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在广泛调研、事故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地质、设计、施工、运营和自然灾害5个一级指标和岩性、坡度等22个二级指标的铁路边坡失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度量法对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权重进行关联修正,结合模糊评判法提出了适用于边坡失稳风险分析的方法.以某在建铁路怒山山脉段铁路高陡边坡工程为例,运用该体系及方法对边坡失稳风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工程实践证明,该体系和方法可为铁路边坡失稳风险对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岩体系中地下水效应与边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水岩体系中边坡稳定性的概念模型入手,探讨有地下水渗流效应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边坡稳定性预报。  相似文献   

3.
介绍京张高铁北京八达岭段(DK72+275~DK72+445)岩质边坡绿色防护技术:采用锚杆、钢丝网、生态袋及钢绳格栅网的防护体系进行加固,将生态袋紧密固定于坡面上,使得基岩边坡与再造植物土壤基质层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具有可靠的边坡防冲刷能力,可保证铁路运营中路堑边坡的安全与稳定。研究表明,该体系克服了岩质路堑边坡难以绿化的困难,提高了岩质深路堑边坡与周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可知,采用锚拉式绿色防护结构防护,投资较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结构节省5. 4万元/1197 m2,平均每平方米节省44. 8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土工网植草护坡在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工网植草护坡是一项适用于土质坡面,集边坡加固和植草防护、绿化于一体的复合型边坡防护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边坡防护作用机理及技术特点,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并与国内各种传统边坡防护方法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展望了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路堑边坡通常采用锚索(杆)框架梁加固,这种加固方式对边坡裂隙的发展能起到控制作用,可以有效约束坡体的变形。针对太中银铁路某四级边坡鼓胀病害展开现场调查,综合分析了其发生鼓胀的原因。通过边坡不平衡推力法计算分析,提出了使用锚索(杆)框架梁加固边坡的方案,明确了纵横梁以及锚杆的尺寸、连接、锚固等关键参数。锚索(杆)框架梁方案具有施工便利且纵横梁体系稳定可靠的优点,能确保边坡的长期稳定,并满足铁路安全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调研,梳理了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定义及边坡安全风险评估概念,系统总结了边坡安全风险评估发展历程,评述了国内边坡安全风险评估现状、评估内容与方法。针对国内边坡安全风险评估没有考虑易发性的问题、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较为系统而崩塌落石灾害研究相对较少的问题,对易发性、危险性评估指标进行了区分,并提出了包括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及综合风险评估的边坡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隧洞进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边坡稳定性问题是广泛关注的热点。根据某工程实例,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讨论了隧洞进口边坡在施工和使用阶段的稳定性,为边坡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岩土工程中,边坡安全性是关注的焦点,如何得到合理的边坡安全性评价结果是工程勘察、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传统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常采用人为评定法,该方法缺少严格理论依据,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熵值分析法的铁路高陡土质边坡安全性评价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严谨的数学推导过程,客观性强。熵值分析法选取边坡坡度、高度等共计9个评价指标对高陡土质边坡进行分析,利用熵值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基于权重计算结果对10例高陡土质边坡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10例高陡土质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分析结果与专家评价结果吻合度高,证明该方法的准确性及合理性,该方法为铁路高陡土质边坡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论了土工格栅固格网的在型和材料性能,然后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边坡稳定分析,给出了使用该种材料进行边坡防护的设计方法的步骤,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其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张集铁路绿色通道建设的需要,在张集铁路集宁地区路基边坡实施树种选择试验。在试验中,对应试树种的发芽率、生长量及越冬率等方面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筛选出适合该项目路基边坡防护的树种,旨在为全线路基边坡植物防护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昌吉赣高速铁路某边坡在抗滑桩治理后仍存在变形问题,本文采用地基InSAR技术对其进行高精度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在参数合理设置情况下,地基InSAR雷达回波信号较强,能够获取该边坡毫米级微小形变场;(2)该抗滑桩加固边坡在监测期间变形趋势较为平缓,大部分形变累积量在3 mm以内,部分区域形变累积量达到5~6 mm,说明该边坡整体相对稳定;(3)地基InSAR与全站仪监测结果较为吻合,但相比全站仪单点位移观测相比,地基InSAR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大、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可有效监测分析边坡形变空间特征及变化趋势。本文监测结果为该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初步验证了地基InSAR在高铁边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可行性及其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林刚 《科技交流》2003,33(4):94-97
新月线月山站外包线K76 425~K77 300段路堑边坡原设计挖方坡率为l:0.5,一坡到顶,未做任何支挡及防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边坡发生崩塌、落石现象,边坡存在不稳定的潜在危险,因此对该路堑工程进行了I类变更设计。本对此次变更设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此类工程地质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娄新高速K17 +200-K17 +400段右侧边坡支护工程为依托,通过研究该边坡复杂地质的土质、地质特征,提出采用钢花管灌浆法对其进行治理,并针对该边坡的坡体变形进行监测,对该边坡加固后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坡体变形与裂缝得到了控制,其安全系数达到规范所需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西北黄土地区某夯土台,考虑边坡材料的弹性和塑性,在不同的强度折减系数下,利用ANSYS软件对该边坡稳定性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夯土台边坡的内力和位移的分布情况,并确定出夯土台边坡的稳定系数,最后将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以位于鲜水河构造带附近某边坡为原型,基于相似理论建立基覆型边坡模型并进行大型振动台试验,分析基覆型边坡表面和内部的峰值加速度(PGA)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PGA具有明显的趋表效应和高程效应,但输入PGA为0.7g时,堆积体和软弱夹层的PGA、PGA放大系数均有明显降低,揭示了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损伤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传递函数理论,提出基于频响函数相关系数和函数幅值的基覆型边坡损伤快速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前者计算快捷,能够量化反映各点损伤程度,为震后基覆型边坡抗震加固提供参考;后者能识别堆积体在地震作用下由损伤到即将破坏的特征信号,从而为边坡稳定性的监测预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西成高铁穿越秦岭山区,多处桥台位于高陡边坡上,其中东崂峪大桥西安台坡高约120 m,基岩裸露。为评价该边坡的稳定性,首先对该边坡进行了地质调查,并取代表性样本进行了岩石试验,然后运用总结归纳、极限平衡分析法进行理论分析,掌握了该边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该边坡代表性岩样的饱和抗压强度、抗剪切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等物理力学指标,确定了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计算得出该高陡岩质边坡的稳定系数为1. 05,边坡稳定坡角为55. 4°。施工阶段桥台基础开挖后,验证了之前计算的稳定坡角基本合理,桥台基础设置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7.
湘西里耶防洪工程新开河道左岸边坡因连续降雨而发生蠕滑变形,并可能产生大滑坡。在对滑坡失稳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可能滑坡的地段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滑带岩土力学参数的反演和边坡稳定分析,最后采用预应力锚索与锚杆相结合的方案进行综合整治。监测结果表明,该治理方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层状岩体顺层滑动边坡破坏机制、破坏模式的研究,提出实际工程治理中最适宜采用的治理方法是使用锚杆进行加固,并提出最优锚固角及锚杆加固的受力分析,希望能为该类型边坡的防治工作提供有意义的理论依据及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边坡稳定性问题已经成为土力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折线边坡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边坡类型,但对折线型边坡自稳高度的研究并不多见。建立了一个边坡自稳高度求解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由于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剪切带湿化作用,是诱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导致抗拉强度减小与内摩擦系数的降低。地下水对诱发边坡失稳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对这种滞后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了边坡演化的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边坡极限承载力的下限分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极限分析的下限法求解边坡的极限承载力,借助于有限单元法和线性规划法,可以较容易地建立静力许可场,并进而求得极限荷载的最大值。该法在边坡中的应用表明,随着边坡土体不排水强度的减小,边坡极限承载力将不断降低,并最终丧失承载力。边坡的极限承载力与坡角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路坦边坡愈陡时,反压护道的作用愈明显,当坡比较大时,一味采用降低坡高,减缓坡比的手段,往往不能娶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