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徐士伟  叶树峰  莫琼  马小毅 《城市交通》2021,19(6):21-28,38
市域(郊)铁路是具有都市圈中心与周边城镇中长距离通勤功能的公共交通系统,广义上的市域(郊)铁路包含具有市域(郊)功能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结合中国有关市域(郊)铁路的规范与规定,参考国际先进城市类似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经验,探讨中国市域(郊)铁路的发展要求.以广州市为例,系统分析市域(郊)铁路探索与实践历程,基于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杰  马魁 《城市交通》2021,19(6):15-20,68
对市域(郊)铁路的宏观发展背景及服务特征认识往往局限于项目立项和制式选择,忽略了其交通服务功能.从市域轨道交通概念梳理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市域(郊)铁路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市域(郊)铁路发展应关注的三个问题:都市圈发展模式与路径,生产要素的集约高效利用,财政可持续能力硬约束.提出市域(郊)铁路在规...  相似文献   

3.
结合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常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常州市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常州市发展市域(郊)铁路的对策和措施,为常州市加快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苏州作为国家及区域协同发展多重战略叠加区,加快构建四网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是深化落实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战略要求、更好推动区域及市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对苏州不同空间层次下交通需求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识别苏州四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明确长三角一体化下四网融合的核心内涵。提出针对苏州四网融合发展的功能融合、空间融合、枢纽融合、时序配合4个方面的融合策略以及干线铁路、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重点,并从保障规划实施的角度对四网融合的实施路径与体制机制进行探讨。最后指出,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本质是要体现需求和服务导向,都市圈应实现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两网合一”,高质量融合取决于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5.
建设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是城市群及都市圈内解决旅客出行的有效办法之一。我国城际铁路及市域(郊)铁路的发展刚刚起步,为构建高效一体的轨道交通网,借鉴国内外一些城际铁路及市域(郊)铁路的发展经验,列出数据并加以分析,得出国内外城际铁路及市域(郊)铁路快速发展带来的启示,从而提出促进城际铁路及市域(郊)铁路在我国现阶段发展较慢的地区实现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快线规划建设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自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 32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印发以来,许多大城市积极研究和探索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以下简称"快线")的相互融合被提到议事日程。从部分大城市规划建设的快线、市域(郊)铁路的情况看,存在快线服务范围不清晰、多种系统制式融合性差、单一系统速度不能满足多元出行需求、快线进入城区组织模式失当、缺乏技术经济合理性论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大城市快线规划建设的发展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聪 《城市交通》2022,(5):23-30
促进都市圈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网络融合是应对都市圈内部交往需求日益紧密的重要措施。从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在两网融合的规划、建设、设计、运营过程中难以协调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借鉴东京首都圈私铁建设运营模式,提出上海大都市圈内两网融合发展模式。网络布局层面,“干线融合、次级延伸、分区织补”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模式更适应上海大都市圈内部多元化的城际出行需求;机构建设模式层面,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实体公司,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建设和运营是实现网络化运营的关键;运营管理层面,以公交化与快慢线运营模式保障两网竞争力。最后指出,要以两网融合发展为前提,构建形态合理、运营灵活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服务都市圈以及市域内部多元化的联系需求。  相似文献   

8.
王静  赖艺欢  刘剑锋 《城市交通》2023,(2):102-108+10
客流预测是市域(郊)铁路规划设计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依据,然而其研究体系和技术方法仍处于初步实践阶段。考虑旅客群体异质性,提出基于乘客画像的复杂客群解析方法,归纳既有市域(郊)铁路的客流特征。完善并创新市域(郊)铁路客流预测方法,提出分客群、分层次交通需求分析以及多情景、多时间维度线路客流预测技术路线。同时,明晰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内容的异同,基于市域(郊)铁路建设的二元场景指出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线路应增加旅客聚集人数、不同运营时刻表和客运组织模式对客流的影响等分析内容。以某市郊铁路S1线为例,从需求分析、网络化运营、站城一体化开发、多源数据融合等角度总结市域(郊)铁路客流预测需关注的问题,实现对客流预测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是枢纽机场地面集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机场地面交通系统建设存在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不高、轨道交通客流效益不理想、盲目引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问题。通过分析机场功能定位、客流分布,研究机场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方式的匹配性与适应性,以及机场轨道交通线路与客流腹地的连接布局和运营组织模式。研究认为,枢纽机场应当建设功能匹配适用、布局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集疏运体系,优先考虑引入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审慎决策引入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线路应连接覆盖机场主要客源地,并与整个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便利的衔接换乘关系,通过干支结合、快慢组合的运输组织方式,适应航空旅客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要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区的铁路客流已呈现从长距离、低频次、低时间价值向中短距、高频次、高时间价值的特征转变。对比国际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指出中国城市群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存在结构性短板,探索四网融合发展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城际交通结构。基于长三角地区城镇空间和城际客流需求特征,提出聚焦人的出行全过程的发展内涵,明确了四网融合的发展重点和路径。网络层面,重点在都市圈和市域范围内实现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两网合一,共享通道和统一运营;枢纽层面,强化多点布局,注重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以及站城融合、低碳高效的绿色集散模式。最后,提出四网融合的发展机制应逐步从国家事权走向地方主导,需要在企业运作、跨地协作、运服合作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市域铁路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的换乘节点选址问题,促进市域铁路在城市边缘与其他制式轨道交通形成良好衔接开展研究.首先,对通勤旅客由城市外围到达城市内部的出行过程进行分析,并对传统的空间句法加以改进,以计算备选换乘节点的可达性、量化备选节点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其次,提出基于可达性的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选址步骤;最后,以成都市为例,解决市域铁路环线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选址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轨道交通节点可达性的选址方法可为制定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选址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外围向心的通勤交通比例高、中心区交通压力大,因此都市圈通常采用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首先结合伦敦、纽约、东京都市圈案例,分析轨道交通对都市圈空间形态的影响。结合广佛都市圈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低运量轨道交通4个层级轨道交通的发展,从枢纽规模与布局、网络一体化、运营管理与车站开发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指出分散布局的轨道交通枢纽与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网络是适合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发展策略。最后,针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借鉴、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快线采用地下线路形式穿城、如何实现"四网合一"、枢纽空间的规划预留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大都市区、大都市圈的规划发展定位,对各片区之间的可达性、时空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相辅相成。为提高市域铁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线路的可持续性。首先,分析了国际四大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及其特点;其次,构建市域铁路选线思路,线路选线基于城市空间拓展耦合、并根据现状及规划客流需求考虑多层次轨道交通协同及良好的TOD开发条件;最后,以福州至长乐市域铁路为例,对线路路由进行优化研究。为国内类似功能定位线路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四网融合”首次见诸2019年2月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 328号),其中提出要“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2021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重要地域单元。因而,城际关系更加紧密,资源配置和人员流动的时空范围日益扩大,居民高频出行的尺度由城市内部扩大至市域乃至跨城范围。日益增长的城际出行人群对时效性、可靠性、便利性提出了新要求,“区域交通城市化”成为现实需要。四网融合就是要缝合从城市到区域的界限,打通跨条块、跨部门的壁垒,真正实现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同时促进区域交通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市域铁路将成为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方式。确定合理的速度目标值是市域铁路项目设计的基础,结合上海市域铁路示范项目——上海机场联络线速度目标值的选择,从项目规划目标、功能定位、车辆性能、线路条件、车站设置、工程投资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速度目标值建议,对未来市域铁路的规划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一种形式,市域铁路将成为连接城市市区  相似文献   

16.
周欣荣  崔扬  张伯雅 《城市交通》2021,19(4):92-99,91
为了明晰市域轨道交通功能,指导天津市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首先对国内外成功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对中国相关文件、技术规范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天津都市圈层面市域空间与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如市域空间组织分散、都市圈辐射范围小、市域轨道交通发展滞后、空间统筹能力不足等.结合天津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及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分...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时代发展需要,轨道交通网络必须适应城际间高频次、快速化的出行需求,从高覆盖率走向高服务效率,实现国土空间的高效组织利用。从分析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入手,即顺应空间外拓、城乡一体、枢纽型网络城市,总结取得的成就和不足。重点提出加快湾区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的规划建设,里程规模分别超60 km和400 km。创新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间的衔接组织,实现三网深度融合,满足广州在大湾区、都市圈、市域等不同层次轨道交通出行需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际铁路与市域快轨在决策体系和功能技术上的现状背景,分析深圳、香港两地的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实践案例,旨在提出统筹空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与工程设计的决策支持框架。从出行人性化、空间相契合、经济可持续三方面阐述正确处理城际铁路和市域快轨关系应考虑的三方面因素。进而提出涵盖车站、线路、土地利用、周边接驳、投融资等方面的规划决策分析框架。强调城际铁路和市域快轨的功能要落实在都市圈的空间规划上,通过全程旅行速度来控制速度目标值的实现,进而确定车辆选型、供电制式、站间距等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19.
针对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四大国际都市圈,采用圈层法和NASA夜晚灯光地图,分析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态在第一、二、三、四圈层的人口和岗位特征。研究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构成和布局形态,分析轨道交通与都市圈空间结构发展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都市圈轨道交通主要表现为轨道交通网络呈现多级一体化结构、轨道交通充分主导城市空间拓展和融合、轨道交通出行目的逐步向通勤出行特征转变、统一协调和协作机构不可或缺等特点,对我国都市圈的发展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空间与交通网络互动、优化的关键在于把握出行活动的时空约束关系及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界定骨干交通模式的服务目标,即构建适应圈层、轴带、珠链等不同空间形态的轨道交通系统结构及模式。首先,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镇空间的发展历程及问题,以轨道交通对都市圈不同区位和不同增长模式的适配程度为切入点,提炼空间—交通互动作用在出行时间与活动空间、时间尺度与空间形态、新城发展与区域城镇格局、交通设施与增长形态四个方面的规律。根据上海市2040年总体规划的目标,针对都市圈核心功能区、通勤圈等不同空间尺度范围的布局特征,确定多模式轨道交通层次结构、功能定位、网络形式等系统设计准则和策略导向。最后,提出一小时时间约束的上海都市圈交通廊道识别、节点选择和枢纽体系设计方法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