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中的模拟实验方法,追溯了这种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历史,首次提出模拟实验方法有两种模式:证实性模拟实验及证伪性模拟实验,分析了它们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了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价值,指出模拟实验是以今证古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这种方法时也要注意避免其中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欲探讨一种新型科学史在理论上的可能性。这种探讨是从对历史上有关外星文明和星际航行的幻想作品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基础之上出发的。本文先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证科学与幻想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表明:科学与幻想即使被认为是处在开放边界的两边,它们也是保持密切互动的——这种互动竟是如此密切,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两者间的边界几乎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随后讨论了应如何看待那些含有幻想成分的"不正确的"科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将幻想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得到历史事实的有力支持,而且从理论上说也是可以成立的。因此,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一种新科学史,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也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科学技术史这一专业在国内学科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出发,以天文学史研究中与星占学的关系为个案,讨论了将科学史研究归属于科学或归属于历史学的利弊。作者认为与其将科学史归属于科学,不如将科学史归属于历史学,而最理想的则是像国际上一样将科学史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科学史研究在古代已经萌芽,到20世纪上半叶真正确立了专业意义上的学科地位。科学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在教育方面和沟通自然科学与人学术方面的功能尤其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本进而讨论了科学史的3种研究方法、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史与外史等问题,并对科学史在中国的情形作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比较常见的失误是对古人见解的误读。在对中国古代的时空观问题、古人的大地形状概念、月食解说、陨石成因等问题的研究上,都存在着比较典型的误读现象。辉格史学倾向对这种误读现象有一定的引发作用,而造成这种误读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不求甚解和对古代相关知识背景的忽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一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于1999年3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成立。该系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组建。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出任该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晓原教授担任系主任。该系将发挥中科院与高校合作的优势,推出科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进程,培养广泛适用于科研、教学、行政、管理、出版等多方面的文理兼通人才,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  相似文献   

7.
前一时期 ,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在上海举行 ,这是该领域内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办。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 1 5 0位学者齐集一堂 ,6场大会报告和 2 4个小组中的 80余篇小组报告次第宣读。这是国内高校首次举办的东亚科学史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在上海举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国内最重要的五种与科学史直接有关的刊物,披阅其上自2000年第1期以来的所有文章,择其论题直接关注当代问题者,归纳为六个方面:中医问题、现代中国科学体制及政策、科学传播、科学主义、李约瑟问题、科学史理论。笔者结合此六方面近年在国内的争议及某些文化背景,缕述数十篇相关论文要旨,给出一个新世纪以来国内科学史研究之专题回顾。由此亦可看出近年国内科学技术史研究者关注方向之演变。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史教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它由中世纪博雅教育发展而来,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大学课程进行设计,以建立能够适应通识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课程,科学史能够满足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科学史融入通识教育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为适应通识教育要求,对科学史课程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 ,我就和几位北京的学术界朋友在讨论“科学文化”究竟是什么、科学史又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科学史无疑将在新世纪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但这个位置很可能将定位于科学文化的大背景之中。科学、文化、科学文化 ,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确非常复杂。按照 C.P.斯诺的说法 ,把人类知识体系分成两大块 ,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种文化 ,人文也是一种文化——后半句简直象是废话。所谓“科学文化”,原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概念 ,可以有多种理解 ,比如 :将科学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将科学本身视为一种文化 ,科学中具有人文功能的那一部…  相似文献   

11.
随着船员外派业务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沟通障碍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外派船员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多元文化视野下外派船员的心理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了造成沟通障碍和人际关系危机的根源—跨文化冲突,找出针对跨文化冲突的解决策略,以期对外派船员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先对1835年纽约《太阳报》制造的月亮骗局的发生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历史考察,再依据历史文献深入探讨了此事背后的科学渊源,在此基础上对此事进行科学史视角的新解读。作者认为,此事虽然是一次以科学名义设置的骗局,但更重要的却是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时科学和幻想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读书     
《城市交通》2009,7(5):100-100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是建筑科学史、建筑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创新,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建筑、园林和城市科学三个学科。钱学森用系统的观点将其分成两个层次,即把城市科学纳入“宏观建筑”(Macroarchiteeture)层次,建筑纳入“微观建筑”(Microarchiteeture)层次。  相似文献   

14.
尽管地外文明是否存在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与其相关的探讨,已成为科学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1970年代,随着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简称SETI)的一无所获,与其相对的另一种试图接触地外文明的实践手段——主动向地外文明发送讯息(简称METI),也被提上日程,并在科学界引发颇多争议。本文对争论双方的观点以及争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研究了与MET1有若的几种费米佯谬的解决方案。本文认为,在尚未做好接触地外文明的准备之前,实施MET1是非常危险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科幻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些作品的科学史意义进行了系统考察.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自然》从1869年创刊至今,从来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科学”,它一直在刊登许多并不那么“学术”的东西.尽管我们也有理由认为,这些在今天的科学评价体系中通常都被当成“无成”之物而遭过滤的“常常异想天开,有时荒唐无稽,总是让人吃惊”的文本,同样在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究竟是起了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 ?这是一个科学史界和哲学界反复争论 ,迄今尚无定论的问题。根据《中外教育名人辞典》所载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数绘制出一条曲线 (略 )。中国古代教育时兴时衰 ,高潮迭起 ,每次高潮从波谷到波峰 ,再到波谷 ,持续 4 0 0年左右。唐宋时期两峰耸峙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全盛时期。把这条曲线与陈文化教授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日本伊东俊太郎等编的《简明科学技术史年表》和日本汤浅光朝编的《科学文化史年表》所载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绘制的综合曲线叠合起来 ,…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翻译的关键是看如何在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准确传达出中国风俗,传统和典故等文化信息。本文以跨文化翻译的视角出发,对国外译者译本(翟理斯和马尔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在文化信息处理上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并试图研究跨文化翻译角度在中国古典文库翻译中的导向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能力是高职学生必备的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以产出导向法(OBE)为指导,探索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路径和方法,从OBE教育理念的内涵、特点和优势入手,深入探讨了此法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建立文化自信、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适应存在着耦合关系。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培养是提高其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两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且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为均衡,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中华文化输入渠道等制约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可通过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创新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体系,完善中华文化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等途径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与著名科幻作家H.G.威尔斯相关的丰富文本为主要考察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威尔斯及其作品进行科学史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从科幻作品参与科学活动的角度出发,对威尔斯科幻小说的书评进行了重点考察;进一步厘清《自然》杂志与科幻的早期历史渊源关系;通过威尔斯的个案,探讨了《自然》杂志在20世纪早期英国学界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