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AW3工况下,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HyperMesh和Ls-Dyna对新德里RMGL项目车体进行被动安全性及耐撞性分析。以弹簧代替车钩建立一列车与另一列车的碰撞模型,运用瞬态非线性有限元碰撞仿真方法,分析两列车的碰撞过程,结果满足EN 15227中车辆的碰撞要求。  相似文献   

2.
轨道车辆耐碰撞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轨道车辆耐碰撞性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列车碰撞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耐撞性车辆设计及评价标准进行论述。研究表明:我国在轨道车辆耐碰撞安全性技术研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在列车碰撞响应与车体结构安全性关系、列车碰撞试验标准和试验设备、列车碰撞后脱轨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亟待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列车碰撞安全性标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车辆运行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轨道车辆的被动安全性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车体结构不能发生永久变形即为概念应变,它是基于可控制能量吸收过程的设计理念.本文以跨坐式单轨车辆为例,运用碰撞安全设计理念,对跨坐式单轨车辆车体结构进行正面碰撞仿真分析,验证其耐撞性能,并对其结构进行适当的改进,以提高其耐撞性能,确保司乘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随着列车提速和高速化发展,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要求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尽管列车具有一系列主动安全保障措施,但如果发生意外碰撞脱轨事故,将造成灾难性后果和巨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揭示列车碰撞脱轨机理、提升列车碰撞被动安全性能,建立包含车体、转向架、悬挂系统及缓冲吸能装置的三编组列车碰撞有限元模型,考虑材料、几何和接触等典型的碰撞动力学非线性特征,仿真模拟正面斜碰刚性墙引起的车体结构动态响应与列车脱轨行为,讨论列车碰撞速度(36,50和72 km/h)、碰撞角度(30°~65°)和轮轨摩擦因数(0.1,0.2,0.3,0.4)等关键参量对列车碰撞脱轨行为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车体头部界面碰撞力通过悬挂系统传递至轮对,引起轮轨纵向、横向和垂向接触力剧烈振荡,导致头车前、后转向架轮对均以爬轨/侧滚组合的形式脱离轨道,且轮轨横向力随着列车碰撞速度的增大显著增加;头车碰撞界面横向力随着碰撞角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纵向及垂向界面碰撞力均随着碰撞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较高的轮轨摩擦因数容易引起列车碰撞过程中车轮跳轨,但会抑制车轮爬轨行为。研究结果可为列车碰撞被动安全设计与脱轨防护...  相似文献   

5.
徐凤妹 《铁道机车车辆》2012,32(2):35-38,75
介绍了出口突尼斯的内燃动车组车体被动安全设计,并依据EN 15227-2008[1]标准中C-Ⅲ类车辆要求,对车体进行了耐碰撞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体的耐碰撞性能完全满足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胶泥缓冲器在列车低速撞击过程中的性能,分别建立集成0.3 m长压溃管和不集成压溃管的胶泥缓冲器车钩模型,并进行落锤试验仿真,以研究其阻抗力-位移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胶泥缓冲器多车组撞击模型,在不同撞击速度下仿真列车撞击过程,通过分析比较车辆间位移、作用力、车辆加速度、撞击能量吸收曲线,提出对车钩缓冲器设计配置的优化建议,对列车耐碰撞结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地铁列车在重载条件下列车的碰撞响应,尤其是司机室前端破坏程度,基于EN 15227对地铁车辆碰撞的相关规定,建立了地铁列车碰撞有限元数值模型,根据列车不同的载荷状态和被动列车是否施加停放制动,给出了3种不同工况,研究地铁列车在超载状态与标准规定状态下的司机室前端损伤程度和车体结构的耐撞性。计算结果表明:当载荷作为唯一变量时,司机室前端在超员载荷下所被压缩的距离是标准条件下的5倍左右;而当初速和载荷为定量时,施加停放制动的被动车碰撞破坏更为严重,碰撞界面的车钩和防爬吸能装置均走完全程,被动车司机室前端的压溃区几乎达到吸能极限,若再次加大速度或载荷即会对司机的生存空间造成威胁,故有必要在碰撞标准中考虑超员工况的计算。  相似文献   

8.
高速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碰撞事故,不但会损坏车辆结构,而且还会严重威胁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高速列车的被动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各主机厂的重视。对高速列车进行耐撞性能研究并设计吸能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高速列车在意外碰撞事故中的受损程度,同时还可以有效保护司乘人员的安全。文章以时速400 km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基于被动安全的设计思路,按照标准EN 15227:2008+A1:2010对C-Ⅰ类型的碰撞描述进行了耐碰撞仿真计算与分析,评估了其防碰撞性能,并结合计算结果给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运行的列车与障碍物相撞时,通常来说,头车和中间车都会受到可能损坏端部结构的冲击。由于车体底架的强度高于车辆其他部件的强度,因此,就意味着两相邻车辆底架在同一高度碰撞和一辆车底架跨骑在另一辆车底架上2种情况车体的变形模式是明显不同的。因此,在讨论碰撞中列车的安全特性时,弄清楚列车中中间车端部结构的碰撞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为了验证某型地铁列车的耐撞性能,根据该型地铁列车头车、中间车的车体结构、车体材料特性、总体布置和钩缓特性,利用显式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两列相同地铁列车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参考国内、外有关地铁、轻轨车辆耐碰撞设计规范及准则,对列车的碰撞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型地铁列车的耐撞性能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速列车二系横向阻尼连续可调式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天棚阻尼控制原理的阻尼连续可调式半主动悬挂系统由4套阻尼连续可调式半主动减振器、2个两轴加速度传感度和1套检测、控制及故障诊断系统等组成。利用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UM,建立某型高速列车的虚拟样机模型(包括二系横向被动状态和二系横向阻尼连续可调式半主动悬挂状态),分析高速列车二系横向采用阻尼连续可调式半主动悬挂对改善车体横向振动性能的效果,从而确定天棚阻尼系数取150kN·s·m-1比较合适。为了开展阻尼连续可调式半主动悬挂系统样机的台架性能试验,采用软件UM建立了样机的简化试验台架仿真模型。5个试验工况下的台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挂相比,半主动悬挂下的车体加速度均方根值改善了19.8%~37.8%,车辆运行平稳性指标改善了8.1%~15.0%,说明高速列车二系横向采用阻尼连续可调式半主动悬挂系统可以实时切断加速车体横向振动的阻尼力和实时提供衰减车体横向振动所需要的阻尼力,从而提高高速列车的横向运行平稳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青藏发电车的车体钢结构,针对设计中的难点即车体强度、刚度和减重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并通过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我国重载货物列车缓冲器设计参数研究(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影响缓冲器设计参数的因素,包括车辆结构及车辆强度、列车运行工况和编组调车工况等,确定了我国重载货物列车缓冲器设计参数的目标值,并阐述了新型重载货物列车缓冲器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4.
高速列车车体传热系数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铁道客车车体传热系数的计算都只是对车体结构的导热热阻进行分析和计算,在涉及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时只能采用经验数据.文章采用CFD方法模拟高速列车车体传热系数的试验工况,以再现高速列车车体传热系数试验时的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过程,因而模拟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5.
世界铁路动车组的技术进步﹑水平和展望 (待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世界动车组发展概况.从设计思想﹑交流电力传动﹑转向架﹑车体﹑制动﹑列车网络﹑动车用柴油机﹑动车用液力传动装置和摆式列车等方面,综述动车组的技术进步情况,介绍了动车组最大功率、最高速度﹑比功率﹑比重量﹑轴重﹑加速度﹑减速度﹑燃油消耗率和可靠性﹑耐久性等技术指标,以及达到的技术水平,并展望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种头型高速列车1:8模型在8m×6m风洞开展的试验,比较了2种头型高速列车的气动特性,并进行了头车大侧风安全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头型高速列车的气动阻力明显小于原型车的气动阻力,优化头型的3车编组列车的全车气动阻力比原型车约小3.7%;优化头型列车的纵向气动特性比原型车略差;2种头型的横向气动特性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7.
刘宏友  李莉  王勇 《铁道车辆》2012,50(1):1-4,48
阐述了半主动悬挂系统的原理,介绍了基于天棚控制原理的开关式横向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研制过程。利用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UM分析了车辆系统采用半主动悬挂改善车体振动性能的结果,确定了半主动悬挂系统的时滞范围和车辆过曲线时车体离心加速度的滤波频率范围。针对样机进行了简化的台架试验。仿真计算和台架试验结果均表明,采用开关式半主动悬挂系统可以有效地维持和断开减振器所提供的阻尼力,从而提高横向运行平稳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新型无人驾驶地铁列车为现代轨道交通智能列车的代表,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尤其是对列车的碰撞安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是车辆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以新型无人驾驶地铁列车为研究载体,以列车耐撞性为研究目标,基于EN15227:2008标准要求,采用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对新型无人驾驶地铁列车耐撞性进行研究评估。研究结论为:列车在初始速度25 km/h下与一列静止列车发生碰撞时,车钩缓冲器、压溃管及防爬吸能装置可以将碰撞动能全部吸收,能够较好地缓冲撞击;列车爬车指标、乘员生存空间指标及减速度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能够保护乘客安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日本新干线车辆的开发概况、车体所用材料与结构,以及作用于车体的载荷、强度评价疗法、车体应力的解析、材料许用应力的选取和强度评价步骤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有效运用和强化灯具座、门箱内柱等非结构件提高车体刚度的方法。给出了利用车体载荷试验和车辆试验台激振试验进行车体刚度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