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钢筋混凝土斜拉桥索塔的大跨度上横梁施工比较困难,一般采用落地支架法施工,而南宁大冲邕江特大桥北岸索塔上横梁施工采用钢管和贝雷架通过牛腿着力于索塔上的形式,一次浇筑完成。这对类似桥梁的大跨度横梁施工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横梁自承式施工方法由于可节省施工支架造价,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确定自承式施工中分层浇筑高度以及支架刚度合理取值,以明月峡长江大桥横梁施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施工阶段模型,对横梁分层浇筑高度和支架刚度进行参数研究,分析上述参数对横梁应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层浇筑高度为1 m和2 m时,将会出现拉应力,不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浇筑高度由3 m增至5 m时,在施工过程中横梁均受压且满足规范限值。随着分层高度增大,在横梁施工阶段,横梁上缘最小压应力最大可减小约1.5 MPa;横梁下缘最小压应力最多增大约1.3 MPa;在成桥阶段,横梁下缘最大压应力增大约0.5 MPa,上缘最小压应力减小约2 MPa。为使得横梁在运营阶段有足够的应力储备,建议第一层浇筑高度选为3 m。支架刚度由1×107 kN/m变化至2×105 kN/m,横梁的应力和挠度基本不变;当支架刚度由2×105 kN/m减小至1×105 kN/m时,横梁上缘最小压应力减小约0.3 MPa,下缘最小压...  相似文献   

3.
悬索桥门型索塔一般采用液压爬模施工,横梁结构采用支架法与塔柱同步浇筑或者异步浇筑,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水平撑杆平衡裸塔内倾带来的位移及应力。本文结合长寿二桥主桥索塔施工实例,针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优化,主要包括液压爬模架体及倒角模板防坠落安全技术优化,横梁预应力采用与塔柱异步浇筑时预应力分级优先施工技术研究及施工缝处理技术优化,水平撑杆安装拆除及主动顶撑力施加过程中的装配式卸落安全技术研究。通过施工技术优化研究,消除传统工艺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结构质量。  相似文献   

4.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青云大桥主桥为(46+88+280+88+46) m的"鱼"状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上部结构设计为双边混凝土主梁+钢横梁+预制桥面板的新型组合结构,边主梁外侧增加了4. 5 m宽的薄壁翼缘板,带翼缘板的该种组合结构梁体为世界首例,常规的上行式牵索挂篮不能适应本桥悬臂浇筑施工。本文结合青云大桥主桥施工实践,介绍了双边混凝土主梁+钢横梁组合结构悬臂施工的下行式牵索挂篮设计及施工工艺,成功解决了斜拉桥带宽薄翼缘板混凝土边主梁悬臂浇筑施工难题,对今后类似主梁结构桥梁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南沙港铁路西江特大桥跨西江主桥为(2×57.5+172.5+600+4×57.5)m的双塔双索面等高塔混合梁斜拉桥,塔柱采用单箱单室截面的H型索塔设计,主塔塔座以上塔高分别高208 m和200 m,针对索塔线形控制要求高、上下横梁支撑难度大、钢锚梁定位精度要求高等特点,通过采用塔梁异步浇筑的方法,形成了索塔临时对撑技术、下横梁落地式支架现浇技术、上横梁牛腿托架现浇技术及索塔施工线形控制技术,实现了超高索塔的高效施工,并提升了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横梁的面外弯曲和混凝土桥面板受拉的问题,以64和96m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为例,对3种现浇混凝土板施工方法桥面系的受力状态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由跨中向两端逐个节间固联纵、横梁后再浇筑混凝土板的方法,可使横梁的面外弯矩大幅度减少。据此提出预制板不设纵梁和待混凝土预制板全部上桥就位并释放横梁面外弯曲后再固联纵梁与横梁的2种施工方法。采用这2种施工方法可以基本消除一期恒载作用下横梁的面外弯矩和混凝土板中的轴向拉应力,如果再加上压重等措施,则可进一步消除或减少二期恒载和活载引起的横梁面外弯矩和混凝土板中的轴向拉应力。  相似文献   

7.
石武客运专线驻马店特大桥跨S333省道(32+48+32)m连续梁采用贝雷梁钢管支架一次现浇法施工,针对其跨度大、一次浇筑混凝土数量大、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要求高等特点,详细介绍了支架设计与预压、球形支座及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及预应力张拉和压浆等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8.
根据浙江省丽水市水阁至腊口公路工程石浦大桥端横梁现浇施工需要,从端横梁设计构造、河道水文特征、基础条件出发,采用两梁支架连体设计,提高支架稳定性和抵御洪水侵袭能力;对支架固定、可变荷载逐项罗列,验算贝雷梁强度,对钢管桩接长加强措施进行强度计算;对特殊位置支架基础设计提出防护措施,确保支架各部位安全可靠;在施工主要环节重点规划了支架预压和支架拆除工作措施,以保证端横梁由始至终全程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9.
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首次采用斜桁结构,无纵横梁、无平联混凝土板结合桥面及多横梁、无纵梁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其主桥分两联布置,第一联为六塔连续钢桁结合梁斜拉桥,第二联为连续钢桁结合梁桥,钢桁结合梁是桥梁关键技术。介绍第二联连续钢桁结合梁主桁、公路与铁路桥面系结构,分析其施工设计特点和技术优势。利用有限元程序对钢桁结合梁结构进行空间静力分析,提出架设钢梁、安装公路混凝土桥面板、浇筑结合部位微膨胀混凝土,最后形成结合梁体系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王芳 《铁道建筑》2012,(9):41-43
结合国贸桥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对国贸桥的补桩、新建承台及中横梁加固三个方面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国贸桥的桥墩基础采用补桩加固,即在原承台的南、北两侧面各加一根直径为1.5 m的灌注桩。新建承台的基坑开挖之后,基坑侧壁挂网喷混凝土并打设锚杆加强支护。在原承台下吊装工字钢梁,然后在既有承台底部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中横梁加固是在既有桥梁墩柱两侧增设两个钢墩柱,钢墩柱支撑钢盖梁,盖梁上设置"测力可调盆式橡胶固定支座"对横梁进行支顶,并对横梁进行粘贴钢板加固,增强其抗剪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介绍渝怀铁路共和 5号大桥 1、2号墩桥基处理方案设计及施工特点 ,桥下设桥 ,桥隧完美结合施工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朝阳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阳大桥主桥总长1 208 m,对该桥设计采用的多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主要工程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总结。针对并利用赣江水域宽阔,需涵盖实测航迹线与规划主航道,桥垮布置为79 m+5×150 m+79 m六塔单索面斜拉桥。主梁采用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桥塔采用“合”造型;索距采用6.5 m,从建筑造型、材料用量和受力性能等方面最佳。为保证全桥结构性能最优,结构支承体系采用塔梁固结、梁墩分离形式,边跨与中跨跨径比值为0.53。  相似文献   

13.
黄延大桥主桥128m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西铁路跨黄延高速大桥主桥采用Lp=128 m钢管混凝土系杆拱形式,桥梁建筑结构高度小,刚度大,跨越能力强。详细介绍了主桥结构构造、静力、动力计算,为此类桥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灌河特大桥为(120+228+120)m三跨连续刚桁柔拱组合体系的钢桁梁桥,是连盐铁路的关键工程。重点阐述灌河特大桥方案选择、静力计算、结构分析、结构的构造细节、钢梁防腐涂装体系和钢梁安装等。灌河特大桥结构受力明确,安装方案合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经济性能。  相似文献   

15.
荷麻溪大桥是广东省江门至珠海高速公路上的一座特大桥梁,主桥为双塔单索面部分斜拉桥,主桥孔跨布置为(125+230+125)m。介绍荷麻溪大桥主桥的方案比选及所选方案的主要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6.
滨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主桥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滨州黄河大桥为新建地方铁路上的一座公铁两用大桥,主桥为五跨一联的钢桁梁,结合桥位附近黄河的河道、水文及地质等自然条件,介绍了主桥桥式选择及其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7.
牛角坪双线特大桥桥式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结合线路、地形、地质情况,对牛角坪大桥提出较为合理的桥式方案。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桥式方案的静动力特性研究,结合投资分析,提出较为合理的桥式方案。研究结果:进行了主跨256m钢桁拱,主跨256m钢管混凝土拱,主跨(110+192+11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跨(144+192+144)m下承式连续钢桁梁研究。研究结论:大跨铁路桥梁,采用轻型梁部结构的上承式拱桥方案,动力特性较易满足。高墩大跨铁路梁式桥,采用轻型的梁部结构,动力特性相对较好;采用混凝土梁部结构,经济上较省。  相似文献   

18.
甘泉洛河大桥是包西线上控制工期及线路方案的重点桥渡,该桥是一座与水流斜交角度较小的多线桥。通过桥渡水工模型试验,对桥址处的特殊水文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特殊多线桥曲线布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铁路梁桥改扩建框架桥设计方案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地制宜地制定完整、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是铁路梁桥改扩建为框架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结合泉州市南北大道立交桥工程实例,对在保证铁路行车安全的条件下,利用既有桥墩作24 m施工便梁加固线路,拆除既有桥,完成新桥体顶进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大跨度钢桥     
简要介绍我国大跨度钢桥的发展情况,钢桥的特点和采用的材料及设计理论,并将我国焊接桥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疲劳研究成果作了概述,提供钢结构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