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弘治《兴化府志》保留的兴化卫官兵下西洋资料来源于贴黄文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而且,可以补充明代《卫所武职选簿》的缺失,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相似文献   

2.
明代兵部编录的<卫所武职选簿>是研究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之一,本文从中摘录出郑和下西洋军官169人简略事迹,由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点除旧港之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卫所武职选簿>史料进一步证实锡兰山战役是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悖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研究领域中,对航海家王景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介绍其生平、籍贯和对下西洋的贡献等方面.由于史料和谱牒的缺乏,王景弘子嗣问题至今尚未有专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所载武官的档案,发现王景弘的后裔王祯、王英和王心等人的情况以及王祯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一些事迹,并对郑和主持的"苏干剌平乱"作一些史料性补充考证.  相似文献   

4.
明初郑和船队七次大规模的洋际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完成这一壮举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能够乘风破浪而行的远洋船只.对郑和下西洋船只诸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郑和下西洋史实本身,还与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等科技成就有关.但由于史料记载以及人们对史料的理解、释读等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谨就<明实录>中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六年(1431)有关建造、改造海船记录涉及郑和下西洋船只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明史·郑和传》中有"造大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句,这说明长44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型,但并非在第一次出洋时就能出现,甚至在前三次下西洋时都没有出现过。根据《明成祖实录》所载造船上谕,在永乐六年正月,有"命工部造宝船48艘"的记载。这是永乐上谕中第一次出现"宝船"字样。永乐六年开始建造宝船,当来不及用于永乐七年第三次下西洋,却可以在第四次下西洋时使用,而且载入马欢的《瀛涯胜览》,这当是跟随郑和第四次出洋的随行翻译马欢亲眼所见。后四次下西洋的航程远较前三次为远,使用大型船舶是合理的。随着航海、造船经验的丰富,出现大型宝船也是顺理成章的。根据新近查找到的文献,确知明代的南京不仅有龙江船厂和宝船厂,还有黄船厂和拨船厂,南京是明代全国造船中心。明代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的存在,任何再企图否定大型宝船的观点都将难以立足了。  相似文献   

6.
当代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主流看法:永乐年间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六下西洋;依据清代地方志确认王景弘为今福建漳平人。经核查考析,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太宗实录》与清代地方志中都没有王景弘永乐年间六下西洋的记述,对前者未予支持;清代地方志中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的记载,明代地方志中已有;考其时间与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的时间段相符合,具有同时性。人无分身术,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就不可能又同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从而对永乐年间王景弘六下西洋说予以了否定。  相似文献   

7.
朝鲜人鲁认在《锦溪日记》和《锦溪集》中记载了其被俘日本两年,及从日本逃亡到中国福建后近半年期间的见闻,涉及中日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研究明代中朝两国官员学人交往及福建人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本文即以鲁认所著《锦溪日记》、《锦溪集》之记述,结合中方文献,以企还原当时之史事一二。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元末明初林浦乡村的一些概况、林浦林氏家族的科举成就以及通过比照濂浦《林氏家谱》、福州《藤山蔡氏家谱》与琉球久米村《林氏家谱》、《蔡氏家谱》中有关林喜、蔡崇的记载,推测久米村蔡氏始祖蔡崇可能为林浦蔡氏后裔,而非出自泉州南安蔡氏。简言之,即对中琉历史交往中所涉林浦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本文的撰写能够对中琉历史关系的某些细节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久米三十六姓"始祖问题的继续考察作一粗浅的探求。  相似文献   

9.
Kalah是9-14世纪阿拉伯文献中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地名。同时期,唐宋中文史料有关于箇罗、古罗国的记载。以往研究主要是通过将中文地名与其他语言中相关地名进行语音对勘,以此确定地名的方位问题,而对中文史料记录的地名方位信息的梳理和考证重视不够。本文对唐宋时期史料所记箇罗、古罗相关方位信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以明代航海更路史料与之进行检验,认为唐宋史料所记地名方位信息特别是贾耽《路程》中对箇罗方位的记载以及宋代有关古罗的航程记载,是相对可靠的。因此,若基于中文史料所记载的相关方位信息看,唐宋时期地名箇罗、古罗当为一地,位于今天马六甲一带,而与之相关的哥谷罗(葛古罗)当在古罗西面不远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洋舶”条的记载为重点,对照牛津版《技术史》关于17世纪欧洲船舶的相关记载,论述明末清初(约17世纪)来粤的西洋商船.通过中西方史料的对比和互补,辅以西方相关绘画,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来粤西洋商船的载货量、造船材料、桅杆、航海技术及船上生活,并就屈氏所意识到的海防危机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11.
正(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1330页)以整理研究台海文献和琉球、日本文献史料著称的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近来又推出力作,由该中心谢必震教授主编、吴巍巍研究员副主编的六卷本《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于2019年9月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面世。该书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成果之一,经谢必震教授团队夙兴夜寐的不懈努力,方始铸成六卷本煌煌巨著。全书各卷分册如下:《闽在海中——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陈硕炫  相似文献   

12.
蒲寿庚在宋元之际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自1915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发表研究文章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一些新的意见:蒲寿庚应是寓居占城的阿拉伯人后裔,其籍贯"阿拉伯说"和"占城说"并不矛盾。蒲寿庚父"蒲开宗"与福州侯官进士"蒲开宗"是同名之人,前者是蕃姓,后者是汉姓。学界关于其父"蒲开宗"曾任安溪县主簿、承节郎等的观点,尚需进一步研究。蒲发轫之蒲氏世系和泉州《蒲寿庚家谱》世系有讹误,据此材料推论"蒲寿庚先世自四川迁晋江"和"蒲寿庚父是蒲仕宾"难以成立。蒲寿庚所建瞭望海舶楼阁名称"天风海云楼",非《晋江县志》所记载"天风海涛楼"。  相似文献   

13.
英国人G.R.G.沃斯特(GeorgeRaleigh Gray Worcester,1890—1969,中文名夏德)1919年进入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在河务督察任内工作了近30年直至退休。伍斯特在中国期间因职务之便得以在长江流域做长期的旅行和田野调查,一共记录了243种船型并一一绘制船图,以长江水系为中心,编织出中国传统帆船的经纬。福州运木船因常运杉往上海,成为沃斯特所记录的唯一福建海船。而“花屁股”的别称,亦首见于该文,此前的史料记载并未见如是称法。沃斯特于1940年在上海出版了《长江上游之帆船与舢板》,1947年出版了《长江之帆船与舢板》,后者的修订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泉州东西塔所用度量单位"丈",表明有必要用新的视角看待郑和宝船所用度量单位"丈"。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明史·郑和传》之郑和宝船与《明史·和兰传》之荷兰船尺度所用度量单位"丈"提出新的解读,即其1 "丈"≈1. 6米。据此换算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 4米、宽"十八丈"为28. 8米。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也不是长度超百米的郑和宝船。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和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华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明清时期海外交通著作的有关记载,探讨郑和下西洋与华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钱江 《海交史研究》2015,(1):128-130
<正>中国海交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系张箭教授的大著《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上下两卷最近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精装出版。此书虽非一般意义上布局严谨的学术专著,却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各不同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就郑和下西洋这一专题所发表的各种专题研究论文和书评,现集腋成裘,结集出版。由于此书在台湾出版,且印数不多,大陆学术界同仁不易获读全书,故特为文推介。《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全书28篇论文,分为总论、中西比较、船舶研究、动物考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耆夜》记载毕公姬高是"勘黎"之战的主将,这使我们对毕公周初重臣地位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清华简《耆夜》并结合出土金文推断,毕公应该有子封于黎(楷);又根据清华简《祭公》的记载,毕公后裔毕曾在周穆王时期位列三公。这证明毕公家族与周公、召公、太公家族一样,也遵循着一子就封诸侯国、一子"世为王臣"的体制。  相似文献   

18.
正《西洋记》全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是明朝万历年间文人罗懋登以郑和下西洋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这部作品被鲁迅先生评价堪与《西游记》《封神演义》并列为三大"神魔小说",[1]也被当代欧洲汉学家誉为中国第一部海洋小说。近十年来,这部具有海洋文史叙事风格的作品逐渐引起国际汉学界的注意,尤以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与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合作研究《西洋记》为代表,呈现了对《西洋记》比较  相似文献   

19.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明太宗朱棣时期郑和六次下西洋的继续和终结。明宣宗朱瞻基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决策者和驱动者,郑和、王景弘为此次航行的正使。此次航行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以无敌的海军特混舰队为使团船队,以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为指导。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担负着恢复和发展多个国家和明皇朝的朝贡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整修海外的基地;恢复和扩展东西洋交通航线;开展贸易,采购物资;促进亚非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物产等的交流与和平发展;巩固明朝在国际上主导地位的重要使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使26国,时跨三年,是一次大规模的和平外交与航海活动,体现了"各敬顺天道,抚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交通标准化》2010,(16):64-64
由建设部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是一部城市轨道业综合体行业史鉴,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最权威的集史料、数据、企事业单位名录和城铁文献为一体的年鉴体工具书。《年鉴》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会、中国城市轨道网、今日国铁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国家及各城市轨道交通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专家、学者共同组建《年鉴》编委会负责编辑,是全面、系统地记载中国城市轨道各年度全方位行业信息的权威史记类年鉴体工具书。《年鉴》共分三卷,即综合大事记卷、企事业单位卷、学术论文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