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挂汽车列车平顺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18个自由度的半挂汽车列车振动模拟模型,利用该模型和计算机软件分析了各种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对半持汽车列车平顺性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对样车主观评价的结论相符合。本文还阐述了利用模拟计算得到的于半挂汽车列车平顺性的一些基本特点,可供同类车辆的平顺性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确的车轮定位,良好状态的汽车轮胎和悬架系统,可以有效地吸收路面的冲击振动,使汽车保持乘座的舒适性.相反,如果车轮定位,轮胎或悬架系统发生以下故障,便会破坏乘座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货车平顺性预测与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货车15个自由度振动模拟模型,以及平顺性预测与优化的方法。利用ARPO软件对某货车的平顺性进行了模拟分析,计算值与道路试验值比较吻合。ARPO软件可用于分析汽车结构参数对平顺性的影响,预测和优化汽车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4.
5.
6.
摩托车舒适性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讨论影响摩托车骑乘什么性的主要因素,对车体后三角形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减振器和后臂的受力大小与后臂安装倾角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改变后臂的安装倾角来改变后三角形的形状,使减振器的压缩力随负荷的不同其变化接近理想状态,从而使摩托车在不同负荷下都可获得最佳舒适性。 相似文献
7.
汽车的操控性与舒适性一直是衡量汽车性能的2大核心标准,但二者有时很难兼顾.良好的操控性需要汽车有着较硬的悬架,但较硬的悬架必然会降低汽车的舒适性.怎样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较好的平衡呢?空气悬架的产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惊喜.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间分析的汽车平顺性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汽车悬架平顺性的不确定性优化模型。以悬架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为设计参数,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最小化为目标,悬架刚度和固有频率等为约束,并使用区间描述设计变量的制造和测量误差。利用公差指标和区间可能度,将该不确定性优化模型转化为确定性优化问题,并利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在保证平顺性目标的前提下,使设计变量的对称公差最大化,以降低制造成本。最后,该方法被应用于两自由度1/4车身和7自由度整车车身悬架振动系统的平顺性优化。 相似文献
9.
对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的探讨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分析了现行国家标准GB4970-1996<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与国际上通行的人体振动评价标准ISO2631-1997的区别.通过道路试验测量了驾驶员坐垫、靠背和脚部的平移振动以及坐垫的旋转振动共lO个方向的振动.分析发现汽车中人体振动的峰值因子一般小于9;而按照GB4970和ISO2631的试验数据对比表明,GB4970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体振动.分析各方向振动所占的比例发现,坐垫垂向振动、靠背前后振动和坐垫侧倾振动影响最大.最后提出了对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传统乘坐舒适性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对乘客在站姿、坐姿状态下乘坐舒适性进行评价的可行性。以某品牌纯电动公交车为研究对象,采集试验车辆选定位置处X、Y、Z三个方向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并采集受试乘客站姿、坐姿两种状态下的生理信号,并利用不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最后得到站姿、坐姿状态下的对应指标如时域分析下的均方根值、HRV三角指数(HRVti);频域分析中的标准化低频分量与高频分量之比(nLF/nHF);非线性分析中的散点椭圆拟合短半轴与长半轴之比(SD1/SD2)、样本熵(SampEN),结合受试乘客主观评价得到舒适性评价。通过研究可知HRV分析,可以作为传统乘坐舒适性的评价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规范整车在平顺性研究方面的仿真计算,本文提出了从输入要求到平顺性模型建立及最后的数据处理等一系列标准化研究的方法。该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实施工作表明,采用整车平顺性仿真的标准工作方法,可以很好地规范CAD/CAE数据,既保证了设计各阶段数据的全相关、共享,同时也保证了主模型的安全,方便设计人员与CAE分析人员之间的数据交换,提高了平顺性仿真模型的构建效率和分析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大客车1/2车辆模型为仿真对象,应用Matlab软件建立整车平顺性模型。采用有理函数功率谱参数,建立路面对客车激励的时域模型,并用分段线性插值函数与最小二乘法拟合空气弹簧的刚度曲线,对大客车空气弹簧悬架进行计算机仿真软件的编制,在Simulink中进行仿真运算,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仿真模型可以对空气悬架大客车平顺性作出正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16.
首先根据越野汽车的结构特点和平顺性试验方法建立越野汽车静态模型;然后把平顺性虚拟测试过程视为变化的系统,从集合观点建立其动态模型,并把多种越野路面包括在模型中。测试结果表明,该建模方法可以用来表征不同越野车型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激励与响应特征,扩大了越野汽车平顺性虚拟测试系统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