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值此中国铁道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代表铁道部党组和铁道部表示热烈祝贺,向中国铁道学会的专兼职干部和广大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铁道学会于1978年成立以来,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紧紧围绕铁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发动和组织广大会员与科技工作者,积极  相似文献   

2.
《中国铁路》2009,(5):23-23
针对铁路运输、建设、装备制造和科技发展需要,结合铁路科技工作实际并根据国家科技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近日,铁道部制定了《加强铁路科技成果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相似文献   

3.
《太原铁道科技》2009,(2):41-41
针对铁路运输、建设、装备制造和科技发展需要,结合铁路科技工作实际并根据国家科技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近日,铁道部制定了《加强铁路科技成果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相似文献   

4.
发挥科技奖励作用促进铁路技术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我国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进展情况及铁道部科技奖励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阐述了铁道部科技进步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并对铁道部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铁路》2002,(6):13-14
中国铁路在未来5年和15年中,如何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有中国特点的铁路现代化技术体系这一问题,在铁道部精心编制的<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中做出了明确地阐述.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全面提高铁路现代化水平,中国铁路近远期科技发展的这一纲领性文件,描绘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日前,本刊记者就广大读者关心的有关铁路科技发展的话题,采访了铁道部副总工程师、科技司司长鞠家星.  相似文献   

6.
《中国铁路》2007,(6):74-74
为表彰和奖勋在铁路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个人,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国家和铁道部有关科技成果管理及奖勋的规定,铁道部设立铁路“十一五”重大工程科技成果专项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的历史回顾和对铁路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统计分析,在总结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铁路科技成果鉴定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 中国铁道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今大隆重开幕了。我代表铁道部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广大会员和铁路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中国铁道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铁路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更好地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服务,铁道部科技司、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06年9月6日在青岛举办了“提高办刊质量,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服务”研讨会。部科技司、信息所主管期刊有关领导,全路的28个科技期刊主编、副主编或主任参加了会议。本刊社长、常务副总编国敢应邀出席了会议。铁道部组织召开全路科技期刊工作研讨会@本刊编辑部 @国敢!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10.
卷首寄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给全国铁路科学技术大会的贺词:韩杼滨同志: 祝贺全国铁路科技大会的召开。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点,必须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铁路的发展转移到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全体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铁道部沈之介总工程师在物资总公司首届科技大会上指出:把握住战略契机将物资产业科技水平向前推进一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科学技术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促使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作为铁路物资系统,...  相似文献   

12.
国林 《铁道知识》2002,(5):2-3,41
中国铁道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任期,正值我国铁路以改革为动力,实施大提速为主线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战略,提前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扭亏为盈经营目标,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铁道学会在铁道部和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全国铁路科技工作者,围绕铁路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活动,为铁路的改革与发展,为铁路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航测遥感技术自全面在铁路系统推广应用以后,铁道部成立"铁路航测和遥感科技情报中心",为促进航测遥感专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和为生产、科研及领导决策服务.20多年来,"航遥中心"代铁道部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航测遥感技术在铁路建设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铁道知识》2009,(4):43-43
经济腾飞带动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催生信息时代。为了加快铁路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铁路快速持续发展.铁道部不失时机地实施了铁路信息系统研发规划和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是铁路深化改革关键性的一年,铁路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安全和质量。朱镕基总理去年11月2日对质量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当前,我们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质量工作正是主攻方向。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多年来,通过积极贯彻“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工作方针,已基本形成了铁道行业质量技术监督体系。随着铁道部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必须加强铁路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使之适应铁路深化改革的需要。1 铁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现状 根据铁道部司局的职责分工,科教司负责“归口管理…  相似文献   

16.
2002年铁路科技工作座谈会于2002年9月26-27日在秦沈线试验现场顺利召开,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鞠家星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铁路局、青藏公司、部计划司、信息中心、铁科院、经规院、党校、各设计院、物资总公司等单位的主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科技处长,会议还特邀有关铁路高校和中国南车、北车集团、工程、建筑、通号总公司的领导和科技处长参加。会上王麟书总工程师做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铁路发展》的报告,鞠家星副总工程师做了2003年科技研究开发重点工作及修订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讲话。与会代表就2003年全路科技工作和研究重论了新修订的《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管理办法》。铁道部科技司布置了2003年铁道部科技研发计划的申报工作。会议期间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秦沈客运专线的试验现场。会后,科技司将根据各单位的意见,修订《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管理办法》,下达并组织好2003年度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的申报工作。铁路科技工作座谈会在秦沈线试验现场召开!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17.
《铁道车辆》2001,39(4):19
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出席大会。   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代表颁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讲了4个方面: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依靠科技实现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培育造就大批高科技人才。   铁道部推荐的3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是:《复杂地质艰险山区修建大能力南昆铁路干线成套技术》、《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广深铁路200 km/h电气化新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参加了会议。 (摘自《人民铁道》2001.2.20.1版)  相似文献   

18.
1 总结与回顾“九五”以来 ,我国铁路处于大发展阶段 ,铁路的改革和发展要求铁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铁道部的领导下 ,设在我院的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认真贯彻“以质量为中心 ,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方针 ,加大铁路工业产品质量监督力度 ,积极组织实施铁路工业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生产许可证和制造特许证的发证考核、新产品鉴定检测、重大产品招投标型式试验 ,为铁道部有效实施产品质量监督制度 ,保证铁路工业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防止不合格产品、无证产品上道使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1 全面开展质…  相似文献   

19.
去年召开的全路科技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铁路科技工作必须以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为指导,从运输生产实际出发,以高速、重载、信息化为主攻目标,集中力量实现技术跨越。锦州铁路分局近几年来,按照铁道部的统一安排,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国内第一条客运专线一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  相似文献   

20.
信息     
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成立30周年--隆重举办庆祝大会暨发展历程和科技成果展2005年7月30日,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举办了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发来了贺信,刘部长在信中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中心全体员工为铁路信息化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指出铁路信息战线干部职工是素质过硬的优秀队伍,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并对全路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加快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可靠、保障有力的铁路信息系统,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参加庆祝活动的有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原总工程师王麟书、各司局领导、信息技术中心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