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下航行体引起的水底压力变化是航行体的重要目标特性之一,可用于水下运动目标探测和水中兵器研制.基于船舶水动力学势流理论,建立了水下航行体水底压力计算模型.利用HessSmith方法,对大深度水下航行体的压力场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航行体水压场沿纵向和潜深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水下航行体在高速运动时,其表面大部分被空泡包裹.航行体尾部与空泡壁的相互作用力的存在使航行体模型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文中将基于反馈线性化的非线性鲁棒控制策略应用于水下超高速航行体纵向运动控制.反馈线性化可以实现航行体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解耦,得到系统精确线性化模型.针对线性化模型设计系统鲁棒控制器,解决由于模型不准确、参数摄动等引起的鲁棒性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鲁棒控制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查了细长体理论数值方法中的数学问题,指出了用在其他论文中的一个有疑问的公式,椭哨兵和来修正船首部因细长假高无效而导致的力偏差,其中椭圆几何参数根据首部开头和体积求偶,为考虑尾部泄出的涡片,讨论了离散涡模拟和虚拟物体模拟,离散涡模拟看来在尾流可视化方面更合理,几条船计算的力分布及尾流场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计算的流场成功地反映了船尾部形状对伴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动力系数敏感性指数的水下航行器运动方程简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下航行器操纵运动方程,引入水动力系数敏感性指数的概念.选取了2种典型运动形式进行仿真计算,对某水下航行器水动力敏感性指数进行了合理分级,并以此为根据对水下航行器操纵运动方程进行了简化.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仿真计算的方法研究水动力系数与水下航行器操纵性的关系及运用敏感性指数评估水动力系数对操纵性的影响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依据研制的表面波和水底压力联合测量系统,对舰船兴波、规则波、非规则波和舰船在波浪中航行的水面波形以及它们在水底引起的压力脉动进行了测量,初步分析了表面波与水底压力脉动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规则波与水底压力变化曲线峰谷对应,规则波引起的水底压力脉动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非规则波在水底引起的压力变化频率降低、周期变长,两者之间的峰谷对应并非完全一致;亚临界航速条件下舰船兴波波形与水底压力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差别较大,而跨临界或超临界航速条件下则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井点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简便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春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1,14(3):12-15
在承压含水层中抽汲地下水,会引起地下流水位变化,从而造成地面沉降,提出了计算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的一种简便方法,并用一实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泥石流灾害治理中V型排导槽是广泛采用的结构型式之一,但是由于以往V型排导槽槽底内力计算理论复杂,运用到实际工程有难度.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对V型排导槽进行了内力计算,并与精确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给出简化增大系数,以利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8.
汽车生产率是汽车运输生产管理的综合性指标;因素影响分析是研究指标构成因素的变化对指标产生影响的分析计算方法.指标因素分析对加强汽车生产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指标影响因素分析的函数分析法,对汽车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对汽车生产率指标与构成因素结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汽车生产率指标中的和指标、积指标、商指标三种基本结构,提出了基于相关影响因素同时变化的、计算结果具有唯一性的汽车生产率指标影响因素分析计算方法.该方法较以往的分析计算方法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汽车生产率的实际情况.最后,本文根据实例,运用该方法进行了实际计算.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重力式挡土墙的土压力常规计算方法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对土压力计算中墙高的取值以及墙后粘性土的拉应力对土压力计算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使土压力的计算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城市桥梁中当桥墩在重型车辆撞击下的受力状态及车-桥的碰撞机理,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3种不同车速车辆垂直撞击桥墩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表明:桥墩被撞击位置处的应力先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达到最大值时,既又随之减小,符合混凝土的弹塑性破坏;并且车速越大,桥墩局部达到的应力及位移也越大。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双自由度的1/4车辆振动模型,把路面刻槽的函数作为输入激励,对路面刻槽引起的车辆振动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行车速度对于冲击系数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随着路面刻槽槽深和槽宽的增大、槽间距的减小,车辆的冲击系数会增大。 相似文献
13.
根据路段电动自行车与公交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将公交车对电动自行车交通流造成的延误
分成两种:电动自行车到达率小于电动自行车疏散率时的延误和电动自行车到达率大于电动自行
车疏散率时的延误。在考虑车道宽度、乘客上下公交车、电动自行车的疏散率和到达率等影响因
素的基础上,运用流体模拟理论,建立公交车对电动自行车车流的延误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各
影响因素与公交车对电动自行车造成的延误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建
立的延误模型是合理可行的。该延误模型对通过路段的公交车数量的设定、路段上的公交车站数
量的设定,以及某处是否需要设港湾式停靠站台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