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目的:西安地铁三号线高架段是西安市第一条高架地铁线路,为解决高架地铁线路对周边规划、道路、市民视觉上的景观影响,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重点进行了线路线位、站位、站台形式、高架桥梁、高架车站的景观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1)线路线位应结合道路宽度和周边规划设置;(2)高架车站站位设置在十字路口一侧比跨十字路口对城市景观影响小;(3)高架侧式站台比岛式站台对区间的景观效果影响小;(4)高架桥梁选择大箱梁建成后的景观效果强于小箱梁和U形梁;(5)墩形和尺寸的选择应符合城市文化特点和黄金分割的美学要求;(6)桥梁的高度和跨度要符合人的审美要求和视觉上的感受;(7)桥梁涂装和设置景观照明灯带能够增加桥梁的韵律美;(8)高架车站设计应满足采光、遮阳、通风的要求,兼顾市政过街功能并符合西安市气候特点;(9)通过视觉上的影响分析来选择车站站型;(10)高架车站外立面设计采用"舟楫"作为统一的元素符号,同时又利用可变元素对每个车站进行区别设计;(11)本研究成果对其他城市或区域类似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在景观和美学分析上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针对深圳地铁3号线高架线路比重大的特点,提出高架线路应重点研究的几个课题,以解决高架线路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方法:结合城市规划、高架线周边环境、结构体系等进行综合技术对比分析。研究结果:通过深圳地铁3号线高架线路设计中对高架桥梁、车站站台型式、减震降噪等课题的研究,探索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设计的经验和相关技术措施。研究结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选型除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统一考虑,通常应选择箱形梁。高架车站站台的型式从运营、体量等方面考虑,一般宜选择岛式站台。高架线路的减震降噪要从结构、轨道、声屏障等方面采用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具有投资成本低、施工周期短、施工难度低、运营成本低、线路适应性良好等优点,高架车站站台型式选择由此也成为设计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工程建设、车站功能、乘客使用等方面分析了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的优缺点,并分析了鱼腹式岛式车站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架车站不同站台型式的适用条件,认为站台选型应以客流预测为基础。在满足远期客流及潮汐客流要求的前提下,车站站型依次推荐为侧式、鱼腹式岛式、普通岛式车站。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标准站的站位和车站型式,对高架轨道交通使用功能和工程造价有直接影响,对城市规划及城轨周边地区未来的发展也有间接影响。介绍了高架标准站的设计原则,通过对高架路中站与路侧站的比较,确定路中站更具优势,在此基础上,对高架路中站2种站台型式(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及设备管理用房采用内置或外挂4种常见车站型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高架标准站应该采用路中岛式,设备管理用房内置的车站型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设计,其型式的选用不仅直接决定工程造价,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居民出行的方便性和城市景观的协调性.在介绍车站选型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深圳轨道交通3号线标准高架车站的设计过程,分析了沿线环境特点;通过对高架车站两种主要型式(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的系统比较分析,提出了深圳轨道交通3号线应采用岛式站台.  相似文献   

6.
芜湖市轨道交通是国内首次采用中运量跨座式单轨系统建设的轨道交通骨干线,建设实施的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共设有34座高架车站,其中28座设于路中。车站选型的合理性、平面布局的便捷性、建筑形态的美观性直接影响其运行效率和城市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交通建筑功能提升的需求、高架系统景观协调性的要求和对地域文化性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路中高架站的轻量化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车站使用功能、站台利用率、区间景观效果、结构受力分析、与道路适应性、设备用房布设条件等多方面分析与研究,芜湖市轨道交通高架站选择侧式站台作为车站标准站型。提出了根据车站所处不同区位的具体属性特征,进行站点周边规划与景观融合的一体化规划设计;以标准站型为研究对象开展平面布局优化与空间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针对工程穿越芜湖市老城区时,路中绿化带宽度仅为3 m,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型式难以满足实际设站条件的工程实际,研发了跨座式单轨新型结构体系成套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对芜湖市轨道交通工程路中高架车站的选型、平面布局、立面设计、空间利用、结构体系、抗震设计及节点设计进行了全面介绍,对一系列关键技术及创新进行了系统总结,独...  相似文献   

7.
徐爽 《广西铁道》2009,(3):8-9,11
介绍了武汉轨道交通古田二路高架车站的总平面、车站建筑、车站立面造型、无障碍等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及具体布置。并以该车站设计为例,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设计的一般原则及高架车站建筑设计的常见形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采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道路堵塞和拥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架车站必不可少的建筑之一,站台雨棚的正确选型对于车站的立面造型、建筑效果、工程投资、施工工期影响很大。而设计人员如何结合各个车站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雨棚结构形式是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雨棚设计前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章介绍了成灌铁路沿线中小型高架车站的雨棚选型过程,并对无配线高架站雨棚及有配线单岛式高架站雨棚2种典型高架站雨棚进行了综合选型分析,对不同结构形式雨棚的主要受力杆件截面,用钢量,对高架桥梁、施工、接触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不同结构形式雨棚的优缺点,在雨棚结构选型时应充分考虑车站规模、站型布置、周围环境、城市规划、投资与施工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高架车站“一线一景”和“一站一景”设计理念的思考,结合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五标、六标设计投标方案,提出了高架车站造型设计“一线一主题,一站一风景”的设计理念,为高架车站造型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介绍西安地铁5号线二期高架车站设计选型,通过对岛式车站和侧式车站设计介绍,对2种型式的车站客流特点、站台至站厅提升设备布置、车站的管理与使用、与区间的衔接、高架车站的景观、环境及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侧式车站型式更适合西安地铁5号线二期高架车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架车站应与人行过街天桥统筹规划,配套设置。分析了高架车站、过街天桥的3种设置形式,即分离式、贴邻式和一体式;强调了应结合具体情况、应地制宜地选用。提出了高架车站与人行过街天桥的设计要统一考虑、着眼长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站房布设已成为制约建筑规模减量、城市景观协调、建设成本控制的关键,如何因地制宜地判选车站建筑与设备用房的组合型式至关重要。通过高架车站站位与设备用房布设型式比选分析,提出4种主要设备用房布设方案;选取车站建筑规模、沿线建设条件、城市景观、工程实施、投资控制5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灰色关联的高架车站选型综合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设备用房集约化布设是提升路中高架车站优越性与适用性的关键。以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创新谷站为实例进行选型分析,得出方案2的综合适宜性最佳,综合适宜性比其他3种方案有所提高。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高架车站选型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与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建设中需要的建筑拆迁、管线迁改及交通疏解等与城市既有景观设施的矛盾日益突出,降低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既有景观建筑及市政设施的影响成为项目建设中的重点,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文灶站为例,对车站建筑方案的设计思路、车站形式的选择如何结合道路、管线及周边建筑环境等要素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不足与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当今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此提出了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创新的问题。提出了只有研究地铁车站使用者即“人”的行为与心理,并分别落实在功能与环境空间(艺术)设计上,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才能够做到创新的观点。简要地分析了人的行为与车站功能设计的关系和人的心理与车站环境空间设计的联系,初步探讨了如何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齿轨铁路是一种"小而美"的新型旅游轨道交通,拥有极强的爬坡能力,最大可达480‰,为常规铁路的6~12倍,是山地景区旅游交通的极佳选择.依托具体设计案例,结合齿轨铁路技术特点和景区旅游交通需求,总结齿轨铁路总体设计的关键思路及要点.研究结果表明:齿轨铁路总体设计首先应进行上位规划,设计速度选取关键"慢游"而非"快旅";...  相似文献   

16.
跨坐式单轨高架车站结构型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跨坐式单轨高架车站结构型式的选择,需根据其周边环境、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地下管网等综合因素确定。重庆轨道交通较新线为国内首条采用跨坐式单轨胶轮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其一期工程的高架车站有11座,按结构型式可分为门式刚架结构、单层独柱墩结构和双层独柱墩结构等3种;接结构受力体系可分为“建桥合一”和“建桥分离”2种结构。其高架车站结构选型可为我国其它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有轨电车系统具备开放式运营、车上售检票、车站无人值守、客流量小、行车间隔长、低地板短编组等特点,其高架车站的设计若严格套用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规范的规定,势必会增大车站土建规模,增加机电设备系统。文章提出应针对有轨电车系统的特性,在保证运营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进出站天桥直接与站台对接,设置平交过轨通道连接两侧站台,降低车站整体高度,减化车站功能,缩小车站规模,保证车站通透性,降低车站的安全隐患,节省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8.
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是国内第1条以BOT模式建设的轨道交通线。阐述该项目的四大设计管理特点:业主和设计联合体互动,开展专题研究和专项设计,采用车站建筑一体化综合设计,在国内首次引入"轨旁设备"专业和两阶段"CSD(综合管线)/SEM(预留孔洞)"设计。总结出该项目九方面的工程设计特点:国内首次采用"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国内首次引入"车站周边规划"专项设计;国内首次采用π型高架三层岛式车站方案;国内首座预留"通过线路换边实现同台换乘条件"的高架车站;国内首次实现轨道交通车站与国铁站房屋顶有机融合、一体化设计,打造了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国内目前最集约利用土地的龙华车辆段;高架景观及环境效果领先;国内首次采用"车站群"的运营模式;国内首次采用RAMS系统保证管理。  相似文献   

19.
路中高架车站的景观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正  陈水英 《都市快轨交通》2009,22(1):51--54,57
论述高架车站景观设计的研究背景;从行人对外部空间的感受入手,对路中高架车站景观设计中首先应当考虑的核心要素(城市、行人、车站功能等)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分析建成车站实例、引入D/H理论(D为视点到视觉对象的距离,H为视觉对象的高度)等方法,对这些核心要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