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2.
文化基因是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最深层元素,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中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栖息地和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中国道路自信的原生因子和良田沃土,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资源地位,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转型总方针。新时代文化转型要求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地位就必须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践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确解决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践的关系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奠定了历史观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永强的《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深刻地考察了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动力问题,并从晚清近代中国社会涉及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生的必然性,作者深怀着“史”家意识对其中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做出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作者创造性地转化并提出的“公共舆论”这一理论成为该著的最大亮点,并从多个方面取得了对“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之关系研究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文化转型,身处转型社会中的人们或多或少的带着边际人格的萌芽。当前,我国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事物、理念无不都带着转型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发展同样也打上了转型的烙印。以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为背景,首先探讨了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形成、特征以及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然后分析了其缺陷产生的原因,最后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理解公共政策:"政策网络"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策网络”突破了传统政策分析范式,形成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成为政治学和政策分析领域的主流话语和研究途径。政策网络是政策过程中相互依赖的国家与社会行动者之间不同互动关系模式的总称,网络结构是这一理论的研究假设并成为政策网络的基本分析单位,由关系模式所形成的网络类型则是政策网络的主要分析内容。尽管政策网络理论并非无懈可击,但它所形成的中观分析途径对于理解公共政策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在国际上出现了政府行政管理范式转型的普通倾向,这种经转型的新范式的名称有“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以市场为依据的公共管理”,“后科层落式”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等等。新范式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政府的服务功能,体现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职能,在公共管理中也要求效率,效能和效果,体现公民参与,以及简化政府的科层制结构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四个现代化”到“两个文明”和“三个文明”,再到“四位一体”的理论范式的演进过程,质言之构成了我国现代化的一维、二维、三维和四维理论范式的革命。“四个现代化”本质上是物质文明取向的一维现代化,从现代化范式的“一维”视野逐步演变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四维”构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结晶,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规律的把握日臻成熟和理性。其中“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的30年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我们的精神生活,至少有四大方面已在全民范围内形成一种普遍的认同。改革开放第一次使发展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旋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被理解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前提与基础。邓小平的“摸论”、“猫论”及“不争论”,实践先行,有效探索出了中国发展自己的方法体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世界大舞台上,中国人开始学会用实践说话,用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说话。社会主义只有不间断的历史过程,而没有固定的终极形态。但我们可以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按照其内在要求,逐步建设我们理解中的社会主义。而文化创新的严重不足。已成为中国人在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实践下无法掩饰的软肋。未来中国的发展,关键不在GDP,而是能不能推出一套不同的价值理念,建立一种为所有人都提供充分机会、让每个人都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语用实践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效度与信度。第一,就文化语用实践逻辑而言,紧密围绕文化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是助力国际传播规避“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基本前提。第二,就文化语用实践路径来看,以文化指示和文化行为为主要抓手,有利于国际传播实现从“话里”到“化外”的整体超越。第三,就文化语用实践自觉来说,在语言使用维度对接文化大循环背景下的不同类型文化信息表达,有助于国际传播完成从“脱敏”到“高敏”的转型升级,也有益于凸显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提升国际认同度。总而言之,以文化语用视角介入国际传播实践有助于拓展文化共存与文明互鉴研究的视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全球治理中有效弘扬中国精神,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强国的全球形象是中华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文化竞争优势在全球的符号象征,它体现了全球对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成就的共同认可,是中国全球软实力的关键。建设文化强国,中国人民既需要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在全球传播中去形塑厚重、现代和多元的文明强国形象。构筑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包括国家的文化价值观识别、国家的文化竞争力识别和国家的文化全球影响识别三大部分,由人类历史文脉、核心价值观念、理论话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核心文化产业、文化科技创新、国民文明素质、国际文化都市、全球文旅魅力和全球媒体传播等十方面构成一个立体的形象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12.
论“南通现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现象”是南通群体性公民高尚道德素质的体现,是南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体现.“南通现象”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的现实活标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对南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起着关键契机和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化政策实行国家对文化的有效监管和指导,是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文化政治行为。作为对这一行为普遍性规律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政策理论形态和理论系统,文化政策学正日益作为现代政策科学的重要分支而成为一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学科。研究、探索文化政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对于文化政策的科学制定和严肃执行,建立、健全完善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关于文化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胡锦涛在报告中讲到:“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写入党章,成为我党站在跨世纪历史高度、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的伟大旗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性决策,符合当代的时代特性,充分反映了党心和民心。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网络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话语形态。本研究认为,网络文学要实现精准有效传播,成为“注意力经济”秩序下深入人心的中国文化符号,令知识经验谱系不同的海外受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文化共情,有关各方需要从认识论上高度重视并充分考量全球文化的视觉修辞与图像叙事的审美逻辑;在方法论上则要努力构建网络文学海外题材布局的多元样态,积极营造“文影漫音游”全IP联动的海外运营生态,充分探索多元译者主体协同翻译的机制,自主搭建线上翻译作品、影视改编、动漫改编、短视频改编、有声书音频改编、游戏改编等外文网站及APP协同联运的国际传播矩阵。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结合民族工作的历史情况和现实需求提出的要求。这一论题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也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合体”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大一统”和“家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哲学源流;现代政治哲学“权利与共同体塑造”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原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哲学基础。要深刻揭露和深入批判资本主义错误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和西方错误的政治哲学立场等危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要在马克思主义“联合体”塑造的制度实践与文化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繁荣的治理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从观念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超越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两极对峙.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是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割裂开来,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则是把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相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纪之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但是,它对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合理性与适切性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性反思。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高等教育学学科立场和中国立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并且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历程,总结其基本特点,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