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对甘肃定西地区雨水集流进行三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全面的水质分析,将不同集水方式收集的雨水水质进行了对比,发现了55种有机污染物可被广泛检测出,对集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可能来源作了探讨,并为改善水窖储存的雨水水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窖水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应用16S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水窖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γ-变形菌纲、芽孢杆菌纲、β-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等为水窖沉积物中的优势菌;细菌群落的分布符合生态学中描述群落结构的、经典的物种多度分布模式,且与水窖沉积物不同环境因子间有着显著的正、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雨水生态化综合利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传统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提出了雨水生态化综合利用的概念,剖析了城市雨水生态化综合利用的内涵,总结了当前城市雨水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探讨了雨水利用的生态效应,为城市雨水科学、合理利用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可有效缓解洪涝灾害、补给地下水源,是减少水污染、涵养水源和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循环的有效手段.对道路雨水性质进行了分析,论述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技术中的植草浅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及暴雨塘等工程措施对路面雨水径流的处理效果.低影响开发控制路面径流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干旱区公路路面雨水还未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分析路面雨水收集的可行性,提出雨水收集利用的三种模式,以为今后的路面雨水利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具有减少路面径流水量、改进水质、提高排水速度、增强路面在雨雪天气的抗滑阻力等优点,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由于它孔隙率高、强度低,给其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潮湿和冰冻的环境下。通过对24种由集料、粘合剂和外加剂组成的不同配合比的混合料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了透水性水泥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使其不仅有足够的孔隙利于雨水的渗透.而且有足够的强度和冻融耐久性。  相似文献   

7.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具有减少路面径流水量、改进水质、提高排水速度、增强路面在雨雪天气的抗滑阻力等优点,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由于它孔隙率高、强度低,给其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潮湿和冰冻的环境下。通过对24种由集料、粘合剂和外加剂组成的不同配合比的混合料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了透水性水泥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使其不仅有足够的孔隙利于雨水的渗透,而且有足够的强度和冻融耐久性。  相似文献   

8.
选取新疆地区克拉玛依-塔城和乌尔禾-阿勒泰两条高速公路部分互通区为试验区,根据干旱区公路沿线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特点,设计出互通区雨水收集边沟和雨水集流工程措施,配置乡土植物物种,探索适合干旱区高速公路互通区雨水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雨水利用进行分析与计算,论证了校园雨水利用的可行性,并对如何利用雨水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黄土边坡在雨水浸润下的稳定性,采用强度折减系数法对黏聚力、摩擦角进行折减,并对变形模量、泊松比做相应调整,设置了6种雨水浸润后的边坡物理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雨水浸润深度在0~1.2 m时,滑动破坏面呈圆滑动,贯通到坡顶;当雨水浸润深度超过1.2 m,边坡安全系数下降较快,并沿着浸润面处呈塑性贯通发展趋势,随着浸润深度增加,滑动面从圆弧滑动逐渐过渡到沿浸润面滑动,从而引发浅层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应用XAD树脂富集,色谱/质谱联机分离鉴定的方法。对大骨节病病区(麟游县天堂村)三种饮水与对照(西安医科大学校园)深井水作了痕量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分析。从天堂河水、深机井水、窑水与对照水样中分别检出了40种、31种、19种和10种有机化合物,且对每种检出物的结构式、分子量和峰面积均作了分析测定。其中芳核化合物分别为25种、19种、8种和4种。病区三种水样中均检出了烯类、烯酮类、酮类和萘类、苯并噻唑等稠环芳烃化合物;仅在河水和深井水样中检出了茚类化合物;在对照水样中未发现上述有机物。此结果未见文献报导。上述诸有机化合物可能是值得重视的可疑病因因素,但其真正的病因流行病学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研扬州城区道路积水现状,分析积水成因,造成积水主要有设计标准偏低、雨水排放途径单—、自然排水河道偏少、汛期河水水位偏高、污水漫溢影响排水等五个方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北黄土塬地区集雨窖水所具有的含浊低温微污染的水质特征,采用PAFC及其复配PDMDAAC进行强化混凝实验,实验考察了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PAFC的最佳投量为60mg/L,混合搅拌强度200r/min,搅拌0.5min,絮凝搅拌强度50r/min,絮凝10min,静沉15min的条件下,浊度、ρ(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4.8%、58.7%和33.1%;混凝剂PAFC与助凝剂PDMDAAC的复配可强化混凝的效果,当PDMDAAC的最佳投量为0.2mg/L时,ρ(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提高6.7%和7.2%.  相似文献   

14.
从水质水量联合角度评价鉴江流域可用水资源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满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可用水资源量联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水量平衡和污染物质的质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元系统的水量水质模型,依据水质水量资料确定模型参数;然后利用模型推求单元系统的可用水资源量;最后推广应用到河流多区段系统。将该评价方法应用到广东鉴江流域,计算该流域的可用水资源量。结果表明,可用水资源量与水质污染现状、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河道生态需水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从水质水量联合角度评价鉴江流域可用水资源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满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可用水资源量联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水量平衡和污染物质的质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元系统的水量水质模型,依据水质水量资料确定模型参数;然后利用模型推求单元系统的可用水资源量;最后推广应用到河流多区段系统。将该评价方法应用到广东鉴江流域,计算该流域的可用水资源量。结果表明,可用水资源量与水质污染现状、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河道生态需水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为了摸清流域水资源总量中不同水质的水量变化与分布情况,需要建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联合评价的体系与方法.以鉴江流域为例,给出地表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的两种方法和结果.分析讨论了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为了摸清流域水资源总量中不同水质的水量变化与分布情况,需要建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联合评价的体系与方法.以鉴江流域为例,给出地表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的两种方法和结果.分析讨论了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主要对供水管网水质建模的定义、作用及意义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对国内外常用的一些管网模型软件作了简单介绍,提出目前国内水司应重点加强对管网优化投氯水质模型的研究,最后对供水管网水质模型应用前景作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9.
AHP法在地表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层次分析理论建立了科学的地表水水质综合评价递阶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得各水质污染因素对水质污染的贡献分值,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了各指标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