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彦平 《铁道勘察》2006,32(2):56-58
介绍将铁路桥涵顶进施工技术应用到既有公路增建框架涵的施工实践,总结在不中断公路交通的条件下,以顶进法增建公路框架涵的关键施工技术。论述了在施工设计中应把握的细节及顶进法施工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陶红红 《铁路航测》2014,(3):117-120
南昌市洛阳路下穿铁路框架桥顶进施工采用盾构和管棚、管幕相结合的掘进支护技术,解决了大跨度连续框架桥的项进施工难题,控制了顶进精度和几何变形在允许范围内,保障了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3.
在铁路既有线下采用顶进法施工已司空见惯,而在既有站场大尺寸矩形框架长距离顶进施工并不多见,笔者根据铁路工程桥涵顶进的施工技术,成功地采用中继间顶进法,完成了跨越站场七股道顶进施工。对既有铁路运行无丝毫影响,并取得了良好的顶进效果,受到建设单位的高度评价;对站场长距离框架顶进施工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就其施工工艺理论依据进行简要阐述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既有线路的加固和顶进后背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是大框架顶进施工的关键.结合长沙市书院路下穿京广铁路上、下行线框架桥的顶进施工,介绍了施工中既有线路加固体系、框架顶进后背体系、支点转换体系以及关键部位检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铁路提速后,大量的铁路平交道口已经改为下穿的框架桥结构形式。对于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下的框架桥施工,由于列车速度较高,普通顶进法的下穿框架桥施工技术已经很难满足限速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的要求。为此把管棚和桥式盾构顶进法施工技术引入到下穿框架桥施工中。这种施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铁路的行车速度,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并通过对管棚和桥式盾构法施工中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的分析,结合现场实际应用情况,提出了管棚和盾构法框架桥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在实际施工中,如何控制箱涵下穿施工对周围地层的扰动影响,是快速、安全进行箱涵顶进施工的关键.某超大断面、施工技术难度很高的箱涵顶进工程,在施工期间为不中断既有公路线的正常通行,采用了管棚支护下箱涵下穿技术.本文通过对其现场测试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箱涵顶进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 在与箱涵的中心标高一致处,掌子面正前方的深层土体发生最大的水平位移;(2) 通过监测土体与涵壁的接触压力,可以分析顶进过程中注浆及箱涵顶力的作用效果;(3) 采取修正箱涵顶力,可以保证箱涵沿着设计线路顶进;(4) 孔隙水压力是评价箱涵顶进对土层扰动的灵敏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金水路西延南半幅道路下穿金水路工程采用管棚支护路基、框架桥预制顶进的施工方法,控制路面沉降并顶进框架桥就位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框架桥顶进施工过程中路面的沉降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路面沉降值及其规律。计算表明,顶进施工引起的路面沉降最大值约为13 mm,开挖影响范围约为工作面前方8~10 m,路基内设置吊梁和框架桥周围注浆措施可分别使顶进中路面沉降减少36.5%、7.4%。现场监测路面沉降规律和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工程采用的工法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地铁建设中,经常出现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情况,为研究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公路框架隧道的影响,以宁波地铁1号线世纪大道站—海晏北路站区间隧道斜交下穿浅覆土市政公路框架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盾构隧道在下穿框架隧道3个阶段(盾构到达既有隧道正下方前、穿越既有隧道正下方及穿出既有隧道后)施工过程中盾构机顶进力、壁后注浆压力对于上部框架隧道沉降、侧移及扭转影响的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盾构到达既有隧道正下方前及穿出既有隧道后,沉降量和扭转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顶进力和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正下方阶段,沉降量和扭转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顶进力和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施工过程中宜随着盾构与既有隧道位置关系的改变,及时调整各项施工技术参数,减小对上部隧道的影响,保证盾构顺利掘进。  相似文献   

9.
叙述在曲线地段铁路桥扩孔改建工程中,利用临时便线,拆除既有钢梁桥,顶进框架桥的施工方法,成功地解决了既要保证既有线运营;又要进行安全施工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在铁路复杂咽喉区顶进大孔径框架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郑州市农业路下穿铁路编组场咽喉区立交桥的工程实例,介绍在不影响既有铁路安全运营的条件下,采用纵横梁技术成功解决了架空既有线路宽度达38m,顶进纵深越14股道达78m的框架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成都地铁盾构始发及接收采用管棚加固措施,既有经验及工程实践表明,管棚支护对控制沉降及盾构始发/接收安全起到有效控制作用,为将管棚支护技术应用于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等高风险工程,有必要对成都砂卵石地层超长管棚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以成都在建地铁车站基坑内管棚试验为基础,对管棚直径、打设工艺、打设长度、打设精度及引起地层沉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卵石粒径大(最大粒径60cm)、卵石含量高(60%~80%)的成都砂卵石地层,采用带冲击锤头的潜孔钻机,可实现管棚长距离施工,当施作长度小于35 m时能有效控制管棚偏移量,试验过程中最大偏移量为0.6m,且管棚采用跟管顶进法可有效控制管棚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层沉降。  相似文献   

12.
以南昌洛阳路下穿铁路立交桥工程为背景,介绍了管棚的超前支护作用和管棚合理间距确定方法。采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分析模型,系统地研究了管棚的力学作用。研究认为:在管棚的支护作用下,可以有效防止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影响,快速、安全地完成箱涵顶进施工。  相似文献   

13.
以一地铁工程为依托研究车站换乘通道施工对与其接建的既有地下商场的影响。利用MIDAS/GTS软件对不同施工条件进行了三维模拟分析,得出采用台阶法施工、管棚支护的合理开挖进尺及管棚参数,对比实际监测数据验证了施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以胶济电化工程DK253 185.267m 14m 7m辛化路立交框架桥施工为例,介绍了在维持既有运营的情况下,对斜交分段式框架施工方法的多方案比选后,确定采用中继间顶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研究方法对中继间顶进法施工中的顶进后背设计、斜交转正块设计、滑床的处理、线路加固及临时墩设计、顶进方向控制等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结果在施工过程中对上述技术要点的控制,该桥整个施工时间只用了135d,分段框架前后相错量控制在5mm以内,安全、优质、快速地完成了该桥施工。  相似文献   

15.
中继间顶进技术是框架隧道下穿既有铁路一种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依托厦漳公路(厦门段)东孚双洞隧道工程,系统说明在既有线铁路下方修建大跨径隧道线路加固及项进技术的各种问题,说明了提高公路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安全系数采取中继间顶进技术的必要性,挖孔桩结构选型与承重力检算的必要性,架设24 m D型便梁+I 56型钢纵、横抬梁加固钢轨的设计与设置原则和施工工艺,并强调了框架隧道中继间顶进施工技术与施工监测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在上穿既有10号线盾构隧道过程中,采用大直径管棚控制既有隧道隆起。以此为工程依托,研究在大直径管棚支护下既有线的隆起变形。首先,通过分析现场实测数据,得到既有线位移随施工进度的变化规律和最终既有线竖向位移曲线,得出既有隧道隆起集中在2倍开挖区宽度内的结论。然后,通过三维有限差分法,分别建立有管棚和无管棚的数值模型,将模拟数据的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变化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对有无管棚两种工况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管棚施工使既有隧道在打设管棚的阶段多发生了0.5 mm左右的沉降,但管棚可以减少既有线1.5~2 mm最终隆起值。这说明,通过采用超前管棚,可以有效地控制上穿工程中既有盾构隧道发生的隆起,研究成果可为类似上穿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铁路框架桥施工线路加固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沾昆铁路框架桥顶进方案的研究,在确保施工期间既有铁路安全运营及施工安全的条件下,采用架空线路顶进施工方法,解决各种控制因素。阐述了施工便桥形式选用、框架桥顶进时的支点转换方式,探讨了既有线框架桥施工方法及施工措施,尽量缩短施工周期,快速投入使用,为类似工程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了星华路既有线顶进框架桥高压旋喷桩地基加固的处理方式及施工工艺,利用高压旋喷桩加固既有铁路线下框架桥箱身地基基础,发挥了旋喷钻机机械小巧、桩体强度高、对既有线路影响小的优点,有效地解决了框架桥在顶进过程中的“扎头”和工后变形、沉降现象。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新建下穿和既有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项目普遍展开,由于工程地质、施工管理、顶进工艺和天气等原因,在框架涵顶进过程中如控制不到位,经常发生框架涵"低头"现象,造成人力、物力浪费,耽误工期,笔者通过多年现场施工检查,结合合肥市新安江路1#桥下穿合宁绕行下行线框架涵"低头"案例,分析造成"低头"原因和纠偏措施,希望能为类似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隧道大管棚支护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运用管棚支护通过地质破碎带的施工实例,系统介绍了采用德国专业管棚钻机进行管棚支护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