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蜗轮蜗杆限滑差速器克服普通锥齿轮差速器平均分配转矩防滑性能差的缺点,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通过性和安全性。首先对限滑差速器和普通锥齿轮差速器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介绍了蜗轮蜗杆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转矩分配原理以及性能评价指标,最后以某越野汽车为实例对其蜗轮蜗杆差速器进行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2.
三、主减速器和差速器锥齿轮主要参数的选择与计算目前,在驱动桥主减速器中多采用螺旋锥齿轮或双曲线齿轮。在差速器中多采用直齿锥齿轮.一般的设计程序是:(一)锥齿轮主要参数的选择;(二)锥齿轮几何参数的计算;(三)锥齿轮的强度验算。  相似文献   

3.
正乘用车领域的锥齿轮都是批量生产的。作为差速器的核心部件,供应商需要生产数百万个锥齿轮。许多供应商也越来越重视这个工件的生产工艺。他们正在寻找新型机加工解决方案,以确保相当低的单件成本和一贯的高品质。埃马克为此研发的VL 1 TWIN双主轴上下料车床正是完美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一、马自达323LX轿车摩擦片式差速器无法锁止故障现象一辆马自达323LX轿车行驶在泥泞的陡坡上,出现后桥一侧车轮打滑,汽车无法行驶的现象。故障分析与排除该车装置有摩擦片式差速器。它是普通锥齿轮差速器的变型,是通过增加差速器内的摩擦力来实现差速器锁止(即防滑)目的。为了增加差速器的内摩擦力,在半轴齿轮和差速器壳之间装有主从动摩擦片和推  相似文献   

5.
为保障减速器总成在生产过程中品质得到保障,在装配工艺设计过程中,对轴承的安装要求、差速器总成的差速功能检控、主动锥齿轮起动力矩的装调可靠性、主动锥齿轮及从动锥齿轮齿侧间隙的自动调整以及如何实现柔性化装配作业等工艺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有效的工艺技术措施加以解决,实现了在线自动检测、自动安装、多品种共线生产的设计目标。减速器合件总成,主动锥齿轮及轴承座总成,从动锥齿轮差速器总成生产线工艺布局设计合理,满足大批量作业需求,物流顺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6.
用户之声     
我校一辆沈飞牌SFQ6980型大客车,运行4万km时,听到后桥(D_5型单级减速器)有异响。拆检发现主、被动锥齿轮有打齿现象,同时还检有损坏零件:主动锥齿轮后轴承(532307EK)和前轴承(27311E)两套;差速器左、右壳,差速器轴承(7516E)两套;差速器十字轴等件。价值近4千元。 经换件装复后运行15天(约750km),发现后桥有异响,拆检发现主动锥齿轮前轴承(27311E)2套和后轴承  相似文献   

7.
汽车主减速器螺旋锥齿轮机械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级汽车主减速器是由一对螺旋锥齿轮传动,螺旋锥齿轮相比直齿锥齿轮具有重合度大、传动平稳、噪声小、承载能力高等优点,其精度要求高,加工工艺复杂,且加工质量直接影响汽车主减速器、差速器的整体性能。本文详细介绍汽车主减速器主动、从动螺旋锥齿轮的机械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差速器的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的啮合间隙符合要求后。即可进行组装。组装时,首先将两轴承内座圈在机油加热至75~80℃后,装入差速器左、右半壳的轴颈上。单级减速式的主减速器还要将从动锥齿轮装于差速器的半壳上.并以规定的力矩拧紧固定螺栓。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汽车驱动桥差速器壳体断裂情况,首先利用材料试验检验分析了该驱动桥差速器壳体所采用球墨铸铁材料的金相组织和铸造等级,然后根据试验标准,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该差速器壳体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差速器壳体的静强度分析,得到了该差速器壳的应力分布情况和应力集中部位.通过与样件失效部位对比分析,确定了该差速器壳体断裂失效的原因,为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上海汽车轮总厂于1957年开始试制汽车变速总成,差速器齿轮和螺旋锥齿轮。当时我厂技工林国珍在牛头刨床上靠模刨削加工出差速器齿轮。金凤鸣技工在立式扦床上采用挂轮差动的原理加工出螺旋锥齿轮获得成功。在总结试制基础,又自行设计制造了15台铣锥齿轮专用设备,组成了生产流水线。在自制设备上加工出囤内第一批螺旋锥齿轮。我厂就这样不断群策群力,走三结合双革四新之路。从而为我厂于1958年生产出上海风凰牌轿车的变速器总成利螺旋锥齿轮作出了贡献。受到人民门报等媒体的报道,被誉为"草棚里飞出金凤凰"。1959年参与全国土设备展览会展出,得到国家机械工业部的认可。为了满足汽车和拖拉机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厂于1969年又自行设计制造了y69从动锥齿轮粗切机10多台,于1972年又自行设计制造主动锥齿轮粗切机8台,从而解决了我厂当时生产螺旋锥齿轮的瓶颈,为1976年机械工业部组织"全国双革四新成果"到我厂现场参观增辉。那时我厂的所有各种自制设备占全厂所有设备的60%以上,得到参观者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对电驱动总成的差速器壳体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差速器壳体仿真模型,计算得到其应力水平及变化规律,基于Goodman平均应力修正法及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预估差速器壳体各关键部位的疲劳寿命;同时搭建疲劳耐久试验台架,对差速器壳体的疲劳可靠性进行试验验证,发现经过一定试验循环后差速器壳体轴颈部位发生断裂,与仿真预测的失效部位一致。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防滑转矩输出特性测定试验,并分别对装有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和普通差速器的汽车,通过试验测定的车厢侧倾角、转弯半径比、前后轴侧偏角差值、横摆角速度及侧向加速度作为对比参数,研究了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转矩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能够显著提高汽车的动力性、通过性,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用户需求,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新建一条高标准的重型商用车车桥减速器总成装配线。分析了重型商用车减速器总成的装配工艺。分析减速器总成装配过程工艺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主动锥齿轮及轴承座总成、从动锥齿轮差速器总成以及减速器合件总成装配工艺进行设计,并对主动锥齿轮及轴承座总成预紧力的准确性、主从动锥齿轮啮合印迹垫片选择的可靠性、连接螺栓扭矩控制的保障能力等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各装配线工艺布局合理、物流顺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越野汽车变传动比差速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巨民  高波  乔永卫 《汽车工程》2003,25(5):498-500,427
提出了一种新型变传动比锥齿轮差速器,其特点是传动比变化周期突破了单周节限制,变化幅度得以显著增大,从而增大了差速器锁紧系数,提高了汽车的越野通过能力。给出了一种非圆锥齿轮副传动的啮合分析方法,以曲面上曲线的短程曲率为桥梁和纽带,将球面节曲线伸展成平面当量节曲线,进而把复杂的球面啮合阿题简化成平面啮合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某轻型驱动桥整体式差速器壳为研究对象,在零件生产过程中有因材料硬度过高而刀具磨损迅速的情况,在原设计有很高的设计余量的基础上,分析差速器壳材料变更的可行性以提高刀具耐用度。经过CAE分析,材料变更后的差速器壳满足使用要求。对样件进行了工艺验证并参照国际先进试验标准进行差速器疲劳台架试验验证以及道路试验搭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变更后的差速器壳满足使用要求,设计变更具备可行性。对同类型零部件的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某微型货车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适合电控限滑差速器的模糊PI控制器,并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和13自由度的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电控限滑差速器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整车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进行仿真研究,同时对装有普通差速器、机械式限滑差速器和电控限滑差速器的车辆进行实车对比试验。仿真分析和道路试验研究表明,装有电控限滑差速器的微型货车比装有普通差速器和机械式限滑差速器的微型货车在整车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日产TKL—20GD型汽车的主减速器为单级、双曲面齿轮式;差速器为圆拉法直齿锥齿轮式。主减速器小齿轮轴与联结突缘、差速器半轴齿轮与半轴均采用渐开线花键联结。该型汽车由于设计或使用等多方面的原因,主减速器齿轮、差速器齿轮和半轴容易损坏。据了解,在修配时确定这些零件的键齿参数中,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由于确定双曲面小齿轮中点螺旋角的方法不当,而使测量结果不符合参数的选择原则; 2.没有分清差速器齿轮的齿形制,因而使备件供应和管理混乱,甚至造成两种齿形的  相似文献   

18.
重型载货汽车加大轮距的驱动桥桥壳总成;平头重型卡车车门机构;重型汽车用制动鼓;重型汽车轴间差速器前锥齿轮;重型车用大扭转角从动盘总成;重型汽车柔性加速传动装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某驱动桥的产品平台升级,同时考虑其售后的一些故障失效模式,对其重要的组件差速器总成进行了优化设计。差速器总成优化设计过程中,在结构上大胆创新,实现了结构和性能的全面优化。文章通过对比介绍,着重对差速器润滑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阐述,并通过分析及试验数据说明其优化后的差速器总成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先进性,为差速器总成设计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解放CA1220P1K13L3T1型载货汽车装置进口柴油机。装载质量为13.5t。6×4的中、后桥为驱动桥,两桥均为双级主减速器,第一级为斜齿圆柱齿轮,第二级为双曲线锥齿轮。介绍了该车的故障与排除;减速器和差速器轴承预紧力的调整;主、从动锥齿轮啮合印痕和齿侧间隙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