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广客运专线CFG桩质量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姜勇  赵双林 《路基工程》2007,(3):112-113
武广客运专线武汉工程试验段应用CFG桩加固处理松软地基,采用单桩静载荷试验、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低应变反射波法和钻芯检测桩的质量。通过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能达到设计要求,可有效地增强地基承载力和控制工后沉降值。  相似文献   

2.
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泥搅拌桩是软土地基处理的一项新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用于工程领域,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对如何控制施工质量,提出实行源头,过程,成品三阶段控制方法,并从成桩试验,施工工艺,仪器监测,试验检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作为防止地层沉陷和隧道掌子面坍塌的辅助方法之一,垂直桩钉常常用在浅埋隧道的施工中,尤其在隧道入口上方的区域中。然而至今没有关于桩钉设置间隔和桩钉加固范围宽度的设计理论。为了检验垂直打设桩钉的效果,笔者利用活板门法进行了二维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说明,桩钉之间间隔较紧密减少了活板门上的压力,有控制地面沉降的良好效果。在活板门向下移动期间,因松动地层引起压力增加,使得增大了加固宽度从而控制了沉降。  相似文献   

4.
沉箱垫层桩复合基础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以及隔震性能,并且施工简单,工程造价相对低廉,是一种适用于强震区域软弱土体地基的新型桥梁深水基础形式。为了研究沉箱-垫层-桩复合基础的水平承载性能及抗震性能,设计了复合基础试验模型,进行了4组复合基础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分析了复合基础的破坏形态,选取垫层厚度、竖向荷载、地基形式为变量,研究了复合基础整体的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强度退化、耗能能力等,并通过在沉箱顶部设置位移计、桩身贴设应变片等测试方法,单独分析了试验过程中沉箱的沉降状态及下部桩体的受力状态。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地基的使用可有效提高基础的抗震性能;在相同的循环位移下,复合基础的水平承载力、强度、刚度随着垫层厚度的增加及竖向荷载的减小而降低;采用复合地基的基础单圈耗能能力更强,累积耗能更高;垫层厚度的增加对沉箱沉降及倾角控制影响并不明显;竖向力的减小会导致沉箱出现的倾角更大;复合地基会使沉箱的沉降更为均匀,沉降速率更慢,但对于倾覆控制影响不大;复合地基中的群桩以前排桩承担的水平荷载最多,中排桩次之,后排桩最少,中桩承担的水平荷载略高于边桩;桩身最大弯矩位置在40%~50%桩长处;垫层的存在有效地减小了桩体分担的水平荷载。  相似文献   

5.
赵大亮 《路基工程》2019,(6):119-122
通过连盐铁路中山河特大桥桩基础单桩静载试验,对桩身应变、压缩量及桩顶沉降进行测试,利用试验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研究软土地区铁路桥梁桩基的荷载传递特性及沉降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理论和试验曲线吻合较好,桩周土体的土性变化对桩身轴力传递和沉降的影响很大,在软土地区采用超长钻孔灌注桩能较好地控制桥粱基础沉降。  相似文献   

6.
陈想明 《路基工程》2023,(4):188-193
针对西北地区某客运专线铁路黄土路基CFG桩+水泥挤密桩长短桩组合复合地基地段出现的沉降病害问题,根据现场实测、勘探取样室内试验及沉降监测,分析病害出现的原因,提出桩板结构路基作为补强措施;采用ABAQUS软件,分析不同桩长、桩径及桩间距情况下的沉降变形。结果表明:桩长和桩径的增加、桩间距的缩小均能减小沉降量,但相比桩径与桩间距的变化,桩长的增加对沉降的控制效果比较明显,当桩端嵌入到砂岩硬层中时,桩板结构路基的沉降很小。  相似文献   

7.
徐志飞 《路基工程》2021,(5):158-162
依托广州南沙新建滨河路BHLK1+790~+840段深厚软土路基处治工程,进行“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现场试验作为一种新的施工方法,并与理论沉降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板-短桩”地基处理技术将水泥搅拌桩和排水固结法相结合,在对沉降控制较严格的软土地基应用效果良好,为软土地基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水泥搅拌桩是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的有效措施,而目前水泥搅拌桩的设计往往依靠经验法。为了明确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承载特性及沉降特性,进而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应用,基于D-P本构模型,建立桥头过渡段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桩长、桩身模量、桩间距、桩间土模量等计算参数对于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特性,并对该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某高速桥头过渡段路基优化方案,最后以验证精度后的GM(1,1)模型对试验路填筑优化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桩间距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当1.8 m≤桩间距≤2.0 m时加固区的沉降变化趋势显著,桩间距≤1.6 m时加固区的沉降变化趋势平缓,推荐桩间距选取范围为1.6 m~1.8 m;桩身模量和桩间土模量对承载力影响次之,随着桩身模量的增加,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逐渐减小,当桩的模量为60~120 MPa时,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相对较小;路基顶面沉降量随桩间土压缩模量增加而趋于减小;以优化后的方案铺筑试验路并进行沉降预估,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对控制差异沉降具有良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以为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郭建强 《公路交通科技》2002,19(6):69-70,75
从标准贯入法测试技术入手,研究标准贯入击数与粉体喷射深层搅拌桩强度,水泥质量,搅拌质量之间的关系,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给出有关公式,可作为粉体喷射深层搅拌桩质量控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碎石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相似理论为基础,设计并完成了一组较大型的室内碎石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获得了许多有益的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得到了碎石桩复合地基孔隙水压力、桩土应力比的变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碎石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