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采样袋法测试汽车内饰零部件VOC的测试步骤,并总结该方法中影响测试结果的各种因素,确保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测试结果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我国及国外发达国家对车内VOC的管控历程,分析了国内外汽车车内VOC法规的状况,并将国内外VOC相关法规和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详细介绍了整车、总成零部件和材料级别的车内VOC检测方法,通过对国外相关VOC法规及检测标准的介绍,为我国车内VOC法规及测试标准提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为国内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证整车车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国家标准GB/T 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需要对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的VOC含量进行检测和控制,这项检测工作主要包括采样和样品分析两个步骤。目前常用的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有5种,即采样袋法、检测舱法、顶空法、热解析法和甲醛挥发法。主要介绍了这5种采样方法的检测对象、采样过程、应用范围、特点和使用成本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汽车所处环境对车内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对车辆在不同静止时间、不同光照条件下车内VOC的不同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汽车所处环境对车内VOC的影响,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评价车内空气质量,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给出应对策略。对日常人们使用汽车的状态进行模拟,进行车内VOC数据测试,对比分析模拟测试方法与国标测试方法的差异,规范人们对车内VOC的正确认识,为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研究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前汽车行业常用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差。主要针对汽车零部件及整车VOC测试方法中的预处理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整车测试采用6 h作为预处理时间,VOC释放较难达到平衡,测试结果存在差异。说明整车VOC含量的测试采用6 h作为预处理时间会导致测试结果的不一致性,试验中应延长预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满足国标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将整车VOC控制目标分解到内饰各个零部件。目前各主机厂常用的汽车内饰零部件VOC检测方法有德系车企的气候箱法和日系车企的采样袋法两大类,针对检测原理、检测对象、采样过程对2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做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满足强标要求,需要逐级控制乘员舱内饰零部件的VOC挥发量。建立了乘用车内饰零部件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同时分析了不同采样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对乘员舱中几种内饰零部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采样方法正确、可靠、可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具备VOC测试能力的第三方测试机构和零部件供应商逐渐增多。VOC测试受环境、人员、设备、方法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主机厂需要确认测试机构的测试方法、测试条件、测试设备、人员能力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只有按标准实施测试才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可信。广汽本田2015年起开展了对供应商试验能力认可活动,本文结合VOC测试能力评价的经验,总结了评价方案策划、样品选取与准备、样品运输、报告回收、数据分析环节的技术要点,对VOC测试能力评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车内有害气体(VOC)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当前我国车内VOC含量的现状,指出我国汽车车内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分析了车内VOC污染严重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减少车内VOC含量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VOC是常温下易于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甲醛、甲苯、苯、二甲苯、乙醇类及酮类等各种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车内VOC主要来源于车内装饰材料.本文通过TDS-GC-MS方法检测了几种常用汽车内饰用原材料的VOC成分,对查找车内环境污染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汽车内饰件VOC"为主题,分析了车内VOC的产生原因以及危害,总结了国内外在汽车内饰件VOC控制方面所采取措施与现状。通过对汽车内饰件VOC的来源分析,探讨VOC控制所采取的措施的可行性,针对汽车整车企业以及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汽车内饰件VOC控制建议和方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汽车车内空气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满足GB/T276300-2011《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车内VOC限值的要求以及上汽降低整车挥发性有机物(VOC)的要求,本文以车内座椅聚氨酯发泡为研究对象,采用DOE全因子实验设计法和Minitab软件对座椅发泡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得到发泡聚氨酯座椅TVOC值与关键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和发泡工序优化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车内易挥发有机物(VOC)污染问题,以汽车顶棚总成为例,通过对其产品及原材料VOC检测、生产工艺和储存环境影响与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从而开展基于材料、零部件及成形工艺的汽车顶棚总成低VOC绿色设计与开发,为主机厂和配套商提供汽车顶棚总成VOC溯源分析和低VOC材料工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内外对车内空气质量严格的管控标准条件下,为了指导车企更有效地控制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的含量,从汽车内饰件所用材料的角度对VOC的产生和散发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高分子材料本身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分析车内VOC含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高温、氧化剂等因素有利于VOC的释放、湿度对VOC释放的影响情况则与有机物本身的水溶性有关。同时,进一步从原材料的选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及工艺设计、汽车的结构设计以及消费者端等4个角度提出控制车内VOC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主要内饰件VOC及气味的释放推算量化整车的水平,以实现车内空气质量达标及气味品质提升的目的。采用1 m3试验舱对某车型的主要内饰件VOC以及气味进行测试,并用整车试验舱对新装配内饰件后的整车进行验证测试,以8种典型目标物定量分析以及主要气味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主要的内饰件VOC的释放水平总趋势与车内空气质量高度吻合,而且主要内饰件的气味水平也与整车的气味保持一致;建立了内饰件VOC及气味对整车的空气质量贡献的数据模型,对预测并改进整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水平的工作提供指导。另外结合2019年C-ECAP的评价规程对2款车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  相似文献   

16.
采用GC-MS与HPLC对开启车载净化器前后的车内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此车载空气净化器对车内VOC具有净化效果,且甲醛净化效果最为显著。进一步对净化效果的时效性进行验证得知,车载空气净化器第10min时净化率趋近稳定,通过此次车载净化器净化车内VOC的效果验证,为主机厂开展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验证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汽车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隐伏着诸多危害。由于车内空间狭小密闭,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内极易聚集数百种有害物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车内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汽车通风状况、车用内饰材料、车内温湿度、车龄、采样点位置、行驶里程等对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源头控制和末端处理两种途径来遏制车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简要的介绍了车内空气质量的管控方式以及现状,同时也通过我国国内某公司车的车内空气质量管控体系来进行相关的介绍,并且利用云处理分析具有较低VOC的材料,而且通过大数据总结了车内禁用材料清单。同时还通过与汽车零部件供应相关的VOC数据库来进行高危风险零部件的筛选。希望而已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真空去除汽车地毯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方法的测试对象和测试设备、工艺流程及主要工序、原理和VOC样品的测试分析过程,并通过试验对经过真空处理与否的样品的VOC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真空法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地毯的VOC浓度,可以推广使用到其他内饰材料和内饰零部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汽车车内空气质量和噪声问题成为影响消费者驾乘舒适度的两个主因,车内声学包部件对车内空气质量和静音性起到了主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车内声学包部件VOC和NVH特性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微米级超细纤维在汽车声学包的应用动态,指出了超细纤维材料同时具有低气味、低VOC、优异的吸、隔声特性以及质轻等优点;分析了超细纤维声学包部件的市场需求和前景,在当前汽车电动化背景下,超细纤维材料在声学包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