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测绘技术已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为提高关于航道测绘的技术,探析新时期航道测绘现状与发展。相比较传统测绘手段,手持GPS定点测量,单波束沿测线单点定位,软硬式扫床扫测礁石等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航道测绘的精度要求,采用新仪器新技术提高测绘精度以及工作效率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测绘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航道测绘是航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保障,航道测绘事业在新时代背景的发展下走向新的发展道路。为了更好地提高航道测绘方面的技术,我国需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仪器和大力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2.
正"汉江电子航道图制作项目是推进干支联动、彰显长江航道测绘信息实力的一场硬仗,而全面、精准的外业测绘基础数据是该项目的重要支撑与保障。"11月22日,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朱剑华、长江武汉航道局纪委书记费平率两个单位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联合深入汉江测绘工地开展了安全质量检查,并亲切慰问了一线测量人员,勉励大家恪尽职守、团结奋进,坚决打赢汉江电子航道图制作的攻坚战。检查组一行深入现场认真察看了施测工地  相似文献   

3.
  波 《水运工程》2018,(9):25-32
长江中游沿程江湖联通、水系复杂,且受三峡蓄水影响,坝下河道水沙条件发生剧变,导致航道水位预测较为困难。针对此问题,以长江中游实测资料为基础,充分考虑支流入汇和三峡蓄水后新水沙条件的影响,通过相关分析法,建立航道水位预测方法,并提出上、下荆江,城陵矶—汉口和汉口—湖口河段沿程水位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方法。经实测资料检验,绝对误差均在0. 4 m以内,能较好地提高长江中游沿程河道水位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长江干线中游航道是制约长江干线整体航运效益发挥的"瓶颈"。本文基于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及长期工程实践,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干线中游沙质河段不同河型的河床演变特点及原因、适应新水沙条件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及整治参数确定方法、不同河型的航道治理思路进行了总结,可供后续航道整治借鉴,为提升中游航道通过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长江中游航道水位变化对船舶通航安全的影响,根据随机振动的首次穿越理论建立水位变化下船舶搁浅风险定量计算模型,实现不同水位下长江中游航道船舶搁浅风险的定量计算。利用航道水位、船舶吃水及富余水深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分析水位变化对允许船舶最大吃水及船舶搁浅概率的影响。利用船舶运动模型推导波浪载荷下船舶升沉运动的位移响应,同时根据首次穿越理论构建船舶首次穿越失效(搁浅)模型。运用Simulink仿真工具箱,根据船舶首次穿越失效模型计算得到不同水位下船舶的搁浅风险。利用该方法计算长江中游典型船舶在不同水位下的搁浅风险,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量化水位变化下船舶的搁浅风险,还可确定不同船舶搁浅概率对应的水位临界值。  相似文献   

6.
<正>3月份以来,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偏少,长江全线水位持续偏低,但受长江航道整治和三峡工程持续补水等因素影响,长江中游以往每到这个季节都"肠梗阻"的航道今年仍保持通畅,船舶通行正常。  相似文献   

7.
三峡蓄水以来,长江中游近坝河段出现了枯水位下降、日变幅较大等变化特点,给航道维护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基于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长江中游近坝河段枯水水位变化、水位日变幅、水位日内分布规律,分析了水情变化对航道维护的影响,并提出了后续研究工作建议,可为航道维护和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为助力"645工程"建设,不断提升长江航道测绘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长江航道测量中心组织相关测绘机构和受邀企业,围绕信息化测绘前沿技术与装备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应用实践开展技术研讨。会上,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海达数云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天宝耐特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海鹰加科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受邀企业首先针对长江航道测绘与信息化应用的需求,结合自身技术、装备特长和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日常测量设备老化、浅滩观测能力、整治建筑物观测能力及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四个方面对长江航道测绘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测绘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排头兵,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对长江航道公益服务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指出了长江航道测绘在今后一段时间应侧重引进四方面的设备,来确保长江航道日常测绘能力、整治建筑物观测能力、浅滩观测能力及应急保障测绘能力提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建设力度,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经济优势不断凸显。"十二五"期已有一大批航道整治工程交付使用,"十三五"也会相继有新的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受到长江两岸涉水工程建设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建成后的航道整治工程易出现人为破坏现象,影响航道整治工程功能正常发挥,特别是长江中游河段的护岸工程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饶鸿辉 《珠江水运》2023,(21):60-62
为准确获取航道水文特征和通航条件,更新积累不同时期、不同水位的河床演变及航槽变化情况,保障船舶安全快捷航行,本文在阐述水下地形测量方法、水下地形测绘作业方式,对比传统与新扫测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以广东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航道疏浚工程为实例依托,利用便携式多波束测量无人船开展航道硬式扫床测量工作,结果发现:本次扫床测量范围内,航道内未发现浅点,水下航道地形可满足安全通航条件。实践表明,便携式多波束测量无人船作业效率高、受地形环境限制较小、扫测结果较精准的优势,可满足项目工期及特殊作业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长江宜昌航道局按计划每年定期组织测绘处开展辖区控制点普查修复工作。2020年为抓实抓细抓好该项工作,长江宜昌航道局航标处积极主动作为,一改往年通过项目技术报告和测量成果资料的检查方式,派员现场抽查控制点校核工作,严把测绘基础设施维护质量关,确保辖区航道测绘数据的准确性,为航道维护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洲滩众多,历来演变复杂,使得航道疏浚养护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在三峡工程蓄水完成后,长江中游地区水沙条件发生改变,导致洲滩变形、岸线崩塌,对通航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原本就复杂的航道增加了更多不稳定因素。为此提出长江中游洲滩演变与航道疏浚养护策略,对长江中游航道进行维护。通过对长江中游洲滩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依托数字航道综合监控系统以及航道维护性疏浚施工方案,完成了长江中游航道疏浚养护策略研究。掌握洲滩演变规律,制定合理航道疏浚养护策略,不但能够为通航带来便利,还能确保航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长江中游河段面临的通航和防洪双重问题,分析了长江中游航道治理特点,基于水流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推导分析了调整型和守护型等传统航道治理措施对水深、水位的影响,提出守护型、调整型和疏浚措施相结合的航道整治方法,分析了其对通航和防洪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仅采用传统整治措施,“守、调、疏”相结合的航道整治方法使得航槽水深明显增加、断面水位则明显降低,有利于防洪和通航双重目标的协同实现。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长江航道测量中心领导率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来到汉阳船舶基地,为即将赶赴现场的测量人员送行。临行前,长江航道测量中心领导仔细询问了本次测绘任务的计划安排、前期准备及安全措施等情况,并检查了车辆状况和安全设施。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中心领导与出行人员一一握手,对大家致以新春祝福后,还特别叮嘱了安全与质量注意事项,同时对一线职工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精神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据悉,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基础测绘处本次实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测绘资料种类繁多、数据量大、地域范围广、跨业务部门多等特点,利用Web Services技术,构建基于B/S三层架构的<长江航道测绘成果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长江航道测绘资料的统一管理和维护,解决了数据分发和共享问题.系统的成功运行,证实了Web Services技术的优越性,为长江航道测绘资料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内河水位的多变所引起的可航区域的变化问题,结合我国内河(长江)电子航道图的特点,对安全水域自动生成所涉及到离散的水深点、中断的扫测线、交叉的扫测线的处理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研究了扫测线的确定方法和相邻扫测线间可航区域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基于电子江图的安全水域生成算法,并进行了算法分析.  相似文献   

18.
长江作为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打通长江碍航水道,长江航道整治正在有序推进。航道整治施工受长江水位影响,对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施工与水位关系探讨,为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合理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考虑数字航道建设需求及长江中游航道维护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数字航道建设下的航标维护、航道巡航、航道探测、航道测绘、航道疏浚等航道维护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初步建立数字航道运行下的航道维护管理体系提供了实施指导。  相似文献   

20.
针对长江中游河段航道水位变化时空特征,本文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ARIMA模型的短时水位预测模型。结合监利、汉口、安庆水位观测站的逐日平均历史数据(2011-2015年),率定了预测模型的相关参数;检验了水位预测模型对2016年逐日平均水位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总体上预测结果与观测值吻合较好,但汛期频繁剧烈的水位波动对精度产生影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结果可为长江航道相关部门的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