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针对某车型副水箱支架在道路耐久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钣金开裂失效问题,采集副水箱支架路试道路载荷谱,计算路试总损伤并根据振动损伤等效原则,合成得到合适加速台架振动试验的驱动功率谱密度(PSD)。在道路耐久性试验中损坏的原状态样件按此PSD进行振动试验验证,样件失效模式、时间与整车路试结果一致,关联性好;利用该PSD对优化后的样件进行加速振动试验验证,通过加速振动试验的优化样件也通过了整车路试验证,该方法为样车开发节省了路试验证时间。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车型前空心稳定杆断裂问题,通过原因分析,改进生产工艺,并进行台架及整车路试耐久试验验证,最终解决了空心稳定杆的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路谱采集方法试验周期长,无法采集误用工况并预测整车参数变化对底盘、车身动态载荷的影响等问题,采用数字试车场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3D数字试车场环境下车辆动态载荷响应,并研究底盘调试参数变化对底盘、车身耐久载荷的影响,通过与实车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利用该方法对底盘主要调试件参数的灵敏度进行分析,量化各参数对整车不同工况动态载荷的影响规律,从而快速预估调试参数变化对底盘、车身耐久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某款乘用车排气波纹管为例,通过对影响波纹管寿命的波形参数进行分析,结合整车实际布置情况,提出一种波纹管优化设计方案,提升波纹管的寿命;再通过路谱采集拟合出波纹管的运动轨迹,并进行损伤计算和台架试验,验证此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动力电池框在整车试验中的疲劳开裂问题,分析开裂原因,进行设计改进,并对改进后的结构进行台架快速试验验证。文章通过仿真,在常规的试验载荷谱压缩基础上,制定载荷谱强化系数,从而得到一种不依赖于经验的振动台架耐久载荷谱制定方法。结果表明:动力电池框原始方案疲劳仿真开裂部位与道路试验开裂部位一致;疲劳仿真开裂寿命与整车试验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新方案改进效果明显,寿命满足耐久性要求;动力电池框改进方案疲劳仿真寿命与台架试验结果相吻合。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仿真制定振动台架耐久载荷谱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变速器是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变速器的耐久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以某手动机械变速器为研究对象,利用道路试验数据采集系统,采集了整车可靠性试验载荷谱,将道路试验载荷谱转化为实际台架试验加载载荷谱,通过仿真分析和变速器台架耐久试验,验证了变速器载荷谱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介绍基于载荷谱的驱动桥桥壳CAE分析。驱动桥桥壳为整车承载的关键部件,失效后整车丧失行驶功能,并可能带来交通事故,因此桥壳在设计开发初期进行设计校核、台架试验及整车耐久路试。为减少初期设计风险,避免设计开发过程中迭代改进次数,缩短开发周期,桥壳前期CAE分析准确性至关重要。目前桥壳CAE分析基本采用QC/T533标准的垂直弯曲疲劳台架工况分析,不能分析桥壳纵向、横向强度、刚度及疲劳寿命,也不能分析桥壳附件如减震器支架等强度、刚度及疲劳寿命。基于载荷谱的桥壳CAE分析通过导入整车路试载荷谱,在桥壳受力位置施加作用力,分析桥壳所有位置强度、刚度及疲劳寿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某排气开发项目中,排气系统路试里程58%时,消声器吊钩焊缝根部出现断裂,文章通过对焊缝质量检查、焊缝寿命试验排查方式,发现不是焊缝质量原因,然后利用ncode公司e-DAQ路谱采集系统对该排气系统吊钩焊缝进行实验厂工况应变路谱采集,并将实验得到焊缝SN曲线输入到ncode公司的GlyphWorks软件对焊缝路试载荷损伤及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损伤为17.3,不满足要求,得出失效为设计原因,在对吊钩设计进行优化后,重新对优化后吊钩进行SN曲线实验和路谱采集,并计算优化后吊钩损伤为0.0581,满足耐久要求,最后将新设计方案提交主机厂路试,最终通过路试验证。  相似文献   

9.
以某车型车身为研究对象,组织相同配置的整车在定远及襄樊两个试验场,分别进行了疲劳耐久路试,并测量了两个试验场的路谱数据。通过车身实际状态对比以及路谱数据分析,得出了两个试验场的里程当量比。  相似文献   

10.
根根据改款车型开发的特点,以原车型道路载荷谱作为输入,应用虚拟疲劳分析技术,在无物理样车的情况下对新车型进行了车身疲劳寿命预估和车身结构优化设计,通过整车台架耐久试验验证了虚拟疲劳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前启动生产准备及减少物理样车试验轮次,在保证车身耐久性能满足开发目标的前提下,缩短了研发周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基于双离合变速器的路谱采集及台架试验应用方法,通过前期实车采集路谱数据、转化合成台架路谱测试方法、开展动力总成级的台架路谱测试,对双离合自动变速器质量进行评价。试验结果显示,台架路谱测试工况达成与整车测试基本一致,针对硬件验证可对整车开展有效替代。  相似文献   

12.
以某新型后悬架上控制臂橡胶衬套的疲劳耐久试验为研究对象,对室内道路载荷谱试验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加速试验方法.针对衬套的受力情况和载荷谱的特点研究加速试验方法,应用损伤理论压缩道路载荷试验谱,通过约束系统解耦,建立试验台架,进行加速试验,最后由刚度试验的结果验证疲劳损伤程度.结果表明,新的加速试验方法与传统的台架试验相比,不但具有同样的效果而且缩短试验时间,降低开发、试验成本.  相似文献   

13.
基于损伤等效原则,用台架试验方法分析和预测钢板弹簧在试验场的疲劳寿命。首先通过台架试验建立钢板弹簧的应力寿命S-N曲线,在试验场载荷谱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分析钢板弹簧台架试验次数与整车试验里程之间的当量关系,预测钢板弹簧是否满足整车使用条件,并在试验场进行整车道路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零部件S-N曲线和载荷谱结合方法,能够通过台架试验较准确预测钢板弹簧在试验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双胶料衬套以其良好的缓冲性能及成本优势,目前已日益广泛应用于轿车、SUV及MPV车型上。本文以某车辆扭转梁双胶料衬套为例,对该衬套的橡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借助CAE对其疲劳耐久进行仿真分析,并基于台架试验对其疲劳耐久寿命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双胶料衬套疲劳耐久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真实损伤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路谱载荷(RLDA)缩减的方法。该方法给出了可以不通过CAE分析计算悬置橡胶真实损伤的思路;考虑到了悬置预载以及悬置刚度非线性部分对橡胶受力的影响;给出了悬置名义应变的计算方法以及路谱缩减原则。最后利用该方法应用于某实际动力总成悬置路谱载荷缩减并进行了单轴block载荷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实际整车耐久试验对悬置橡胶产生损伤的一致性较好,失效模式相同,并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车型整车道路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后减振器上支座失效问题,通过查看分析故障件的失效状态,结合应用Abaqus软件进行CAE仿真分析,确定了其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整车运动过程中,上支座衬套的橡胶凸台的应力太大。对此提出了改进的设计方案,通过台架试验和整车道路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后减振器上支座解决了耐久失效问题,同时经整车NVH和操稳性能评价后确认改进方案未对整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广泛应用于A0、A及A+级汽车后桥系统中,而扭转梁衬套对后桥乃至整个底盘的舒适性及操稳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某型车辆扭转梁衬套为例,对该衬套的橡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基于ABAQUS对其性能及疲劳耐久进行仿真分析,最后通过台架试验对其疲劳耐久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衬套设计优化效果良好,疲劳耐久性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集了分布于全国的40辆用户车辆在3年时间里的天窗系统总线信号,通过Weibull分析,计算出天窗系统一倍寿命周期中起翘、全开及全闭的持续时间比例。搭建整车台架耐久试验,并按照时间比例,利用Spy3模拟天窗电控模块工作,进行天窗系统的状态切换,以考核天窗系统在整车级的耐久性能。计算了3种状态下天窗支架的应变伪损伤,并对各状态对天窗失效的主要贡献量进行分析,实际试验开裂位置与路试开裂位置一致,验证了该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MAST 6轴振动试验台,以某型商用车后置电瓶箱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从路谱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分析的全过程,并利用远程参数控制(RPC)迭代技术,将试验场采集到的路谱载荷信号通过迭代计算转化为供台架试验的驱动信号,从而进行电瓶箱系统耐久强度的快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迭代结果整体满足要求,X、Y、Z 3 个方向的均方根(RMS)分别在 20%、19%、20% 内,较好地保留了道路原始谱造成的疲劳损伤,满足损伤等效原则。该研究可为今后其他车型部件的疲劳耐久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鉴于传统的路谱采集方法受限于样车试验,开发周期长,且无法有效预测后期参数变化和评估全新车型,本文中在传统整车动力学载荷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轮胎高频模型和试验场3D数字路面模型,提出了路面-轮胎-悬架-车身的这一完整传递路径的整车虚拟路谱动态响应分析和耐久性能评价方法。通过生成基于3D数字路面的动态载荷,可在项目开发早期进行汽车结构耐久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用此方法获得的数据与传统轮心力传感器采集的路谱数据相当接近,能有效识别零件的风险位置和逐步免除开发阶段的路谱数据采集,在开发早期实现结构耐久性精确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