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果说产能不过剩,摆明了是跟工信部唱反调。尽管如此,多数的车企人士都并未对坊间风传的"产能过剩"、"库存疑云"过于关注,更多地表示"企业将按照中长期规划,按部就班地发展,以及制定产销目标。"  相似文献   

2.
张煦 《时代汽车》2010,(7):113-114
作为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国,中国的国产品牌轮胎企业正面临着生产过剩的危机。美国轮胎"特保案"后,此前严重依赖出口的国产轮胎品牌都遭到沉重打击,但与此同时,国产轮胎的产能却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大气环境不断恶化,因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倍受关注.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已经度过产业酝酿期和导入期,2014年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成长期.本文对国内外的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存在许多问题,科研"小型化"、"分散化"问题突出,"师徒组"和"父子兵"现象严重,团队缺乏竞争、合作和激励机制,从而导致科研团队创新能力不够,其中团队负责人的"狭隘-倦怠"心理特征和团队成员的"浮躁-功利"、"焦虑-被动"、"叛逆-抵触"的心理特征是严重制约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主要心理因素。因此,在高校引入提高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心理干预措施,积极引导团队负责人的树立"积极豁达"的心态,培养团队成员的"主观幸福感",开发他们的"情绪智力",做好"心理契约"的维护,是提高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担当的勇气     
在"吐槽"和"围观"盛行的年代,担当需要有相当的勇气,汽车行业亦是如此。做出"中国汽车产业十三问"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显然是有勇气的。在产销量"全球第一"位置上保持了相当长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毫无争议地在世界汽车格局中充当重要角色。然而,仅以产销量"全球第一"的名头还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因为就技术角度而言,中国汽车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品牌的"十二连降"就是这方面问题的一个重要注释。  相似文献   

6.
正确看待产能过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能过剩拉响警报近年来,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一直是业内外关心和争论不休的问题。2005年以来, 从政府有关部门到国外知名咨询机构,谈论产能过剩的声音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到2005年末,我国汽车行业整车年生产能力已达800万辆,超出销量约38.9%。目前在建的生产能力有220万辆,建成后年产能累计将达1020万辆,与此同时,据说各地还有正在准备投资的规模统计可达1000万辆。但在这种情况下, 各汽车企业的扩产之风仍然刮个不停。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目前产能总计约500万辆,产能过剩的形势十  相似文献   

7.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近来一汽已主动将自己"降格"为"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此前,国人皆称其为"共和国长子"。因为在建国初期,"解放"、"红旗",作为中国独立自主的象征,其意义超出了汽车工业本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大长江集团跟一名技术开发人员聊天时,他谈到"质量过剩"的问题,令笔者回味无穷。我们平时听得最多的概念是"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营养过剩"等,至于"质量过剩",或许概念本身就很好笑。  相似文献   

9.
产能之惑     
刘黎迅 《时代汽车》2012,(12):26-32
产能过剩在汽车行业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汽车行业颇具生命力的话题之一。无论在哪种年月,产能是汽车企业必须制定的项目之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考核的内容之一,也是媒体行业永远关注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介入型实验的机动车驾驶员“抢行”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京  陶立  芦杰 《交通与计算机》2011,29(3):69-73,78
机动车驾驶员的"抢行"行为是我国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究驾驶员对行人的"抢行"行为现状与特征,设计了介入型实验,通过介入型实验全程录像观测和固定点非介入型观测,记录车辆"抢行"数据以及相应行人过街行为特征。根据录像观测中的行人过街特征将机动车的"抢行"进行分类,提出"抢行"的严重程度定义。对于介入型实验,读取车辆在封闭路线内发生"抢行"行为频数及严重程度,得到抢行参数,再根据问卷回答进行相关分析,寻找相关程度较高的因素。结果表明,机动车经过人行横道的"抢行"行为普遍存在,女性驾驶员记录到了更多的严重"抢行"行为,驾龄超过10 a的实验者记录到的"抢行"行为最少。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轴向永磁轮毂电机的工作性能,推导了不同盘间距下的转差率和盘间距关系的理论公式,以及传动效率的理论方程;利用Magnet软件模拟轴向永磁轮毂电机在不同盘间距时的磁密、转矩、转速等,研究涡流损耗和工作效率,分析节能性,模拟变负载系数与输入转速对系统转速变化、转矩调节范围以及传动效率的影响;搭建试验平台测量了盘间距不同时的工作转矩、转速和传动效率的变化情况以及输入转速对输出转速、转矩调节范围和传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轴向永磁轮毂电机盘间距的增大,气隙磁密值、输出转速、转矩和传动效率降低;变负载系数K越大,转矩调节范围和传动范围越大,传动能力增强,但效率降低;输入转速增大,转矩调节范围和调速范围增大,传动能力增强,工作效率和节能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上海罗北路某新建工程路段的石灰改良软黏土开展动三轴试验,分析研究掺灰量、围压、固结比和加荷频率对其动弹性模量与阻尼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掺灰量、围压、固结比和频率的增加,动弹性模量增加,阻尼比减小;动应变对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最大,随着动应变的增加,动弹性模量迅速减小,阻尼比成倍增加;随着掺灰量、围压和频率的增加,最大阻尼比减小,最大动弹性模量增加,但是固结比对最大动弹性模量和最大阻尼比的影响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4.
刘栋  李立寒 《中国公路学报》2019,32(11):118-128
针对固体废料用于水泥稳定类基层材料时存在压实过程中破碎严重且压实含水率偏高的问题,分别进行水泥稳定碎石(CSM)和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IBA)的水泥稳定炉渣碎石(CSMI)旋转压实试验,研究旋转压实试验参数(垂直压力和压实次数)对试件旋转压实过程、矿料级配衰变、压实标准、强度和模量等物理力学指标的影响,阐述旋转压实机理,探讨旋转压实与击实、静压和现场压实的差异,分析旋转压实成型CSM和CSMI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旋转压实过程中CSM和CSMI的密度、剪切应力在压实50次内快速提高,200次后达到稳态,可分为初压(0~50次)、复压(50~200次)和终压(200次之后)3个阶段;较高的压实次数和垂直压力对试件内压实功传递、骨架嵌挤及密度、强度和模量有利,并可降低压实含水率,但垂直压力超过400 kPa时压实功明显增大,矿料级配衰变加剧,600 kPa后劈裂强度降低;较高的IBA掺量和含水率对CSMI压实特性的影响较大,初压压实功低,复压和终压需较CSM略大的压实功,但旋转压实试验参数对CSM和CSMI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相近,可采用相同试验参数;相比击实和静压,旋转压实可降低矿料级配衰变和压实含水率,减弱IBA对CSMI性能的不利影响;旋转与现场压实效果存在较好一致性,CSMI(IBA掺量为30%)与CSM基层的服役性能相近。  相似文献   

15.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强风沙、地震、泥石流等恶劣环境严重威胁列车的安全运行,研究和防治铁路自然灾害、确保列车安全运行、保障运输安全畅通已成为铁路科研的重大任务。为了避免恶劣环境导致列车脱轨和倾覆事故发生,针对恶劣环境下铁路行车安全性问题,综述了不同环境下列车脱轨机理和动力学特性、环境测量系统、调度系统、预警系统、控制系统、试验验证、防灾措施等关键环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铁路恶劣环境的分类及特点,分析了不同恶劣环境对列车安全运行关键环节的影响,归纳了不同恶劣环境、路况和车型条件下车辆动力学特性及安全性能指标。梳理了复杂恶劣环境下的铁路行车安全控制方法和措施(如实施限速或紧急停车、道岔及受电弓除冰雪装置、挡风墙或风屏障、铁路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等),及在实施相应控制方法和措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如理论分析、数值计算、风洞试验、在线实车试验等)。展望了恶劣环境下铁路列车安全运行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周浪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12):21-25,31
项目位于玉洞大道与良庆大道交叉口,节点周边控制因素多,须协调与居住区、水体、水系桥、综合管廊、地铁线、BRT的关系,设计难度大;同时涵盖的交通类型多,包含快速路、辅路、快速及普通公交、慢行、人行,交通组织复杂。设计者结合功能定位及控制条件,对立交型式进行了充分比选,提出三层蝶形立交方案,通过采用快慢交通分层布置,主辅交通逐级转换的交通组织思路确保立交的功能高效发挥。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雨天环境下高速公路行驶安全,降低道路整体运行风险,结合雨天风险特征,开展考虑运行风险的雨天可变限速研究。首先应用随机森林模型,标定雨天环境下高速公路动静态风险因素的特征重要度,并结合熵值理论,建立高速公路风险模型、计算风险系数、划分风险等级;之后,以空域自适应算法中可变限速推演变化规律为基础,考虑大、小型车的行驶特征,结合预期风险、雨天停车视距、水膜厚度等因素,优化可变限速模型,细化大、小型车辆的初始控制值,进而提出不同降雨强度、不同能见度下的可变限速推荐值;在此基础上,利用驾驶模拟实景仿真系统、心理生理检测设备、微观交通流仿真软件,开展可变限速系统控制值合理性及驾驶人行车适应性与交通流运行状态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能见度降低和降雨量增大,在可变限速控制下,驾驶人呈现出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理紧张度降低的状态,其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高频值、心率变异性低频值、心率变异性差异值分别由74.13、0.121、0.643、2.37变为78.23、0.192、0.567、2.01,驾驶人对限速方案的适应性良好;同时,可变限速可保证道路整体通行效率,不会造成交通流风险震动,在小型车、大型车限速分别为80、60 km·h-1和小型车限速60 km·h-1、大型车禁止驶入场景下,碰撞时间均值、中值大于未限速场景,各车道的行车安全性均能得到保障;提出的雨天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合理,且具有一定工程适应性,能为异常天气高速公路宏观车流主动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柱中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配箍率(0%、0.25%和0.5%)与钢纤维体积掺量(0%、1%和2%)的5根超高性能混凝土足尺柱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耗能能力、自复位能力、强度退化性能、刚度退化性能以及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规律。基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构件性能、箍筋应变以及等效侧向约束力的分析,提出钢纤维体积掺量与配箍率的等效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配箍率对正截面破坏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延性、耗能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均有影响,当配箍率从0%提高到0.5%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15%,耗能能力提高55%,自复位能力提高32%;②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的影响显著,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压碎剥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受压钢筋屈曲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柱的延性,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提高到2%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45%,耗能能力提高142%,自复位能力提高42%;③对于正截面破坏的受压构件而言,采用钢纤维代替箍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所研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而言,2%的钢纤维体积掺量可等效于0.51%的配箍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推进路面主动除冰雪技术的发展,综述了国内外路面主动融雪化冰方法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不同类型路面主动除冰雪技术的融雪化冰机理,并基于此将主动除冰雪路面划分为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低冰点路面和能量转化型路面3类;然后,分别对3类主动除冰雪路面的路用性能及融雪化冰特性进行了梳理,在路用性能方面主要包括沥青混凝土路面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黏附性能和耐久性等,以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拉、压性能等,而在融雪化冰特性方面主要包括路面抗摩擦性能、冰-路界面黏结性能、破冰性能、融雪速率、适用温度范围及长期稳定性等;进而归纳了材料组成、结构类型、外界环境及系统运行条件等对主动除冰雪路面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为了便于主动融雪化冰路面技术选型,从融雪化冰效果、经济成本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不同路面主动除冰雪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建议路面主动除冰雪系统应与冰雪灾害评估系统及冰雪预警系统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