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年青的一代来说,香港已经没有制造业,取而代之是一个贸易及服务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单从本地生产总值来看,无可否认,服务业是本地经济的主导及支柱,超过80%的生产总值是源自服务行业。然而,香港的制造业并没有消失,并一直很蓬勃地发展,由於香港土地匮乏,土地价格及工资相对昂贵,绝大部份制造业的工序因而迁往内地,不是很多香港人知道,仅在华南广东地区,港商投资的厂房已达八万家,雇用的员工人数也超过整个香港人口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金融风暴蝴蝶翅膀在美国一抖,世界各地都感受到震动,彼岸香港这个外向型经济体系也受到影响。香港物流业,商业、房地产、旅游等产业也受到影响,据香港贸发局估计,受危机影响,今年香港出口可能会下跌6%。  相似文献   

3.
郭莉 《经济导报》2007,(26):46-47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也是《内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签署四周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领导及全体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十年来,香港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CEPA也在这个不平凡的历程中诞生、发展、壮大,它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为进一步密切两地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香港经济更好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是促进中港两地经济融合的重要平台。内地和香港自2003年6月签署CEPA以来,为香港经济注入了新动力。作为一个开放及不断发展的自由贸易协议,特区政府与内地当局自CEPA首阶段於2004年7月7日全面实施後,不断磋商丰富CEPA的内容,分阶段加入更多有利营商的开放措施,为香港企业创造更多商机开拓内地市场。踏入2007年,标志着CEPA全面实施迈向第四年,正好为这个重要的经贸平台作出阶段性的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蓝堃 《经济导报》2007,(14):6-7
香港,一个只得680万人口,面积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城市,能跻身于国际经济舞台,连续十三年稳占国际最自由经济体系榜首位置,实属佳话。这个城市的发展令人瞩目,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不同的机构对她的发展作出不同的品评。尤其是她的竞争力,总有不同的评析。  相似文献   

6.
赵晨 《经济导报》2009,(31):7-8
金融海啸后,远瞻美国背靠内地的香港经济动荡不小,根据香港政府财政司发布的数据,继2008年第四季下降2.6%后,2009年第一季香港生产总值较一年前同期进一步倒退7.8%,失业率升至52%,达到38个月高位。香港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即将在8月中旬出炉,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近日表示,第二季度经济数字可能较第一季度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7.
前星期恒指重上久违了的两万点大关,交投炽热,而楼市又十分活跃,楼价攀升至金融海啸爆发前的水平。面对外资滚滚涌入,楼市股市双双畅旺,这单单是财富效应?还是真正的经济复苏呢?业内人士及学者均认为,香港经济最坏的情况已经在今年首季出现,现时经济数据改善,实体经济正好转,至於股楼热炒,只是反映热钱看准这个机会,  相似文献   

8.
香港已进入夏天,炽热的阳光令走在街上的人们汗流夹背。不过,香港经济基本面,没有像夏日阳光般释出的热度,仍未令人心暖和起来。从近日所看到的经济数据和预测,香港经济下半年可以复苏之说,实属言之过早。环顾外围环境仍不明朗.如果全球各地仍然会录得负增长.及至2010年上半年才扭转劣势,香港复苏的时间将被延迟。  相似文献   

9.
蓝堃 《经济导报》2007,(44):15-16
在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下,来自中国内地、东南亚、欧美、中东的热钱纷纷涌来香港,推动恒生指数在十个月内上升了逾7万点。港股大旺,楼市大旺,带动了香港经济大旺。经济专家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着眼於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香港金融业发展,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伦敦金融城市长史达德透露,伦敦成功的三个主因是:良好的监管环境和公共设施、庞大的人才库、高度开放的市场。看来香港仍有许多事要做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本月16日,传统基金会公布了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结果香港连续第13年获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可是得分却较去年少1.6分。至於向来视香港为竞争对手的新加坡虽位列香港之後,但只较本港少3.6分。该会的国际贸易及经济中心总监Tim Kane表示,只要新加坡在银行体系方面作出改善便有条件超越香港。此外,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透露,该国将调低企业利得税1个百分点至19%,更强调:“若政府不调低公司税率,便等於把外来投资拱手让给香港。”事件对香港带来什麽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DESIGN是香港人,很好色,对颜色有独特的追求,早在10年前就在香港从事车身喷画的设计,并被无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  相似文献   

12.
赵晨 《经济导报》2010,(32):18-19
从已经举办了13届的北京香港经济研讨会,到港铁经营北京地铁4号线,港资不断北上,北京香港经贸合作走入新阶段,新一轮的两地合作已在多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日是《经济导报》创刊六十周年的纪念曰。今年适逢香港踏入回归十周年,喜见贵报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稳步发展.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克服困难.巩固香港报业翘楚的地位。《经济导报》是有悠久历史和敏锐财经触觉的杂志.不单在财经问题上能够作出客观及透彻的分析.尤其是在推动香港和国家的经济融合及沟通方面,担任主要的桥梁。我谨代表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广管局)祝贺导报业务稳步上扬,继续为香港和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前夕,一场全球性金融海啸突然来临,令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对香港而言,究竟是危机抑或是契机,据专家分析,香港在这埸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中将会危中见机。因为香港是一个绝对的自由港,资金进出容易,为亚洲之冠。  相似文献   

15.
狄港生 《汽车杂志》2009,(11):74-74
一辆挂上中港牌的救护车月前出现在香港豪宅街头,并亮起救护灯号执勤。由于内地是左方向驾驶,内地司机又不熟悉香港路面,加上质疑内地医疗人员能否在香港行医或执勤,引起不少香港人担心有钱人拥有特权,可以包起内地救护车来港执勤,发生交通事故时将难以追究责任。俗语有云:行船跑马三分险。内地救护车司机不熟悉香港路面,只要稍不留神,就很容易发生意外,难怪会引起香港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段雨梅 《经济导报》2010,(32):11-12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一周前作客央视《对话》栏目谈及深港关系时直言:“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30年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毗邻香港。深圳一直在向香港学习,与香港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一直扮演着全球金融中心及贸易枢纽的角色,世界各国企业均乐於在港进行各类商业活动。随着中国开放,香港更成为海外企业进军内地市场的踏脚石.更多外资企业在港成立办事处以发展内地业务;同时间,亦越来越多内地企业在港设立公司,准备踏足国际市场。凭藉各方面的经验及优势,加上中外环保市场的曰益扩展,香港环保产业拥有一定的优势,可望发展成为香港经济另一主流。  相似文献   

18.
戴道华 《经济导报》2009,(33):11-13
在这场全球百年一遇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香港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较回归伊始的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为小.主要原因是在全球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宽松货币政策下资金持续流入香港,支撑了股市和楼市.也支持了香港经济。不过.这样一来,香港经济复苏的前景一定程度上便取决于资金能否维持不变的流向.而这又取决于美,中宽松货币政策将采取何种退出机制及其执行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经济导报》2010,(6):1-1
“起义”孤行不得人心!“五区公投、全民起义”变成“公投五丑”,可见香港人选是很理智的,能分辨出什么是对香港有益,什么对香港有害。  相似文献   

20.
为了协助香港渡过金融海啸,中央频频出手挽救香港经济。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实在北京接见述职的特首曾荫权时,强调中央政府将竭尽全力支持香港克服金融危机,宣布在七个方面采取十四条措施,支持香港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香港应好好珍惜,积极主动抓紧机遇向前冲,为国家为香港发亮发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