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0世纪后,轿车车身结构设计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文章通过介绍车身布置新方案、空气动力特性、车身安全特性以及声振粗糙度(NVH)性能,阐述了轿车车身结构的新动向,如取消中柱;通过采用高强度钢、铝合金及塑料等材料,以及采用新型车身结构来满足碰撞要求,同时减轻整车质量。车身结构也越来越考虑到减少车身噪声源和噪声强度。  相似文献   

2.
3.
4.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大约3000多人死于交通事故。而在我国。随着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多。交通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也在大幅上升。因此,汽车碰撞安全性已成为汽车设计和修理时的主要课题。汽车碰撞通常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还有滚翻和撞行人等情况。在交通事故中,发生不同形式碰撞的比例和人员死亡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正面、偏侧面碰撞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李真 《汽车技术》1998,(7):31-32,39
论述了轿车车身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车身模型、冲压模具和白车身的测试技术。轿车车身是空间自由曲在,在三坐标测量机上测量车身冲压模具时,应采用非接触光学测头进行测量,其扫描方式主要有Z轴跟踪式和测头回转式;而对白车身则是采用三维视觉传感器组成的检测系统,同时对各被测部位进行非接触测量。  相似文献   

6.
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车"、"路"三大方面。其中"人"、"车"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也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本系列文章从"人"、"车"两个方面,以汽车车身结构和汽车安全构件的设计理念入手,分析乘员安全保护问题,此外还讲述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应如何采用正确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安全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确保乘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车、路三大方面。其中人、车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也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本系列文章从人、车两个方面,以汽车车身结构和汽车安全构件的设计理念入手,分析乘员安全保护问题,此外还讲述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应如何采用正确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安全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确保乘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了较好地实现汽车的安全性,现代轿车的承载式车身一般都采用防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这对车身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轿车碰撞类型与车身的安全性车身碰撞的类型基本分为3种: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追尾碰撞。实验证明,在纵向碰撞(正面碰撞和追尾碰撞)事故中,前部和后部均为弹性结构而中部为刚性结构,  相似文献   

9.
10.
11.
轿车车身技术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车身的变迁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汽车技术的突飞猛进,车身的造型和所采用的材料也得以不断的"与时俱进",各个汽车生产厂家都在不断的推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更先进、更安全的新车型,为了便于读者的了解,下文我们将系统地介绍一下有关轿车车身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苏成谦  吕振华  张群 《汽车工程》2007,29(11):964-969
以国内某新型轿车为对象,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侧面碰撞的整车建模技术、移动壁障建模技术、仿真计算方法和结构耐撞性分析方法。实验结果验证了整车模型的有效性。侧向耐撞性分析以结构变形响应特性为主,包括结构变形能、变形量、变形速度等,运用碰撞响应时序图综合分析了碰撞力、假人损伤和结构变形等多项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形成一套适合于轿车侧向耐撞性分析与设计验证的CAE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13.
轿车车身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一轿车车身骨架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介绍了轿车车身结构分析的一般过程,阐述了刚度分析在结构计算中的重要性,还进一步分析了改变车身变形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对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杨秀红 《上海汽车》2002,(3):4-5,21
本文阐述了几种国产新型车车身的结构特点,指出了现代轿车车身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各种汽车碰撞事故中,造成乘员伤害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生存空间丧失(乘员舱外部结构侵入或乘员舱变形,导致乘员生存空间丧失,使乘员受到挤压或撞击):二次碰撞(碰撞中。在乘员生存空间未丧失的情况下。乘员与汽车内部结构发生碰撞或被抛出车外);碰撞后不能快速逃出或被救援也会使伤害加重:碰撞火灾(如果汽车碰撞后燃油系统发生泄漏,就可能导致火灾,造成对乘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20.
轿车白车身碰撞性能的数值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量  姜正旭 《上海汽车》1999,(11):10-13
本文分析了加速度和速度曲线整车实验和白车身仿真结果的异同及其原因,并进一步了汽车碰撞中结构吸能的若干问题,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整车碰撞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