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详细阐述了利用激光干涉层析技术,对蒸发喷束的浓度与温度进行三维测量的理论。指出了喷雾场三维测量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全息干涉图的处理方法.并对蒸发喷束两油束交叉区的浓度与温度分布进行了三维测量。  相似文献   

2.
由于柴油机喷射是瞬态和间歇的,这就要考虑到油粒的尺寸分布是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因此,为了确定喷雾特性,必须在喷雾的整个空间对喷雾进行微观观察。 本文阐述了喷雾机理、油粒尺寸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喷雾特性的瞬态变化。采用通过改变曝光时间和喷油咀的形式的直接微观照像来观察高压下喷向静止气态介质中的油束。 结果表明:喷雾机理可以分成四个过程,总的油粒尺寸分布可以用一些以喷射开始算起的时间为函数的经验公式来表示。这证实了绍特油粒平均直径,分布均匀性及油粒生成率随时间的改变。此外,对各种喷咀形式所形成的各种油滴直径的油粒数目的增长率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高压共轨燃油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模型修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速闪光摄像技术建立了燃油喷雾特性试验台架,在不同喷射压力(80 MPa,102 MPa,130 MPa)和不同喷射背压(2 MPa,3 MPa)下对高压共轨电控喷油器的燃油瞬态喷雾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用Matlab编程对喷雾图像进行了处理,测量了不同工况下油束的贯穿度和锥角。通过试验数据,利用最小二乘非线性曲线拟合方法对高压喷射油束模型进行了修正,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表明修正后的油束模型能更好地预测高压喷射时的油束贯穿度和锥角。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柴油机喷雾空间分布和缸内混合气形成质量,提出了一种双ω型燃烧室和与之相匹配的双排喷孔的燃烧系统。应用AVL FIRE软件对油束不同落点位置的缸内喷雾、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油束不同落点位置对缸内速度场、浓度场和温度场和燃烧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束落点位置对燃烧和排放性能影响较大,采用双排喷孔喷油嘴能有效提高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质量,而且碳烟排放最大值较采用单排喷孔时降低了57.8%。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解析缸内直喷汽油机(GDI)多孔喷油器在不同环境背压条件下喷雾的形变特性及其影响机制。首先基于喷油器参数在Converge软件中建立了定容弹喷雾模型,进而根据高速摄影和相位多普勒粒子测试仪(PDPA)的试验结果对模型的喷雾宏观形态、贯穿距以及索特平均直径(SMD)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0. 1,0. 5和1MPa环境背压条件下的喷雾形态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背压增加,油束被挤压并向喷油器中心轴线方向收缩,且贯穿距减小;由于油束对容弹内气流的冲击作用使得油束外边缘出现强烈的空气卷吸效应,致使在喷雾油束末端的液滴随气流向上回卷,且背压越高油束末端边界越不清晰;在喷雾压力场及速度场的分析中发现,由于喷雾内部区域压力低于外部,导致外部气流向内部冲击挤压油束,使得喷雾宽度减小,油束间相互作用增强,从而出现喷雾形变。  相似文献   

6.
<正>(接上期)奔驰公司采用缸内汽油直接喷射燃烧过程,成功地在批量生产条件下实现了理论上预测的这种新技术的潜力。直喷式汽油机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即从壁面引导燃烧过程发展到油束引导燃烧过程,特别是采用了新开发的压电喷油器、供油量可调节的高压燃油泵及其20MPa的燃油系统,以及外部废气再循环系统。确保在所有运转工况点和整个运行期间内喷射油束的稳定性是开发成功的关  相似文献   

7.
11.喷油器 TU5JP4发动机采用的是BOSCH公司自1992年投入大批量生产的EV6型喷油器,该喷油器被广泛采用,可满足多点电子燃油喷射的各种需求。 EV6喷油器分为标准型和加长型两类,同时又可根据喷雾锥度和特征的不同分为B型(单孔单束)、C型(四孔锥形)和E型(双孔双束)。油束中心线有与喷油器一致和不一致的,外壳有带和不带定位块的,单位时间喷油量亦有大小区别,其外形和内部结构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TU5JP4发动机上采用的是EV6.E型喷油器,其特性参数如表4所示。喷油器根据计算机的指令,在规定的时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松油与柴油在不同试验工况下的喷雾锥角、贯穿距离和油束面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燃料的喷雾特性接近,喷雾锥角随喷油压力和背压的升高而变大,且背压对锥角的影响更为显著;贯穿距离和油束面积随喷油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背压的增加而减小;与喷雾锥角相比,贯穿距离对油束面积的影响更大;相同工况下松油的贯穿距离、喷雾锥角和油束面积均比柴油略大,雾化质量更好。试验结果为松油作为替代燃料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中以一款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开发为例,从低速及高速两种工况,研究了气道及燃烧室形状、油束布置方案等因素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改变进气道及燃烧室屋脊形状、增加缸盖排气侧挤气面积以及调整油束喷射角度,可以提高缸内滚流运动强度、加强油气混合过程,从而有效改善了点火前缸内混合气的分布情况。研究了高转速下喷油时刻对混合气形成及燃油湿壁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油起始角为390°CA时综合效果较好。采用较优方案组合进行的初步性能试验表明,外特性及部分负荷工况下的燃烧效率较高,动力性及经济性基本达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的燃烧系统是混合气形成质量的关键。为改善某高强化柴油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在保证原机压缩比不变的条件下,设计了一种双层双弧脊分区燃烧系统——双层燃烧室匹配双排喷孔,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nverge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上下排喷孔油束夹角对缸内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设计的燃烧系统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均优于原机,上下排喷孔油束夹角会影响燃油在上下层弧脊处的分配,较大的上排喷孔油束夹角有利于对燃烧室顶隙空间的利用和上层弧脊下侧混合气的形成,较小的下排喷孔油束夹角有利于燃烧室底部凹坑附近空气利用率的提高和混合气分布范围的增加。因此,需要对上下排喷孔油束夹角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匹配,使得发动机的整体燃烧和排放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1.
就柴油机电控系统中的燃油喷射系统的系统组成,及其对循环供(喷)油量、供(喷)油正时、供(喷)油速率和供(喷)油规律和喷油压力的控制进行了论述,并就现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杨淼  林学东  李德刚  刘迎澍 《汽车工程》2023,(4):672-680+707
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是柴油机的基本燃烧模式,本文选取高压共轨直喷柴油机两种典型燃烧室:缩口型燃烧室和扩口型燃烧室,通过仿真计算研究在不同背景气流环境下基于卷吸效应的混合气形成机理。结果发现:喷射初期油束贯穿背景气流时,油束表面小尺度涡流引起的卷吸效应是形成预混合气的主要原因;对一定的喷射条件不同背景气流直接影响卷吸效应;缩口型燃烧室喷射初期卷吸作用强,预混合速率较快,且大部分燃料在燃烧室内部强滚流的作用下快速扩散燃烧,所以属于预混合扩散燃烧(PDC)模式,虽预混合燃烧占比小,但高温区宽;扩口型燃烧室虽喷射初期卷吸效应相对较弱,预混合燃烧速率较低,但油束冲击壁面凸台后形成二次预混合过程,使预混合气形成持续期延长,预混合燃烧占比大,形成双预混合扩散燃烧(DPDC)模式,通过这种DPDC燃烧模式可减小高温区域面积,由此有效抑制NOx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高压涂料喷束的特点及其对路面的作用,进而提示了高压喷涂道路标线附着强度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13.发动机不能起动.起动系故障的诊断.如图37所示图38点火信号故障的诊断15.利用故障树对无触点电子点火系统故障的诊断,如图39所示。区丽丽居百不不诬11叁丛远荃夔叁些}图37发动机不能起动起动系故障诊断程序14点火信号故障的诊断(l)故障原因①电线束发生断路或短路故障;②功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定容燃烧弹中,采用3种不同的背景气体(He、N_2、CO_2),通过高速摄影技术,研究了非闪沸条件下背景气密度和燃油温度对某5孔GDI喷油器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背景气密度是影响喷雾坍塌的关键因素。随着背景气密度的增加,坍塌程度呈现先增强后稳定的趋势,转折点位于4 kg·m~(-3)左右。当背景气密度低于4 kg·m~(-3)时,增大背景气密度,单个油束宽度的增加使得喷雾各个油束之间的间隙减小,阻碍外部气体进入内部平衡低压区,喷雾内外压差增大,导致坍塌程度增强;当背景气密度高于4 kg·m~(-3)时,喷雾各油束之间的间隙消失,喷雾内外的气体交换被阻断,喷雾内外压差趋于稳定,导致坍塌程度趋于稳定。燃油温度的改变对喷雾宽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缸内后喷和排气管喷油的DOC辅助DPF再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克服传统喷油助燃再生方式存在的火焰难以形成、点火容易丢失和引起二次污染等问题,采用了缸内后喷与排气管喷油相结合的微粒捕集器(DPF)再生系统。利用台架试验研究了缸内后喷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为满足氧化催化器(DOC)工作温度需求,在发动机排气温度250~350℃范围内的工况进行试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最佳缸内后喷时刻、喷油量和排气管喷油量,并绘制了相应的MAP图。  相似文献   

17.
针对匹配中置高压喷油器的直喷汽油光学发动机,试验研究了不同喷油时刻及喷油压力下的缸内燃烧及喷雾发展特性,分析了燃油喷射控制参数对直喷汽油机缸内喷雾及燃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第三段喷油时刻(θ_(SOI3))提前,燃烧持续期与滞燃期均先减小后增大,燃烧特征参数均在θ_(SOI3)=120°BTDC时存在明显拐点,此时平均指示压力(p_(mi))的循环变动系数C_(OVpmi)相对较小;第三段喷油时刻过晚,活塞上行距上止点较近,易导致油束冲击活塞表面;提高喷油压力可缩短燃烧持续期,有助于改善燃烧定容度,但喷油压力过大,油束贯穿距进一步延长,油束冲击缸壁的倾向增加,滞燃期及燃烧持续期反而延长。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二冲程直喷汽油机的喷雾-壁面复合引导燃烧系统,采用光学纹影法验证了计算方法可行,使用Fire2011数值解析部分负荷工况下分层混合气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部分负荷工况下,不同喷射时刻与喷射持续时间内,接近点火时刻(BTDC 20°CA)时从四孔喷油器喷出的汽油喷束,在活塞凹坑的卷吸涡及进气涡流的作用下,会形成稳定的分层混合气构造,其整个燃烧室空燃比达到40∶1以上。  相似文献   

19.
<正>(4)功能①吸油行程吸油行程N276通电,在磁力的作用下进油阀克服弹簧力而打开,如图36所示。随着泵活塞下行,在泵腔内会产生一个压降,燃油从低压端流进泵腔。②回油行程燃油压力调节阀N276为了让供油量符合实际需求,当泵活塞上行的时候,进油阀仍然处于打开状态,如图37所示。泵活塞将多余的燃油压回低压端,由此而产生的压力波动会被集成在泵内的缓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高压涂料喷束的特点及其对路面的作用.进而揭示了高压喷涂道路标线附着强度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