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路权分配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响应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分析将路权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和目的,提出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体系相呼应的路权规划体系框架。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交通专项规划、交通详细规划、交通设计各阶段规划中明确路权划分的理念、原则、设置要点和相关内容并进行逐级规划传导。将路权规划转化为公共政策,通过完善路权法规政策、编制路权规划技术标准、制定路权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加强路权规划的实施监督,为路权规划的实施提供支撑。以青岛市为例,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阐述青岛市对路权规划引导的探索,明确未来路权优化配置发展方向;结合道路功能定位提出各类道路路权分配指引和各城市功能分区路权规划指引,最后,评估了规划路权体系下不同交通方式的公平性提升水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0年,深圳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38%,未来如何构建自行车交通系统亟须探讨。首先通过对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出行需求与特征、公众意见调查等分析,指出自行车道、停放设施不完善是导致自行车出行比例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影响因素及前景分析,结合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提出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重点从区域差异化发展、自行车道网络、自行车道、自行车停放设施、公共自行车以及电动自行车六个方面阐述构建与公共交通和谐发展、骑行环境友好的深圳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韩城市为例,在总结慢行交通系统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分级组合,提出合理的横断面宽度要求,从而优化城市道路空间,从规划层面保障慢行交通路权,并应用到《韩城市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中。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影响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因素,对公众自行车出行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归纳总结影响公众自行车出行的四个主要因素:路权没有保障、出行受到干扰、出行时间过长、自行车停车问题,以及公众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四大原因:出行方便、经济实惠、节能环保与健身。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精明增长模式、发挥自行车交通优势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自行车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给我国科学制定新时期绿色出行和慢行交通发展政策提供支撑,通过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自行车交通发展已经较为完备,拥有系统化的战略,资金投入和建设管理体系相对完善的丹麦、德国和英国的自行车交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结合战略编制背景,从发展目标、行动战略和保障措施3个方面系统梳理并总结了国外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考虑我国自行车交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对如何有效提升自行车出行分担率的启示如下:优化整体自行车道网络布局,分为省、市和县3个层级;复兴自行车文化,培养居民绿色出行意识;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和范围;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完善自行车交通专有路权;通过设立政府专项资金和鼓励社会投资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集中资金解决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徐建刚 《城市交通》2010,8(6):54-60
引导市民出行方式转变和交通管理创新是解决城市交通和碳减排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南京的无车校园、上海的自行车道网络系统和重庆的公共大电梯三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三种不同公共空间环境中,以不同低碳交通创新方式对城市交通出行空间环境进行优化创新设计的模式,介绍了案例背景并分析设计特点和创新价值。最后,进一步挖掘案例创新设计蕴含的价值意义,分析表明: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不仅对低碳城市和低碳交通有重要贡献,而且对市民自身素质、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以及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基本路权,加强对规划设计的指导,对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最小宽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行人和骑行者交通行为与交通流特征的研究分析,确定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参数;提出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宽度计算公式;结合不同宽度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通行能力提出分级标准;建立了流量与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分级关系;提出不同级别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宽度控制要求。当人均占用面积为3m~2、行人步行速度为1.2m/s时,一条0.75m宽的人行带通行能力约为1 000人/h;考虑到人行道双向行驶和无障碍设施要求,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应低于2.0m,宜以0.75m为单位增减。另外,引入自行车道隔离形式修正系数,当自行车道为物理隔离式时,最小宽度宜为2.5m;为非物理隔离式时,最小宽度可取1.5m。  相似文献   

8.
目前北京市区不少自行车道与公交车站台相交叉。骑车路过站台时常会停下来或进入机动车道躲开大公交车;大公交车进出站台也会受到自行车的干扰影响。这种情况在市区环线辅路上尤为明显。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周正宇日前表示,交通部门正在考虑解决这一难题。在新的交通发展阶段,北京市将把自行车道与公交车道以及公交站台完全分隔开来。保障非机动车路权,减少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市民更加追求城市交通的多元化和高品质,江门城市尺度和山水条件适合慢行交通发展,按照慢行占全部交通半壁江山的目标,核心是增加慢行空间,确保路权.针对上下班、上下学、娱乐购物、休闲健身等慢行出行目的的不同,以及居民区、历史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街区性质和道路条件的不同,提出“多元、优质、差异”慢行交通策略及措施.道路网络建设围绕“三个结合”,结合需求、结合绿道、结合公交;为打造优质慢行空间,提出“断面重整、路口改造、环境改善”三大策略;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提出“全面铺开,逐步加密”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0.
建成环境对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影响--以波哥大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伦比亚波哥大以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闻名,包括其密集的自行车道网络以及Ciclovía系统——为骑车者和行人预留的道路空间,可在星期日和节假日休闲出行使用。探讨此类设施以及建成环境的其他属性——城市密度、混合用地、可达性以及与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如何影响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行为以及Ciclovía的使用。结果表明,道路设施设计要素例如道路密度、连通性、与Ciclovía车道的距离,与体力活动相关;而建成环境的其他属性如密度和用地混合程度,对体力活动影响甚微。这可能是由于波哥大建成区的大部分街区均在非机动交通出行占绝对优势的时期演变发展——紧凑、用地混合、交通可达性水平相似。由此可见,影响非机动交通出行的因素是设施设计而非一般的街区用地属性。  相似文献   

11.
杭州市是中国公认的自行车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通过交通要素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其自行车交通空间保障。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包括脚踏自行车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交通空间包括通行空间和停放空间。指出杭州市自行车交通发展面临小汽车竞争空间使用权以及电动自行车超速、超重等挑战。自行车通行空间层面,详细阐述杭州市在自行车道路体系构建,休闲自行车道建设,公共汽车站附近、占道施工情况下对自行车通行空间的保障,以及通过智能化手段保证效率和安全等方面的实践。自行车停放空间层面,探讨了自行车停车配建、路侧空间停车、大型会展活动、公共自行车停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旧城内道路空间有限,难以通过新建干路、道路提级、路网加密等规划手段实现公共交通路权分配优先。首先将北京市公交专用车道与国际典型城市进行对比,指出旧城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与道路空间密切相关的六方面问题,并提出采用道路空间再分配、先进的ITS技术支持以及多方式服务水平评价的综合对策加以解决。重点围绕道路空间再分配展开探讨,从公交专用车道时空再分配、公共汽车站空间再分配、自行车冲突空间避让三方面详细阐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李伟  黄斌 《城市交通》2011,(5):18-27
行驶环境不断恶化是北京市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亟须提出有效对策改善行驶环境.从自行车交通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入手,阐明自行车交通对城市交通、城市生活的重要性.围绕北京市自行车交通行驶环境中的突出及难点问题——路权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分析,剖析单幅路和三幅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  相似文献   

14.
对道路运输效率科学认识的缺乏,会导致设计理念的偏颇、道路资源配置的实际作用与其设计初衷的差异和交通问题的加剧。针对道路运输效率进行分析,认为合理减少出行时耗是提高道路运输效率的关键。在国内外干、支路车道资源配置,主、辅路车道资源配置,以及干、支路衔接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国内将提高通行能力和保障干路车速作为交通改善目的的逻辑性错误是导致路网结构失调,干、支路衔接不便的重要原因。最后,通过车道边际效用分析,以及干、支路,主、辅路车道资源增减对交通及城市功能的影响分析,得到车道资源合理配置的一般性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完整街道设计理念注重维护所有道路活动者的空间权利,重视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专用车道设计以及对路侧步行空间的协同考虑,有利于纠正国内城市道路设计偏重小汽车交通的误区。首先,突破国内现行道路红线管理范畴,将道路空间规划对象扩展至建筑前区。然后,在分析国外完整街道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国内完整道路横断面规划控制原则体系。最后,以天津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实践为例,分析完整街道实施进展与现存问题,以期推动完整街道理念在国内的推广与落实。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潘昭宇  李先  陈燕凌  李伟 《城市交通》2010,8(1):53-59,73
针对步行、自行车交通通行空间不断受到排挤、出行环境日益恶化、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研究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改善途径。依据对北京市两广路、CBD、中关村等地区的调查,分析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合居民出行距离累计曲线明确了未来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趋势。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路段、交叉口及过街设施等方面的有效通行空间,以及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舒适的出行环境两方面分别提出了系统的改善对策,并结合北京市的实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于缺少信息积累和方法支撑,往往难以对已制定的自行车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哥本哈根作为自行车友好型城市,于2015年发布了《哥本哈根市自行车骑车者统计年报2014》。统计年报分析了交通结构、战略目标及实现情况、关键指标、满意度指标、安全指标、便捷指标等。同时,总结推动自行车发展的成功措施——扩大自行车交通空间,调整、限制机动车。指出统计年报具有对落实自行车交通战略与政策的推动力和引导作用。最后,总结对中国制定自行车发展战略的启示:应将骑行者行为和意愿作为发展战略的关键内容和目标,将自行车交通统计制度作为制定战略的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关注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实际应用问题、城市交通缓解拥堵措施问题,以及共享单车出现引发的道路空间划分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如下观点和结论:一是科学应用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指标,不应将其作为短期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的统计指标,也不应为了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而提出过高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目标;二是对于城市拥堵状态应有理智的认识,缓解拥堵不是无限增加道路网密度、无限提高车速,而是使道路能够有序地运行;三是对于新兴的共享单车,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应深入研究非机动车通行和停车管理问题、逐步实施道路的空间划分。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以广州市天源路公交专用道(华南快速广汕路)为例,在交通数据调查基础上,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分别建立实施公交专用道前后的交通仿真模型,分析广州市天源路的公交车运行速度、公交车旅行时间等评价指标,以便为其他公交专用道进行量化评价和后续公交专用道的建设提供参考。仿真结果表明:设置公交专用道后天源路上各路公交车的运行速度提升31.6%,公交车旅行时间减少24.1%,效益评价指标为A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