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北汽E150EV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由整车控制器(VCU)、电机及电机管理系统、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3部分组成。整车控制器(图1)主要用于判断操纵者意愿,并根据车辆行驶状态、电池和电机系统的状态合理分配动力,使车辆运行在最佳状态。VCU一方面通过自身数据采集模块获取驾驶员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与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电动辅助系统等部件组成CAN总线网络,可以实时获取当前整车状态,电机、电池、电动辅助等部件的参  相似文献   

2.
整车如果发生CAN网络不睡眠的情况会对车辆产生十分严重的危害,造成车辆可停放时间缩短,频繁出现启动困难问题,导致车辆无法启动,甚至使蓄电池报废,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可靠性。基于OSEK(Open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terfaces for Automotive Electronics,汽车电子类开放系统和对应接口标准)网络管理,从实践出发研究整车CAN网络不睡眠问题的3种常见原因,即睡眠后被重新唤醒,睡眠条件不满足和无法稳定建环,并制定相关的排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OSEK网络管理和AUTOSAR网络管理的研究,提出一种新型主从式网络管理方式。适用于传统车、混动车、电动车中动力、混动CAN等子网中需求睡眠与唤醒的节点。此外,该网络管理也可用于P-N网络中,实现分组睡眠和唤醒。  相似文献   

4.
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VCU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中央控制单元,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负责车辆的驱动力矩的控制、制动能量回馈控制、整车能量管理、CAN网络维护与管理、故障诊断与处理、车辆状态监测等,保证整车在较好的动力性、较高经济性及可靠性的状态下正常稳定地工作。整车控制器的品质稳定性对整车运行和安全起到重大作用。为了满足生产节奏,整车控制器快速检验设备成为了品质检验的必备工具。本文介绍对整车控制器快速检验设备的开发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新型双电机行星耦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中发动机在起停及怠速运行状态下会导致油耗增加的问题,基于等效燃油消耗最小能量管理策略,加入发动机起停优化控制模块,以进一步改善整车燃油经济性。建立了整车动力学和传动模型并加入发动机起停优化控制模块,对ECMS能量管理策略输出的发动机及电机最优目标转矩进行重新优化分配后,再输出给发动机及电机控制器以控制其工作状态。针对起停优化控制中影响起停频次的关键时间参数,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其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优化前,所提出的能量管理优化策略能够实现对发动机起停或怠速状态的有效控制,减少发动机的起停频次,减少恶化油耗,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能量管理优化策略能够进一步优化整车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整车信息化多种网络和多网段数据信息交流的需要,开发和实现以XC2268N为主控制器的车载独立网关,该系统包含6路独立CAN节点, 4路独立LIN节点,并基于USIC (ASC)技术实现整车基于网关的数据和信号交换,以达到路由信息在不同通信协议间进行转换的目的,且具有整车网络管理、 UDS诊断、 BT下载、休眠唤醒等功能。经过对某车辆独立网关系统的台架试验与实车验证,表明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好、可靠性高、性价比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杰发AC78406芯片的CAN总线,设计实现OSEK直接网络管理(OSEK NM)方式,实现建环、进入跛行状态和睡眠等功能,有效保证汽车CAN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可靠性,促进OSEK网络管理在汽车网络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整车控制器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它在电动汽车的正常行驶、制动能量回收、网络管理、故障诊断以及安全运行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根据整车控制器的功能需求与可靠性要求,通过安全监控芯片CIC61508与控制器TC1782的搭配使用,使整车控制器的可靠性达到ISO26262定义的ASIL-D的安全等级.实现了整车控制器功能性与可靠性的高度统一,提高了整车的性能与能量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IG-OFF开启网络诊断策略的网络替代报文发送方法。在IG-OFF模式下,不带网络管理节点(如发动机控制单元)将直接进行睡眠状态,而一些遵循AUTOSAR简单网络管理规范的ECU(如音响)将继续保持唤醒。按照整车网络诊断IG-OFF下依旧开启网络诊断策略,此时未睡节点将记录已睡节点网络丢失,并存储DTC。为防止误记DTC问题发生,本文详细论述了网关替代报文的发送与停止策略,并在实际开发中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燃料电池客车整车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燃料电池客车动力系统的结构形式,作者在分析了整车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后,完成了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车载控制器局域网络(CAN)通信、能量管理策略、驾驶员意图解释和故障诊断处理等功能。随后建立了基于dSPACE的快速控制器原型,并利用台架试验进行了硬件在环仿真调试。最后通过实车道路行驶试验验证了整车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新能源汽车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提供了一次机遇,我国先后设立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等,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必须掌握动力、驱动、整车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旨在培养企业研制生产出达到当代国际水平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本文从专利角度出发,对整车控制器关键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并从驾驶员意图识别、网络管理、制动能量回馈、故障检测与诊断、动力分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对整车控制器开展专利预警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城汽车某传统车型改装成纯电动车的实际需求,及对整车控制系统的要求设计整车控制器,详细介绍电源管理、CAN通信、输入信号处理以及继电器驱动等电路的设计方法。基于双MCU的硬件设计方案增强了整车控制系统的硬件故障自诊断能力,大大提高了整车控制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全景式监控影像系统(Around View Monitor,AVM)控制器在整车中偶发的不休眠问题,文章通过详细分析AVM控制器的休眠和唤醒策略、测量AVM控制器接收到的CAN电平信号值、分析AVM控制器待机电路和MCU检测电路等措施,初步判断AVM不休眠问题为控制器的硬件电路的部分器件所致。通过更换MCU电路中的元器件并优化软件休眠策略后,在实验室台架和实车上多次测试验证,AVM不休眠问题不再复现。  相似文献   

14.
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整车控制器,包括硬件的模块化设计、底层驱动软件设计及CAN总线的应用。混合动力总成硬件在环仿真试验表明,该控制器功能强大、性能可靠,准确实现了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汽车尾灯控制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的控制器接收分布式控制系统中车身控制器发来的CAN控制命令报文,执行车辆尾部灯光控制,自动识别并驱动灯泡或LED负载;同时,尾灯控制器检测车辆尾部灯光故障状态并采集开关信号状态将其反馈给车身控制器,将信息反馈给仪表,显示相关信息。该方法减少了线束使用数量,降低了整车质量,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及稳定性,也便于车身控制系统的维护。  相似文献   

16.
结合整车网络开发的工程经验,使直接和间接2种网络监控机制有效结合,并在网络建环过程和状态迁移部分对OSEK规范进行优化,使OSEK网络管理在CAN总线通信中得到更加准确、有效的应用。最后对所提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保证了整车CAN网络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增程式电动车多能源能量分配控制策略。针对整车动力系统结构,设计了模糊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综合考虑动力电池SOC和驱动电机需求功率,计算辅助动力单元最佳输出功率,实现能量分配策略。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CAN的混合动力汽车监控平台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其中发动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通过CAN网络进行通信.为了实时监控各个控制器的状态参数和修改控制器中的脉谱数据,采用Labview 7.0软件开发了混合动力车基于CAN总线的实时监控平台.试验表明此平台具有控制器各个参数实时显示、控制指令发送、CAN总线数据测试、数据保存、数据回放、安全报警等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适合混合动力总成台架和整车标定匹配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新能源公交车终端用户整车级安全管理需求,充分利用新能源公交车的控制器局域网络(CAN)、RS-485等各种总线打造新能源公交车整车级健康监控平台对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在纯电动公交车上,基于车载终端CAN、RS-485等总线成功打通车端数据链路,汇聚各种设备数据、调度数据等,进而构建整车级健康监控管理平台。通过管理平台实际应用表明其实时在线监控、故障快速定位与处理、分类汇总等功能为整车高效管理与维护提供了诸多便利。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电池包和电池热管理系统开发和试验需求,设计和搭建了基于CAN总线通讯交互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试验台架。通过高温US06工况和低温NEDC工况电池热管理试验研究表明,该试验台架功能运行正常,电池包设计符合热管理要求。并初步验证了电池热管理基本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为后续整车级电池热管理标定试验和策略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