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虽然对搁浅事故造成的破坏后果已有所了解,但可被设计者用来来评估船舶发生搁浅时船体强度的工具却非常少。本文提出了一种发生搁浅事故时预报船底强度的简化方法。船体的结构单元在船舶长度方向呈现周期性布置的特征,因此,船舶搁浅过程产生的船体变形阻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呈现纵向周期性的特征。对于船底的主结构单元,本文主要考虑以下四种破坏模式:横向结构的拉伸破坏、船底板的凹陷破坏、撕裂破坏以及蛇腹形撕裂破坏。将用于这些特定破坏模式的计算公式组合起来,建立了预报船底强度的简化方法。对照一系列大尺度搁浅试验结果以及某实际发生的搁浅事故对所提出的简化预报方法加以校核,证明所提出的预测方法是正确的。该方法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万一发生船舶搁浅事故时能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手工计算来预报船体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吕宏庆  李著信 《船舶》1999,(5):11-14
为了提高半潜搁浅于浅海岸滩上航船的稳定性,在船体底部设置了6条承载支腿。本文从支腿插入深度、所受波浪和海流载荷、船体运动情况及对支腿作用力,海底土体对支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小水线面双体船(SWATH)的搁浅强度、潜体碰撞性能与防撞设计是SWATH有别于常规船舶的关键技术。通过对SWATH的吃水特性进行研究,指出SWATH深置于水中的潜体极易与海底擦碰或搁浅,引起搁浅强度问题。分析SWATH的自身结构特点、航行与锚泊过程,提出SWATH可能的两个潜体整体搁浅、两个潜体多点搁浅、两个潜体两点搁浅、单个潜体整体搁浅、单点搁浅。对进入每一种搁浅模式的过程进行力学行为分析,将船舶的搁浅过程划分为接触阶段和搁浅阶段。接触阶段一般会使SWATH潜体局部凹陷或破口,亦有可能出现整船性的损伤:支柱断裂或显著塑性变形、连接桥断裂或连接桥显著塑性变形等。在搁浅阶段,搁浅处船体被抬升可能造成SWATH整船的结构破坏、局部受损结构的“继续破坏”。研究了SWATH搁浅后保证整船结构完整性和结构不变性的能力、抵抗局部受损结构“继续破坏”的能力。提出应采用的搁浅强度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某SWATH实船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4.
船舶软搁浅是指船舶搁置在由较软粘土构成的海床或者在柔软的浅滩上的事故。航运业的发展与船舶的大型化趋势使船舶发生软搁浅的风险大大增加,研究船舶的软搁浅性能对船舶设计与制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选取典型的软搁浅场景,以12,000DWT油船舱段结构为分析对象,研究舱段结构在搁浅过程中的变形、吸能、加速度响应等性能参数。通过系统分析不同速度对船体结构的搁浅性能的影响,全面分析其搁浅性能。本文的相关结论可以为分析船舶软搁浅事故及设计抗冲击舱段结构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船舶搁浅会引发船体破损、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等灾难。本文从船舶搁浅力学、搁浅频率评估和破损船体剩余强度等方面阐述了船舶搁浅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了试验、数值模拟和实船事故调查等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船舶搁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搁浅事故会引起船体破损、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本文从船舶搁浅力学、搁浅频率评估和破损船体剩余强度等方面阐述了船舶搁浅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了实船事故调查、试验、数值模拟和简化解析等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某钻井船冰区海底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吉  于再红 《船舶》2018,29(1):58-62
随着极地资源不断被勘探发现,极地概念愈发火热。然而,极地水域气候恶劣,故在船舶设计中需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于船体相关系统的影响。海底门在船体中虽仅占很小一部分,却是全船的海水源头,为船舶提供冷却、消防、冲洗等海水,保障船舶正常运行。鉴于其重要性,ABS、CCS、DNV船级社以及IACS极地规范均对冰区航行海底门的设计建造提出了具体要求。文中以某钻井船为例,针对该船需满足ABS Ice Class C0级冰区加强的要求,同时结合后期极地开发的需求,对该船冰区海底门的设计和特点进行详述。  相似文献   

8.
王宁  鲍君忠 《世界海运》2008,31(3):15-16
船舶搁浅是海上应急处置中相对常见的险情之一。船舶搁浅后船员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船体固定方法以便船舶能够顺利脱浅。为此笔者介绍常见的船舶搁浅方式、常用的固定船体的方法,重点介绍固定船体的时间、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根据舰船静力学原理提出搁浅而未破舱情况下的有关搁浅部位与海底的摩擦力以及搁浅位置确定的应急计算算法;该应急算法对快速处置搁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为搁浅自动判析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合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船舶搁浅事故会引起船体破损、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本文从船舶搁浅力学、搁浅频率评估和破损船体剩余强度等方面阐述了船舶搁浅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了实船事故调查、试验、数值模拟和简化解析等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船舶搁浅事故会引起船体破损、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研究船舶搁浅,不仅有利于海上生命安全、防止海洋污染,还可为船体结构的抗冲击设计及规范航运繁忙区域中船舶的航速、操作规程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用数值仿真法研究了船舶高能搁浅中的内部力学问题,分析了典型双层底结构的损伤变形、受力和能量耗散等结果,提出了一种新式的抗搁浅YF双层底结构,并与原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损伤变形集中于结构与礁石相接触的区域,高能搁浅内部力学问题的研究可以主要考虑局部的船体结构;肋板的存在显著增加了船底结构的抗搁浅能力;高能搁浅过程中,由于垂直方向的接触力,礁石对双层底的垂向贯入量会略有减小;当纵桁远离搁浅区域时,它的吸能能力无法发挥,抗搁浅作用很弱;YF双层底结构比原结构具有更大的吸能能力和抗搁浅力.  相似文献   

12.
5.4.1 概述 船舶在海上航行时,由于碰撞、搁浅、触礁、风暴或战争等原因造成船壳的破损.当船舶水下部分遭受破损后,大量海水将灌入船体内部.如果不能阻止进水的范围,海水就会任意流动和增加,使船舶倾斜,同时使船舶浮力减少,致使船舶沉没.  相似文献   

13.
叶邦全 《船舶》2008,19(6):59-62
船舶在海上航行时,由于碰撞、搁浅、触礁、风暴或战争等原因造成船壳的破损。当船舶水下部分遭受破损后,大量海水将灌人船体内部。如果不能阻止进水的范围,海水就会任意流动和增加,使船舶倾斜,同时使船舶浮力减少,致使船舶沉没。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设计及建造船舶时,除了甲板及船壳应保持水密外,还用水密舱壁将船内部分隔成许多独立的舱室,  相似文献   

14.
小水线面船吃水较深,极易与海底擦碰而搁浅,从而带来搁浅强度问题。小水线面船搁浅时,潜体和连接桥结构受载的严酷程度以单点搁浅最为严重且单点搁浅模式(即单点搁浅模式)发生的概率最大。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应用商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建立小水线面的整船搁浅有限元模型,研究小水线面船分别触礁石和泥沙底以单点搁浅模式搁浅时的搁浅特性。通过仿真分析,获得小水线面船搁浅的时序损伤特性、搁浅载荷及小水线面船各部分结构在搁浅载荷作用下的强度性能。本文对SWATH的搁浅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所得结论对小水线面船结构设计和小水线面船搁浅强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在坚硬岩石上搁浅造成的底部破损和倾斜部破损范围以及对船的破损稳性的相应要求,已经发现高速船受到的破损范围会达到100%船长。但人们还一直在争论,认为破损稳性要求应以最大破损的需求减额来反映破损的大小和概率。对两艘特定的高速船、一艘单体船(86m)和一艘双体船(69m)进行了详尽的搁浅和破损稳性分析。首先是用不同的前进航速和海底几何形状来研究各种搁浅情况。结果显示,如果船搁浅在有锐利尖角的礁石上,可能造成100%的底部破损。针对这两艘破损的船提出了破损稳性要求,结果显示它们都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除非它们对双层底或者水密车辆甲板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6.
船舶碰撞和搁浅后剩余强度可靠性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船舶发生碰和搁浅后,一方面是船体结构承载能力的削弱;另一方面是船舶浮态和外载荷分布的显著变化。基于这样的事实,本文给出了破缶船体外载荷和非对称弯曲极限强度分析方法,比较了基于横剖面模数和基于极限强度的剩余强度衡准,并给出了破损船体结构安全性评估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对65000t散货船在完整状态以及碰撞和搁浅后的船体结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并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一家造船厂正在建造世界首艘深海采矿船船体,该船全长227米,可以在2.5千米深的海底作业,载重4.5万吨,能在海上连续作业5年多时间。该船计划于2018年交付给总部位于加拿大的鹦鹉螺矿业公司,用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的采矿作业,但目前却因资金交付问题,面临"搁浅"局面。  相似文献   

18.
船舶碰撞和搁浅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碰撞和搁浅是引发船体破损、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等灾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从船舶碰撞才搁浅力学,破损船体剩余强度,外板破裂准则和耐撞性结构设计等方面阐述了船舶碰撞和搁浅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了实船事故调查,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刘峰  王自力  崔维成 《船舶》2006,(3):24-27
文章用数值仿真法研究了船舶结构搁浅中的内部力学问题,分析了典型双层底结构的损伤变形、受力和能量耗散结果。研究表明,损伤变形集中于搁浅的区域,搁浅力学问题主要考虑局部的船体结构;肋板的存在显著地增加船底结构的抗搁浅能力,使礁石的垂向贯入量会略有减小;当纵桁远离搁浅区域时,它的吸能能力无法发挥,抗搁浅作用明显削弱。  相似文献   

20.
破损船体剩余强度衡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船体破损非对称淹水和刚度损失引起的船体外载荷变化,并利用破损船体非对称弯曲极限强度计算方法详细分析碰撞、搁浅和爆炸破损对船体极限强度的影响.然后基于破损船体极值载荷和极限强度,给出破损船体剩余强度衡准,并对破损船体临界海况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