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文章分析了隧道火灾事故的成因,阐述了火灾事故的特点及危害,提出了隧道防灾的有效措施,并结合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施设置情况以及隧道结构的特点论述了隧道火灾工况的处理流程及应急救援方案. 相似文献
3.
某隧道坍塌救援抢险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某隧道"关门"坍塌事故救援抢险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救援的方式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归纳了救援抢险成功所需各种条件以及保证措施,同时指出了救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应采取的应急预案.这些经验和措施对类似事故中应急救援抢险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ALARP原则,确定了高速公路隧道防灾等级划分时可忽略线与不可容忍线的取值,将高速公路隧道按照风险取值大小划分为5个等级,并给出了各风险等级对应的防灾救援设施的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5.
6.
上海长江隧道的消防疏散及救援设计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国内外长大隧道火灾救援这一前沿问题,从隧道火灾疏散、救援组织计划,设施设备配套与布置,火灾工况下的人流、车流组织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合上海长江隧道的特点,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疏散、救援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救援站选址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线路运营安全和运输效益。本文结合现有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救援理论和方法,针对长大坡道高速铁路技术条件和技术特征,以相邻两紧急救援站最大距离为基础,从紧急救援站备选点位置、备选点间隔距离等方面构建了紧急救援站布局模型,并选用西成高铁新场街-佛坪区间紧急救援站布局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针对艰险山区高速铁路隧道的防灾救援难题,文章依托秦岭马白山隧道,提出了适合该隧道的新型紧急救援站结构型式,并利用FDS软件模拟隧道内纵向通风时列车着火后的烟气扩散,确定了规范中尚未给出的紧急救援站隔离区长度参数。结果表明:(1)秦岭马白山隧道新型紧急救援站结构型式应包括疏散区、隔离区以及待避救援区;(2)利用FDS数值模拟时,在不考虑纵向通风下,烟气沿下坡方向的扩散长度为295 m;考虑沿下坡方向通风时烟气最远扩散长度为980 m,建议隔离区长度设置为1000 m。 相似文献
9.
为给高海拔特长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位置选型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完善高海拔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要求,文章以某典型高海拔特长单洞双线隧道为依托,分别采用火灾动力学三维模拟软件FDS及人员疏散软件Pathfinder建立全尺寸火灾模型和疏散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紧急救援站位置时站内纵向可见度、温度分布规律及人员必需疏散时间分布规律,得到各情况下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及必需安全疏散时间,进而明确不同海拔高度下紧急救援站位置。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在3000~4000 m时,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均满足6 min要求;高海拔铁路隧道位置选型应以人员必需安全疏散时间最短为原则;海拔高度为3000m,3500 m和4000 m时,紧急救援站最佳位置分别为距洞口10 km,20 km和15 km处。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介绍了水准仪测微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读数方法及在隧道拱顶下沉量测中的应用,指出需掌握其正确的读数方法,以免进入测微器水准仪读数的误区,使其获得结构的真正变形数据,达到隧道施工监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公路隧道交通安全措施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公路隧道的交通安全不仅事关隧道内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对隧道本身的结构安全同样有很大的影响。从公路隧道的总体设计、交通工程设施、防火、隧道内装、洞口增减光设施、火灾的预防与救援、隧道的运营管理、宣传教育和交通法规等多方面对影响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的因素和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公路隧道交通安全措施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介绍了在确保上方高速公路地面交通正常通行的情况下,超宽断面、埋深仅为0.5~2.5m的超浅埋平顶直墙下穿隧道工程采用管棚超前支护,结合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多导洞施工方案和微台阶开挖法来达到控制地表沉降和保证施工安全的"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TSP系统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问题及其改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P系统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文章以地震波反射理论为基础,简要介绍了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相应工作流程,总结了影响TSP预报效果的各种因素;并通过分析大量的TSP实测数据和典型案例,对该方法在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解释等方面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改善TSP系统超前地质预报可靠性的相应对策和措施,可为隧道超前地质准确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于节理、断层等不连续面的存在造成岩体变形的不连续性,并且对岩体变形、应力等力学行为造成重要影响。文章对已有的非连续变形分析程序进行了两点改进,采用改进的SSOR-PCG方法并且加入了位移收敛准则;应用改进后的程序对某公路隧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通过对关键点位移的监测优化了开挖顺序,结果表明对于左右洞室隧道一次性开挖比分步开挖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然后通过对关键点位移的监测,分析了锚杆的锚固效应,优化了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产生了大量的震裂松动山体,为合理评价在这些震裂山体中新建隧道的围岩级别,通过极震区在建隧道现场震裂岩体调查,对震裂岩体特征及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震裂岩体是一种受强烈地震波作用后,岩体结构面更加发育,层间结合更差的一种岩体;并且硬质岩和软质岩的震裂特征不同,硬质震裂岩体易产生集中式张裂缝和松动,软质震裂岩体易产生体积式松弛变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岩体震裂等级,划分为轻微、中等、强烈三种级别,并建立了震裂岩体围岩分级的修正方案,即:轻微震裂岩体对围岩稳定性影响不大,可不考虑降低围岩级别,或者降低0.5级;中等震裂岩体对围岩稳定性有不利影响,围岩级别降低0.5~1级;强烈震裂岩体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极为不利,围岩级别降低1~1.5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