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道港口》2017,(4):421-428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是科学的预测、分析,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能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有其特殊性,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方法以运用于长江航道整治工程。首先根据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特性建立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将分散的咨询意见准确的以数量化、集中化的方式表达,最终根据量化的综合分析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应急措施;并以长江下游安庆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作为实例对指标体系以及分析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吕永祥 《水运工程》2014,(5):127-131
根据长江荆江航道整治特点,从荆江航道整治施工区危险源辨识、通航要素感知、多源监控数据智能融合与安全管理决策等方面入手,提出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主动预控与应急处置、荆江航道整治施工区通航安全协同控制与保障、荆江航道整治工程监控、荆江航道整治安全生产管控一体化管理平台构建等技术方案,为荆江航道整治工程安全生产与航道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长江航道水利整治工程具有工程量较大、施工河段长、工序繁多、船舶众多等特点,这增加了航道水利整治工程的难度,对施工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结合长江航道现状提出水利整治工程施工风险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施工河段长、工程量大且工序多,施工水域船舶通航密度大、船舶种类多,施工安全生产控制与河段通航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依托长江干线下、中、上游典型大型航道整治工程,围绕工程施工全过程风险管控及安全保障技术,采用理论分析、仿真模拟、现场试验、系统研发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构建了通航安全与施工生产安全风险预测模型,研究了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施工安全保障与控制技术,并基于AIS和云技术开发了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区安全综合信息平台,为保障大型航道整治工程生产及通航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月5日,由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联合武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共同承担的一项重大科技项目"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建筑物监测、损毁机理及修复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长江航道局主持的验收。本项目全面调研了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建筑物损毁情况,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整治建筑物的损毁特点、影响因素,开展了概化模型试验,较系统地揭示了不同类型航道整治建筑物的损毁机  相似文献   

6.
陈建  张文江  曾涛 《水运工程》2012,(10):87-91
以受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复杂的长江武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为例,通过模型试验手段,对不同工程方案整治效果进行研究,并考虑周边环境实际需求,最终确定了采用长顺坝结合齿坝的整治方案,为复杂外部环境下航道整治工程方案设计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作为研究对象,对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及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整治方案与布局设想,希望能够为我国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长江下游东流水道航道整治经验总结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长江东流水道是长江下游重点浅险水道之一,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是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实施的第一个项目。文中在介绍东流水道整治工程基本思路与具体工程布置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建成后几个水文年实际的工程效果分析,总结了该工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长江航道中其它河段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参考依据。航道整治工程应顺应河势发展、把握有利时机;整治工程总体设计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树立综合治理理念,兼顾各方利益;整治工程理论研究应不断发展创新,为长江水运工程建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9.
根据长江中游藕池口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条件和河段特点,首次提出了混合型护岸结构,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简要分析。该结构在长江中游藕池口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中得以成功应用,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特点及意义,分析了试验检测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各种作用和确保水运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牯牛沙水道为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水道之一,整治其水道对畅通长江中游航道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研究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针对长江中游牯牛沙水道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初步设计中原护岸加固工程的平面布置提出优化方案,并进行设计分析。结果表明,护岸加固工程平面布置优化方案将护岸加固长度减少200 m,将加固抛石量减少至7. 3万m3,平顺式护岸岸坡满足整体设计稳定要求,可为顺利实施二期航道整治工程和保障通航安全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并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长江近坝河段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在该河段进行航道整治施工的安全风险,总结提炼了在实际施工中采取的有效安全管理措施,为今后长江近坝砂卵石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周家影 《中国水运》2014,(1):142-143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江,流域内航道复杂多变,对其进行航道整治所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也纷繁复杂。为了提升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采用动态管理的模式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进行监管显得势在必行。基于上述背景,文中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动态管理的必要性和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动态管理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流程和效应。论文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管理绩效的提升给出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浅谈数值模拟技术在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进  伍文俊 《水道港口》2010,31(2):102-107
在目前已经深入展开的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作中,数值模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数值模拟技术的特点,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对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中数学模型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复杂的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问题研究中,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互为补充,而且数值模拟能够做一些探索性的计算研究,这些研究将是物理模型试验的基础与延展,为最终解决航道整治中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长江中游湖广—罗湖洲水道近年来实测资料,分析了本河段河床演变特点、碍航特性和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平面比尺1∶420、垂直比尺1∶120的变态实体河工模型,对该段河道及航道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该段浅滩碍航特征和航道整治目标,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航道整治方案,最后提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航道绿色施工评价问题,对长江干线航道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基于长江干线航道整治特点及整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流程,结合航道整治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长江干线航道绿色施工评价目标及评价原则,得到长江干线航道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节约利用、生境保护、生物防护、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建设力度,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经济优势不断凸显。"十二五"期已有一大批航道整治工程交付使用,"十三五"也会相继有新的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受到长江两岸涉水工程建设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建成后的航道整治工程易出现人为破坏现象,影响航道整治工程功能正常发挥,特别是长江中游河段的护岸工程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牯牛沙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牯牛沙水道为长江中游近期出现的重点碍航浅水道,整治好该水道对长江中游航道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部于2010年2月批复同意实施该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简介牯牛沙水道演变特点、主要影响因素、碍航特性与整治方案,详细分析牯牛沙水道整治前后过渡段变化情况、牯牛沙边滩淤积情况以及航道改善情况,重点分析一期工程整治效果,预测演变趋势,提出后续工程建议。一期工程实施后,工程效果良好,总体河势更趋稳定,牯牛沙边滩淤高展宽,利于枯水期水流集中,过渡段浅埂得到较为有效冲刷,淤积减少,碍航程度减轻,浅区航道条件改善,为后续工程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分析认为:一期工程效果将会随着建筑物功能的继续发挥进一步显现,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工程河段的水沙运动特征与碍航特性、航道整治的时机与关键部位、航道整治方案优化、航道整治建筑物新型结构等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工程建设的主要技术问题,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成果,有助于对工程的了解与潮汐河段航道整治技术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为达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和畅洲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在左汊采用潜堤的结构形式,减小左汊分流比,改善右汊航道水深条件。本文根据和畅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数据,与设计阶段数物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工程前后在滩槽变化、河床容积、流场变化、分流分沙变化等方面的实现情况。结果表明:工程实施以后,左汊潜堤上游侧主要呈淤积状态,潜堤下游侧呈冲刷状态。右汊分流比大幅提高,河槽大面积刷深,航道维护量非常小。工程达到了预期的航道整治目标,工程治理方案合理,航道整治效果显著,可为长江中下游潮汐分汊河段航道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