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黄河下游航道的现状,根据实测资料分析调水调沙前后河道主槽宽深变化和流量水位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后,主槽的冲刷和展宽明显,过水能力增加,通航条件得到改善。利用2001—2010年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站水文资料,建立了水位、流量和过流面积1对2的神经网络模型,各站点模型表现的相关性良好,预测结果验证了调水调沙使得下游河道在宽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增加,有利于通航。  相似文献   

2.
《水道港口》2005,26(4):211-211
据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观测,2005年黄河第4次调水调沙以来,所带来的泥沙形成的新淤地已经向海里推进超过了1.6km,目前至少新增湿地133.4hm^2。此次调水调沙是近4年来黄河三角洲新增淤地最多的一次。自2002年国家对黄河实行首次大规模的调水调之争以来,调水调沙已经成为我国治理黄河与开发的重要转折点。经过连续4年的调水调沙试验,不仅使黄河下游主槽过流能力有所恢复、漫滩几率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黄河入海口新淤地面积又开始增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严军  曹辉 《水道港口》2009,30(4):290-293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航运的历史和现状,结合黄河下游河道调水调沙实践,探讨了黄河下游通航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黄河下游通航的对策。黄河水系的航运历史悠久、曾经十分发达,后来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大幅度减少、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航运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受黄河防汛和闸坝影响,黄河航运发展较慢,与公路、铁路运输相比,水运发展滞后。因河势险恶、部门沟通不足、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目前黄河河南段只有库区和部分区间通航,通而不畅,未构成水运通道,水路运输的优势也未能体现。分析表明:只有河道治理与航运开发等部门统一规划、密切协作,优化水沙调控方案,进一步稳定河势、束水攻沙、固定中水河槽、改善通航条件,才能实现黄河下游河南段全线通航。  相似文献   

4.
受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调水的影响,汉江下游来水来沙发生了变化。汉江下游河段在调水后总水量减少,且每年受长江水位顶托影响时间较长,通过对典型年的实测水文数据资料计算分析,研究汉江下游河段流量、水位和比降的变化。结果表明调水后汉江下游总体表现为洪峰削减、中水流量持续时间减少、枯水流量历时加大,相同流量下,汉川水位相差超过10m。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黄河下游通过水库或水库群的合理调度运用,使河道过流能力不断提高,有效遏制了河床的淤积抬高,调整理顺河势,塑造并维持中水河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沿河引用水不断增加,这样用来调水调沙的水量逐年减少,用来冲刷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的减小,洪水造床作用减弱。为此,水库优化调度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航运对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通过调查黄河下游航道和航运现状,对黄河下游航道条件改变和航运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采取河道治理与航运开发统一规划、密切协作,优化水沙调控方案,通过束水攻沙,稳定中水河槽,才能实现黄河下游通航。  相似文献   

7.
黄河数控超汽蚀螺旋桨河床扰沙船为黄河疏浚新设备,采用多用途工作船和超汽蚀螺旋桨等配套装置组成。该设备在黄河汛期水流量较大或"调水调沙"时使用,靠超汽蚀螺旋桨将河床泥沙扬起,河水动力输送,扰沙效果明显,细颗粒泥沙可以远距离输送。  相似文献   

8.
<正>1 前言 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改变了下泄水沙条件及过程,水库运用初期排沙比仅为 30%,悬移质粒径变细,其中值粒径约为建库前的31%,这样坝下游河道水流挟沙能力远大于含沙量, 水流就要从河床中补充泥沙冲刷河床,并使床沙粗化;水库运用中后期,出库含沙量增加,粒径变粗, 并逐渐接近建库前, 而在冲刷已经平衡的河段上, 挟沙能力又小于含沙量, 悬移质就要回淤, 经过一段时间回淤后,河床与水流之间产生新的平衡。如此坝下游河道从冲刷回淤再到新的冲淤平衡过程, 势必引起水位降落及河势的调整, 给航道、港口的运用带来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1950~20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游荡河段小浪底、花园口、高村水文站各年年径流量与来沙量资料,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年径流量、年来沙量及年平均含沙量的变化趋势,对黄河下游河道游荡段泥沙输移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年径流、来沙量、年平均含沙量时间变化曲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上呈现出减小的趋势;黄河下游河道游荡段各站年输沙量总体上随年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一定年径流量情况下,黄河下游河道游荡段各站年输沙量随上站年来沙量的增大而增大;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游荡河段年排沙比随年平均含沙量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洪振国  王鹏 《中国水运》2014,(2):279-281
连续冲洗式沉沙池的运行情况就是在连续供水,冲沙和供水同时运行,把沉落的泥沙连续不断地排入下游河道n1。因此,沉沙池及排沙廊道内的流量沿程方向流量大小发生变化,文中根据沉沙池设计规范及相关的文献对连续冲洗式沉沙池冲沙计算,并进行分析及应用,总结出了连续冲洗式沉沙池冲沙计算可行的方法,对以后沉沙池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飞来峡水电站日调节流量对下游航道流量过程影响的分析,为北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确定整治流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水库泥沙淤积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该模型对乌苏市马场湖水库运行规则进行了设计与探讨,包括水库蓄洪运行的淤积年限、采用排沙措施的淤积年限、排沙方式下的冲淤平衡以及水库调沙方案的组合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该水库供水效益且保持较大排沙效益的组合运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结合黄河上游乌金峡枢纽下游白银四龙至龙湾段航道整治工程,通过工程类比对黄河上游段枢纽下游典型滩险的整治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可以为今后黄河上游的航道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嘉陵江下游受电站下泄非恒定流影响严重的河段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嘉陵江桐子壕电站2009—2010年大坝下游水位、出库流量和电站调度运行方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时间尺度的流量资料推求电站下游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流量,通过建立滩险处基本水尺与电站坝下水位相关线来推求整治滩险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相似文献   

15.
水库下游河道冲刷的数值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丹江口水库下游河道冲刷为例,简述了水库下游河道冲刷数学模型及验证情况,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法。预报了1988年至2000年以及2001年实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后丹江口水库坝下黄家港至河口(汉川)河床冲淤、水位降落等。  相似文献   

16.
胡鹏  裴金林  秦磊  郑力 《水运工程》2016,(6):144-148
引江济汉工程是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兴隆段的大型输水工程,以补给汉江下游河段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年平均输水量37亿m3。工程取水将会对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产生影响。以三峡175 m试验性运行期(2008年以后)作为一般水文年,根据引江济汉工程设计取水流量,通过计算工程取水所引起的长江干流河道流量及水位的变化值,分析受影响河段航道条件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下游航道水流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下游航道开通运用以来实测表面流速流向观测资料,分析江心堤工程建造前后的通航水流条件状况,列出了葛洲坝枢组电站不同下泄流量时若干断面的通航水流条件数据,可以为目前船舶安全航行和下一步确定大江下游航道通航流量标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唐蔚  周千凯  周乐序  吴娴  唐洁 《水运工程》2022,(11):128-132
随着澧水尾闾航道项目的逐步实施,澧水下游河道水位及流量有较大变化。其枯水流量因三峡枢纽及上游两大水库的调蓄济枯作用呈增加趋势,但枯水水位呈略微下降趋势,津市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也出现了下降。为确定澧水末端梯级艳洲枢纽船闸下游最低通航水位,采用计算枯水期水面比降等方法,结合航道整治及采砂活动等情况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变化趋势。提出一种确定艳洲枢纽下游近期及远期最低通航水位的方法,论证其预留远期水位下降值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全线下切,同流量水位表现较低,涵闸引水能力受到较大影响,有的甚至无法正常引水。本文从德州引黄实际入手,以所属水闸为研究对象,分析河床冲淤变化情况,提出满足引水需要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20.
水库调流下游河段航道整治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道整治理论基本针对天然河流进行研究,对水库调流现象有所忽略,为此,本文针对水库调流下游河段提出了航道整治适用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