在此前早已有预兆。2016年,正值韩国造船业陷入低谷,韩国政府邀请麦肯锡对韩国造船业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其认为挽救大宇造船的行为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韩船舶工业新时期发展战略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长涛 《船艇》2005,(2):40-46
一、新时期日韩船舶工业的发展战略简介 1.韩国船舶工业2010年发展目标2002年年中,韩国造船工业协会和产业资源部召开了韩国造船产业前景及竞争力战略研讨会,会上提出了韩国造船业在2010年应实现的目标。该目标的具体内容为:将韩国的世界新船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32%提高到40%,高附加值船的比重从目前的13%提高到35%,船舶配套产品出口额从目前的3.7亿美元提高到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东和恩泰(DongHwa Entec)是一家船舶用、发电设备用、以及其他产业的热交换器和柴油发动机用空气冷却器的专业设计与制造商,26年来和韩国现代造船业同步发展,其独特的研发、市场和管理等策略,铸造了他业界顶级热交换器制造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造船业总量指标迅速增长,产品结构逐渐优化,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处于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阶段。作者依据波特教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对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概括出提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的策略,为我国造船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世界造船业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汝敬 《船艇》2000,(1):8-12
战后,作为传统产业的造船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有: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两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下,欧洲许多传统造船国走向衰落,而日本造船业以及随后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造船业迅速发展,使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随着韩国和其它新造船国的兴起,世界  相似文献   

19.
张嘉国 《船艇》1998,(8):17-19
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一个产业的性质、发展阶段,是正确地制定该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这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造船产业已经具有国际性产业的基本特征,处在正成长为国际造船业中一支举足轻重力量的发展阶段。国际造船业权威人士评价说:中国造船业日益成为世界造船业的一支劲旅。我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评价说:我们唯一称得上出口产业的就是造船。按国际性产业的要求来支持、  相似文献   

20.
《船艇》2001,(3)
2000年韩国造船业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世界造船业霸主的日本远远地抛在其后。据克拉克松统计,2000年韩国船厂获得的造船订单为1610万总吨,而日本仅为1130万总吨。世界三大造船企业——韩国的现代、三星和大宇目前所建造的船舶占世界总量的25%。而中国的接单量约为430万总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