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郝Xun  李文宇 《船电技术》2002,22(4):64-64
由俄罗斯<电力>股份公司研制并申请了专利的近十种系列开式无污染潜水电动机可工作于无限海水深度.其内部有效部件包括轴承和绕组,是由舷外海水直接冷却的.  相似文献   

2.
在海洋里,如果火山喷发是在深度很大的地方发生的,那么这种喷发几乎是不易察觉。因为海水巨大的静态压力,悄悄地把“地球内部暴乱”平息了。可是,当火山在深度不大的浅水处喷发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由于海水水柱静态压力比较小,水下大山喷发就具有爆炸性质。如果航船正好碰上或过于靠近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套大深度船用饱和潜水系统已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我国首次自行研制的该系统技术指标先进、性能可靠、操作方便、国产率高、总体布局合理,其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饱和潜水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潜水技术,是唯一能够进行大深度、长时间、高效率作业的潜水方式。船用饱和潜水系统是进行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所必需的支持设备群,由于其系统技术难度大,工程复杂,专业面广等特点,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能研制。由海军有关单位、部门、武昌造船厂、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联合研制的这套…  相似文献   

4.
《中国船检》2011,(7):I0010-I0010
2011年6月下旬,CCS和702所就“蛟龙号”审图原则进行一次讨论。该讨论会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第一艘大深度潜水器入级的审图工作进行准备。经对由CCS上海规范所经过前期研究调研和消化相关大深度潜水器而制定的《审图原则》(草稿)逐条审议,三方在耐压壳体的试验压力、潜水试验中设备检查方法、管系的试验压力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  相似文献   

5.
基于信息融合的高精度潜艇深度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艇深度的测量主要基于海水压力信息,通过低通滤波器去掉波浪的影响,但降低了潜艇深度的动态测量精度。本文将测得的海水压力信息与潜艇惯导系统测得的垂向加速度信息融合,通过理论推导获得潜艇深度的高精度测量方法。通过对中大型潜艇的仿真分析,以及对测量精度的分析讨论,证明本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崔燕 《中国船检》2014,(1):66-69
2014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当天我国成功实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下潜实际深度为313.5米,标志着中国深海潜入作业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深海潜入是各国的核心技术,此次中国首次完成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是继198米饱和潜水深度之后,再创中国饱和潜水海上作业深度新记录。这项突破包含了重要的经济、军事战略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饱和潜水?发展饱和潜水对国家发展而言具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7.
当今人类直接潜水入海从事各种作业的潜水技术只有两种,即常规潜水和饱和潜水。由于潜水服务对象和目的要求不同,所以,两种潜水方法所使用的设备系统、呼吸气体、潜水深度和工作效率均有极大的差别。常规潜水使用的设备系统,一般的是以空气压缩机、减压舱、重装装具或自携式轻潜供气装具配套组成,呼吸压缩空气,潜水深度为60米以浅,工作效率很低。而饱和潜水所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掌握国际先进的大深度潜水作业核心技术和具有大深度、高海况作业能力的深潜水作业支持船自主开发关键技术,对深潜水作业技术发展现状和船型设计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简要介绍国内外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深潜水作业支持船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技术的特征及深潜水作业支持船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为进一步发展深潜水作业支持技术装备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满足我国深水海域油气勘探开发作业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跟随香港海龙潜水协会会员,去三亚湾搞潜水练习,乘坐游艇“海神”号,到座落在三亚港附近的西岛、东岛、天涯海角以及牙龙湾海域潜游。游程中只见蔚蓝的海水轻轻地打上船舷,浪花腾跃,鱼群穿梭,海藻在游动,使我想起了香港海龙潜水协会会长戚烈飞先生说的:碧波底下的世界,就象做梦似的,奇特迷离……。  相似文献   

10.
在静态磁偶极子模型发展之后,交变磁偶极子和交变电偶极子模型也得到了发展。本文以舰艇典型磁场源包括腐蚀电流、防腐电流以及电流泄漏为基础,分析交变水平和垂直电偶极子模型在三层浅海模型中交变磁场传播规律。从结果可知,对于海水深度一定,磁场随着测线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于一定深度的场点且测点不变,海水深度越浅,海床的影响越大。当海水深度大于源与场点深度的3倍以上时,海水深度对偶极子产生的磁场基本没有影响,离源点较远时磁场分布差别不大,而且磁场幅值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舷外海水和舱内货物对舷侧和船底结构的动压力是船体承受的非常重要的疲劳载荷。在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校核中,为合理选择校核点并准确计算疲劳损伤,必须掌握其变动范围及其分布形式。由于液体压力和货物压力的单向性质,舷外海水动压力和货物舱内压力的变动是非对称的。文中讨论了舷外海水动压力和舱内货物压力的非对称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舷外海水动压力范围和舱内货物压力的定义,指出了舷外海水动压力范围最大值出现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7月3日,交通运输部救捞局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建造国内第一艘深潜设备配置最先进、潜水工作深度最深的潜水工作支持母船的合同。这是一艘按照《国家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由交通运输部立项建造的多功能潜水作业支持船,用于海上大深度潜水和抢险打捞、海洋工程作业。  相似文献   

13.
正说到潜水,其实很多人都尝试过,在旅游时浮潜或者深潜,探索海洋世界的奇妙与美景。然而,饱和潜水,却是另一个概念,它展现的是我国水下"实力"以及"下五洋捉鳖"的能力。不同之处在哪里呢?"饱和潜水"指的是在大深度,承受相对高压的条件下,呼吸经过调整的氦氧混合气体进行长时间潜水作业的活动。与之配套的,是一整套支持保障系统。饱和潜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我国海上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能力实现了300米的历史性突破,深潜水作业能力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4.
就自容式验潮仪工作原理,阐述了海水密度对验潮仪测深精度的影响,常规方法计算海水密度的适用性分析,不同温度、盐度、深度引起的海水密度变化,提出了采用深度对比法确定海水密度。  相似文献   

15.
电力压汽式电蒸馏装置是按压汽再生蒸馏原理工作,即有电能就能将海水转化成淡水的设备,全套装置中的主要设备罗茨压汽机,因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介质不易被污染、运转可靠并兼有往复式离心式机器的优点,特别是当输出管道阻力增加时,风机的出口压力能随流道的阻力增加而升高,因此它具有在压力改变时风量不受影响等特点,因而也很适用于作为本海水淡化装置中的压汽再生设备。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潜水员生命安全,在饱和潜水支持船设计初期需对配置气瓶量进行估算。根据潜水作业实际工况,对国标氦氧饱和潜水用气量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并明确某些参数的取值原则。以某氦氧饱和潜水支持船为例,对其所需配置的气瓶量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表明,大深度、长时间饱和潜水作业所需气瓶量巨大。并进一步讨论了优化气瓶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船检》2013,(1):105-106
总长:125.7米型宽:25米型深:10.6米该船最大水下作业深度可达到3000米,最大功率达到150马力,是国内唯一一艘支持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系统的深潜水打捞船舶,是目前中国工作深度最深,容纳潜水员人数最多,设计理念和配置最为先进的一套饱和潜水系统,在世界上属  相似文献   

18.
胡小林 《船舶工程》2017,39(S1):212-217
饱和潜水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潜水技术发展的最高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水下大深度救援、海洋施工与作业、海洋科学考察以及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部分设计院所及船厂也都先后开始了饱和潜水支持船的设计研究及建造。饱和潜水系统复杂,控制精密,其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了水下工程的成败,决定了潜水员的生命安全。文章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45m饱和潜水支持船设计为例,首先简要介绍了该船饱和潜水系统的组成及布置,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需要为饱和潜水系统提供支持的各种系统的设计情况,使得饱和潜水系统与母船各系统和谐地融为一体。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饱和潜水系统的自主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海上120m氦氧饱和—150m巡回潜水的医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海上饱和潜水环境下,机体主要器官功能变化、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检验饱和-巡回清水医学保障方案。方法 8名潜水员利用国产大深度饱和潜水系统和Heliox-18b型潜水装具,依据制定的医学保障方案,执行海上大深度饱和-巡回潜水。潜水分三阶段:1.潜水员选拔训练和物质准备。2.由浅人深进行空气和氦氧邦司潜水。3.120mHeO2饱和-150m巡回潜水实潜。饱和加压速度1m/min,每10m增殖停  相似文献   

20.
“阿依达”(AIDA),许多读者也许并不陌生,那是享誉世界的意大利歌剧,剧中女主角也叫阿依达。有趣的是在极限运动界,人们首先想到的却是国际屏气潜水发展协会,因为其首字母缩写也是AIDA,也读作“阿依达”。“阿依达”组织波及到世界40多个国家,其5000名成员都是世界各地的潜水爱好者,他们称自己是自由潜水者,因为他们潜水时不带氧气罐和任何特殊装备,就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上下,被列为“无限制”级潜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