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中石油云南省某专用铁路场坪堆载预压下人工填土地基沉降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深厚人工填土地基在堆载预压下沉降变形规律,研究了时间因素对双曲线法沉降预测结果的影响,并给出观测数据不充分时预测值的修正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堆载完成初期人工填土地基沉降主要为瞬时沉降,堆载一段时间后沉降为固结沉降;采用双曲线法预测装卸场地基的沉降时,时间起点取21天最合适,时间终点越大、观测数据越多,预测结果越准确;在预测点观测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采用多个试验点分析得到的修正系数修正预测值可有效地减小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2.
软土地基路基超载预压卸载时间的确定是软土地区公路工程建设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之一.路基规范对卸载时间采用双标准控制,采用超载预压一段时间卸载后,地基沉降速率会发生变化,其沉降速率控制标准也有所不同.该文首先分析软土地基路基最终沉降量和填土高度的关系;结合实际工程——天津滨海新区软土地基桥头段路基采用加固土桩及预压处理时的实测沉降数据,运用双曲线法,根据预压土顶的沉降速率确定路床顶的沉降速率从而判断沉降速率是否达到规范规定值.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滨海新区软土地基路基上的加固土桩+预压处理路段,双曲线对于预压半年内的沉降拟合和实际情况最相符;根据路床顶的沉降速率方程判断卸载时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石油云南某石化装卸场铁路专用线整体道床区域堆载预压现场的测试数据,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深厚人工填土地基在堆载预压下沉降变形规律,探讨了人工填土在整体道床沉降控制中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堆载作用下,地基沉降变形曲线出现明显的反弯点,以碎石土等粗粒料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人工填土沉降变形主要分为瞬时沉降和蠕变变形,其中瞬时沉降占比达到66.3%~83.6%;采用《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中的灰色系统理论和双曲线法对地基工后沉降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双曲线法比GM(1,1)模型更适合应用于人工填土地基的沉降预测,经堆载预压处理的深厚人工填土地基工后沉降能满足整体道床的沉降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娄霜 《路基工程》2014,(3):179-183
针对某客运专线铁路软土地基分布广、厚度大和地基处理方式多样的特点,为保证路基工后沉降和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开展了超载预压现场试验,结合现场观测数据,采用广义开尔文流变模型进行地基参数反演,并进行铺轨施工数值模拟研究和工后沉降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数值反演得到的地基参数合理可靠,经过三个月的堆载预压,工后沉降量较未堆载预压工况显著减小。路基填筑完成后的静置时间、堆载预压高度、预压时间对于工后沉降有显著影响,静置时间越长,其工后沉降量越小,增加堆载预压高度、预压时间均可以在短时间内加速地基固结沉降,减小工后  相似文献   

5.
刘利军 《路基工程》2016,(4):234-238
以蓟汕高速公路某大型鱼塘软基处置为背景,对处置方案进行了比选,确定抛石挤淤+堆载预压+泡沫轻质土联合处置技术。对采用抛石挤淤、堆载预压固结、沉降稳定后填筑泡沫轻质土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通过沉降观测,对置换并堆载后软基的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并用双曲线法进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双曲线拟合法预测工后沉降,与实际沉降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6.
软土路基超载设计与卸载时机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志光  魏金霞 《公路》2004,(8):220-224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采用排水固结法时,路基中线处的最终沉降与路基填土厚度或最终填土高度成正比。根据最终沉降-填土厚度拟合曲线可以推算设计荷载下的最终沉降,进行超载设计;利用预压期的监测资料推算的最终沉降可以得到设计荷载下的沉降和剩余沉降,进行卸载时机的判断。卸载时机还可以利用沉降速率法、有效应力面积比或有效应力系数法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软土地基处理沉降计算中相关参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在保 《路基工程》2011,(2):96-98,101
通过粉喷桩、浆喷桩、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及砂桩超载预压等方法处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对其软基处理的压缩层厚度、侧向位移引起的沉降及其修正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压缩层厚度采用应力比法?p/p0≤0.1为控制条件较合理。搅拌桩加固后,大为减小了地基总沉降。采用各种规范规定的沉降修正系数进行沉降计算的值均与实测值有一定差异,而采用国家规范的m值得出的沉降与实测推算的沉降相差最小。  相似文献   

8.
周晓曦 《路基工程》2014,(5):120-124
针对处于沿海滩涂软土路基之上的铁路专用线,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方案加固路基地基,开展了大量的表层沉降、孔隙水压力、分层沉降等观测项目.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地基表面的沉降规律,并考虑了地基分层沉降与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全面揭示了整个地基地层的沉降变化特征.运用双曲线合理地预测了工后沉降,且推算出地基整体的固结度;采用工后沉降与地基固结度建立卸载时机判别标准.结果表明: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处理方案有效地加固了沿海滩涂软土地基;全面考虑地基表面沉降、分层沉降及孔隙水压力,并采用工后沉降与地基固结度相结合的方式,为堆载预压的卸载时机判别标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和三点法等预测超载预压情况下地基的工后沉降的局限性。反演导出沉降系数m,以反算的系数为沉降计算参数,同时考虑超载部分对工后沉降的影响,推导出能预测超载预压地基的工后沉降计算式,并针对沿海高速公路一段软土地基处理工程,较准确地预测了超载预压地基的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10.
袋装砂井在道路扩建软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与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佛山市顺德区高富路百安互通立交段软基处理工程实例,系统阐述了道路扩建工程中应用袋装砂井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和现场施工监控方案.堆载预压过程中路基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预压填土高度的增大对路基固结沉降的增加有显著的影响.在堆载预压的初期和中期地基沉降速率较大,在堆载后期以及堆载完毕后的预压期,地基沉降速率明显减缓,袋装...  相似文献   

11.
结合水泥土搅拌桩、超载预压以及袋装砂井联合堆载预压三种方式处治的滨海相软基,开展了系统的沉降变形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期的软基沉降量与填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预压期的沉降量与时间符合双曲线关系。不同方式处理软基的沉降率与沉降速率显著不同。深层沉降量与埋深呈单指数衰减相关性;路堤临界高度应考虑下卧硬土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软土路基沉降问题是软土地区公路工程建设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之一。分析双曲线法、指数法、三点法、对数法对于拟合天津滨海新区软土路基桥头段采用加固土桩及预压处理时沉降数据的误差,并且比较分析双曲线法拟合和理正计算的预压期沉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滨海新区软土路基上的加固土桩+预压处理路段,双曲线比其余的曲线拟合方法精度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振杆密实法加固粉土地基的效果,对宿(迁)新(沂)高速公路粉土地基采用十字形振杆密实技术进行处理,通过加固前后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分析了侧向土压力系数和超固结比等参数的变化;研究了路堤填筑期工作性状,分别基于CPTu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得到的压缩模量计算加固后上覆荷载下沉降,并与采用双曲线法基于现场实测资料的预测沉降和瑞典振动翼加固沉降进行对比,以证明基于CPTu测试的沉降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比较加固前后相同上覆荷载下地基计算沉降量以分析地基加固前后路堤荷载作用下控制变形能力的差异;比较了加固前后场地土类别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场地土层加固后静止侧压力系数提高了40%,超固结比提高到1.8~2.3,出现超固结效应;十字形振杆控制粉土地基沉降效果优于瑞典振动翼,基于CPTu测试确定土压缩模量的方法能较好地预测地基沉降,在相同高度填土荷载下,加固后地基沉降比加固前减少约25%;加固后场地指数提高,特征周期减小,场地土类由软弱土提高为中软土,场地类别由Ⅳ类提高为Ⅲ类,在不影响建筑物基础抗震要求的情况下,可大幅降低建设投资。  相似文献   

14.
根据“佛山一环”沉降观测数据和地质勘查资料,通过模拟分析不同预压载荷、软土层厚度下路基土的沉降变形规律,对排水固结法处理路段的卸载标准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满载预压时间相同时,累计沉降量和沉降速率随超载高度、软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加超载高度能缩短预压时间,根据剩余沉降量确定卸载标准时应考虑载荷增加对路基计算深度的影响;排水体系正常工作条件下,等载预压满6个月、沉降速率小于5 mm/月,工后沉降通常小于300 mm;当欠载高度超过1 m时,单靠延长预压时间难以使路段的工后沉降量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软土地基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渗透性差、强度低,在其上修建高速公路,将会遇到沉降、水平位移等问题。为此,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与堆载预压两种方法加固深厚软土地基,通过现场对比试验,以及对弹塑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粘弹塑性损伤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相对堆载预压来说,提高了加荷速率、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工后沉降,效果显著,粘弹塑性损伤模型模拟值最接近于实际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长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深厚软基的方法在广东省内某高速公路中的现场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加快填土速度。填土期间地基中搅拌桩能有效约束深层土体侧向位移,但路基沉降速率较大;相对常规排水预压法,该方法可以减少沉降总量,但后期沉降速率收敛缓慢,对于减少预压时间和工后沉降作用不明显;试验区桩土应力比较小,且总体上体现出填土期迅速增大,预压期逐渐减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