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不同工况条件对舰船舰面空气流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舰载机及精密电子设备普遍装备现代舰船,与之相关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影响因素也逐渐受到关注[1].舰船舰面气流场对舰载机的安全起降影响显著.在不同的工况条件下,舰船气流场会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到舰载机的安全作业.本文利用缩比模型对舰船舰面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观察工况条件发生变化时模型舰面气流场的变化情况.从模型的选取、参考舰船舰载机起降方式等方面加以讨论,对不同工况条件下舰船空气流场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战场电磁环境日益复杂,舰船装备面临的电磁兼容问题十分突出.电磁兼容性标准是开展舰船电磁兼容性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舰船电磁兼容性的基础.开展舰船电磁兼容性标准研究,建立舰船电磁兼容性标准体系,将电磁兼容性论证、设计和建造工作标准化和量化,对提高舰船电磁兼容性和满足舰船研制对电磁兼容的迫切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舰船电磁兼容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舰船电磁兼容性特点,按照提出的体系建立原则及方法,建立了舰船电磁兼容性标准体系,为舰船电磁兼容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舰船建造阶段电磁兼容性工艺、施工是保证水面舰船电磁兼容性的重要环节,论文提出了舰船建造阶段电磁兼容性工艺要素,提出了试验阶段电磁兼容性试验测试要求,通过实船有关电磁场场强测量,可以分析、评估、验证总体设计有关电引爆武器和燃油加注处的电磁安全性,对舰总体电磁兼容性改进设计提供支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舰船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舰船科学技术》2014,(7):103-107
舰船上装备大量的电子信息系统和武器,电磁环境十分复杂,舰船电磁兼容问题十分突出。研究建立舰船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舰船电磁兼容性量化评估,对提高舰船电磁兼容性,充分发挥其作战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舰船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包含五大类19项指标的舰船电磁兼容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提出的多层次加权求和综合方法对舰船电磁兼容性进行计算和验证,对舰船电磁兼容性能进行量化评估,为准确掌握舰船电磁兼容性状态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电磁兼容性是现代舰船的一项重要性能,电磁兼容性维修能有效解决舰船电磁兼容性问题,保持和改善舰船的电磁兼容性能.构建电磁兼容性维修信息系统,是保障和提高舰船电磁兼容性维修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电磁兼容维修信息系统的作用、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使用阶段开展的电磁兼容性维修工作,详细阐述了舰船电磁兼容性维修信息系统信息要素、结构、功能及运行使用,对开展舰船电磁兼容性维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舰船电磁环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舰船电磁环境进行系统分类之后,总结并分析了目前舰船平台上可测量和控制的电磁环境参量,并根据舰船总体电磁兼容设计和测试经验研究了主要用于表征舰船电磁环境特性的物理量及其试验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舰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必须提出合理的舰船电磁兼容性指标,指标体系构建是舰船研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美国海军颁布了一系列舰船电磁兼容性指标,进行舰船电磁兼容性控制。采用提出的基于需求分析的舰船电磁兼容性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建立需求转化模型,在分析舰船电磁兼容性指标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舰船电磁兼容性指标体系构架和指标要素,为实施舰船电磁兼容性控制和保障战斗效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舰船电磁兼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满贵 《船电技术》2005,25(4):23-25
本文介绍了舰船电磁干扰的危害,阐述了引起现代舰船复杂的电磁环境的原因,控制电磁干扰的一般原理及采取的主要工艺手段、措施和实施方法,以便大家对舰船电磁兼容建立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较系统地总结了P艇总体电磁兼容设计经验,并归纳出一些适用于快艇电磁兼容设计的方法和规律,针对舰船总体设计、建造的各阶段提出了为保证总体电磁兼容性而进行相应的设计步骤与内容。P艇总体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是舰面16副天线及作战室设计布置问题,文章中从4个方面论述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舰船电磁环境对电子对抗系统作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黄暄 《舰船科学技术》2007,29(3):87-90,93
舰船是电磁环境复杂的武器平台,电子对抗系统在此平台中,其作战性能会因各种电磁干扰而受到影响和危害.分析了大功率雷达、脉冲雷达、高重频雷达和大工作比发射设备对电子对抗系统作战性能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探讨了解决方案.最后阐述了实施舰船电磁兼容管理控制对提高全舰电磁兼容性和舰船综合作战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舰船轴频电磁(EM)场可应用于新型鱼水雷武器引信,运动舰船轴频电磁场建模可通过运动的垂直时谐偶极子实现。本文根据单个运动垂直时谐电偶在海水中固定场点产生的电磁场公式,然后采用基于汉克尔变换的快速FFT算法得到t时刻在固定场点产生的电磁场,最后通过推广得到四个运动垂直时谐电偶极子在固定场点产生的电磁场公式。通过推导的公式对四桨运动舰船的轴频电磁场实现了仿真。  相似文献   

12.
李光所 《船舶》2010,21(5):41-43
电磁兼容性是现代舰船必须重视的关键技术,在舰船设计各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对全舰电磁环境进行预测分析,优化配置方案、优化总体布置,尽可能在设计阶段从根本上优化电磁兼容性,为将来的实船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现代航母编队运行成本昂贵,合理编队能降低运行成本,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提出了采用免疫克隆算法(ICA)的航母编队方法,该方法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航母编队各候选舰只各项作战性能的权重,然后采用免疫克隆算法进行航母编队配置,以达到编队配置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使用传统的线性规划方法相比,采用免疫克隆算法进行航母编队配置能获得相同的效果,但比线性规划更有计算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是一种高效的航母编队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平面阵天线为射频集成系统的典型研究对象,从电磁兼容性层面分别研究平面阵天线装舰的电磁特性、平面阵天线与传统离散天线装舰布置方式的区别,以及平面阵天线间主要的电磁干扰耦合方式。分析并提出阵面天线的应用将使得高场强分布由离散的舰面分布,改变为集中分布并向高空间发展,呈现出立体分布特性;改变原来天线的隔离度特性,将产生新的强近场环境的电磁干扰特征,对舰载天线和电子设备的优化布置产生重大影响。为解决平面阵天线带来的新问题,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将涉及辐射源、耦合途径和敏感设备的电磁分析、建模和试验验证等方面,电磁分析需要计入舰船物理环境和天线布置状态的影响。同时,在平面阵天线的优化布置尚无相关标准可依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试验获取不同条件下天线间隔离度数据作为参考,并通过抑制表面波传输等手段进一步控制电磁兼容性。此外,还需加强对上层建筑的空间和频谱的管理,防止各平面阵天线间的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舰船的能量消耗越来越大,舰上的节能问题日益凸显。用于暖通制冷的能量在舰船总能量消耗中占据很大比例。舰上热管理系统可有效监控舱室温度和环境,并进行控制调节,对舰上节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美国“尼米兹”级航母引入的新型热管理控制系统,对其系统组成、功能实现及发展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可为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舰船电磁环境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现代舰船复杂的电磁环境及电磁环境效应,论述舰船电磁环境控制、预测和评估等技术问题,对减少舰船电磁干扰的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混合算法分析舰船雷达间电磁干扰耦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传统数值算法分析舰载雷达电磁兼容带来的计算机资源占用大、运算时间长和收敛性问题,对复杂环境下雷达电磁计算方法提出了改进思路,论述了舰上典型形状金属障碍物对舰载雷达波传播的影响,研究了矩量法和几何绕射理论混合算法在电磁干扰耦合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并在舰船电磁仿真模型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精确数值算法,该混合算法大幅提高了计算速度,计算误差优于3 dB,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使用薄船理论,针对美国"企业"号航母进行航母阻力理论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通过文献数据的横向分析比较发现,利用薄船理论计算得到的"企业"号航母的设计速度和该航母公开发表的设计速度吻合良好。该研究可以为航母的阻力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帮助航空母舰舰载机着舰操作的系统分析,基于船舶运动对着舰过程的重要影响,研究了航空母舰在海上运动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计算机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和网络中心战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舰船平台电磁仿真技术必须向数字化、全息化、交互化和智能化发展。本文针对舰船平台特有的复杂、隐藏和随变等电磁特性,论述了舰船平台电磁仿真技术的特点和构成,并对其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面向未来战争对舰船电磁优化设计和全寿命期保障需求,论述了舰船平台数字化电磁仿真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技术体系发展思路。旨在为本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