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地铁盾构区间隧道管片结构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近几年国内地铁区间盾构隧道的结构设计相对于早期的上海地铁一号线又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盾构法普及后工程条件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片形式和结构分析方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将逐步做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铁矿山法施工区间隧道防水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广州地铁一、二号线矿山法隧道的防水设计与施工,分析各道防水层的实际作用,建议抛弃一些经实践验证效果较差的概念和做法,将防水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行之有效并易于实施的防水措施上,达到改善防水效果和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FDS软件对八达岭地下车站相关隧道段的火灾工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是火灾强度为20 MW时隧道段的临界风速为3 m/s;采用一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分析了火灾发生在隧道段不同位置时的通风方案,结果表明:合理的利用竖井内轴流风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隧道内射流风机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小间距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工序模拟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平面弹塑性有限元程序对广州地铁二号线间距仅0.85 m的双洞区间隧道的施工进行模拟分析.通过5种开挖工法的模拟,并考虑中隔土体注浆与未注浆对隧道稳定的影响,以推荐合理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介绍了在深圳地铁会展中心站-市民中心站区间施工中,采取的超前管井降水和深层搅拌桩结合的治水原则,以及结构自防水同柔性防水层联合防水的防水措施。解决了在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的条件下,隧道施工的安全以及结构渗漏水难题。对今后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介绍了广州地铁二号线越-三区间隧道盾构工程管片接缝防水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地铁列车运行区间隧道热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铁运行产热的因素作了详细的阐述。根据列车的运行状态,对产热量进行定量分析,拟合了单列列车在1000m区间隧道运行中,在不同时速运行条件下,单次列车通过区间得热量。对列车动态环境下的热量分配进行了线性回归,表明留在区间隧道内热量较小,大部分热量随着活塞风的传递作用进入前方站台和前方区间隧道,列车运行速度对热量分配具有...  相似文献   

9.
基坑开挖对地铁区间隧道影响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土体、围护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计算原理,对基坑开挖时由于土体应力释放和降承压水作用对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并提出降低其影响的建议及措施,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铁重叠隧道施工顺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深圳地铁三号线老-东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地铁重叠隧道段在地表无任何建筑物和地表有房屋基础两种工程条件下,采用先上洞后下洞和先下洞后上洞两种施工顺序的盾构区间隧道施工全过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分析,揭示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实际施工顺序不同的关键所在,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设计若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在特长公路隧道的通风设计中,在隧道自然风阻力计算、根据稀释烟雾计算隧道需风量、送排式通风系统中“不应有短道回流”和通风斜井倾角选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在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1)隧道自然风阻力应由自然风等效压差确定,在缺少工程实地观测资料的情况下,假定隧道自然风阻力为常量,并在10~30 Pa之间取值;(2)依据稀释烟雾计算隧道需风量时,在公式中应引入烟雾的质量浓度或烟雾的体积浓度,并用其替代公式中的一般烟雾浓度;(3)竖井送排式通风系统中宜变短道顺流为有控制的回流;(4)隧道通风斜井的倾角不要受矿山常用的斜井倾角的限制,应视隧道的具体工程条件灵活取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北京地质环境状况,介绍浅埋暗挖施工坍塌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公路隧道纵向通风计算特点分析入手,根据流体的连续性原理对单竖井送排式通风计算公式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多竖井送排式通风计算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多竖井送排式通风中各段隧道最经济的设计风量,通过编程并实施,证明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Rail transit investment has been viewed as a prominent policy instrument for 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o what extent the theorised changes in land and housing values arising from rail transit access can be substantiated by evidence in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that analysed the impacts of rail transit access on land and housing values in China. We review empirical analyses in 67 studies from 1997 to 2018 for which we encode quantitative results along with a range of theoretically combinations of spatially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data and methodological-desig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size estimates of effects of rail transit access across studies. Such vari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rail project types, data and methodological designs. Our study provides the insights on what has already been known and what needs to be known on evaluating real estate consequences of rail transit improvemen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