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铁电材料具有良好的铁电性、压电性、热释电性以及非线性光学等特性,是当前国际高新技术材料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热点正向实用化发展.在这主要介绍了铁电材料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并对铁电材料的尺寸效应与表面界面效应、金属或半导体电极间的铁电薄膜以及铁电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等现阶段主要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铁电铁弹材料的自然构形(I)——本构假设和单晶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电铁弹材料常在极化态下工作,其性能受材料的微结构直接影响。铁电材料在自极化过程中自变形和自极化方向的不唯一性,以及多晶材料中存在各种不同方向晶界的不可避免性,使得其自极化稳定构形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根据铁电铁弹材料单晶特性,提出在自极化过程中该材料能量密度是变形梯度和电位移向量的非凸函数。并且从能量角度出发,导出铁电铁弹材料的自极化稳定构形所应满足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铁电铁弹材料常在极化态下工作,其性能受材料的微结构直接影响。铁电材料在自极化过程中自变形和自极化方向的不唯一性,以及多晶材料中存在各种不同方向晶界的不可避免性,使得其自极化稳定构形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根据铁电铁弹材料单晶特性,提出在自极化过程中该材料能量密度是变形梯度和电位移向量的非凸函数。并且从能量角度出发,导出铁电铁弹材料的自极化稳定构形所应满足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磁电效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电磁系统是指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同时具有铁电有序和铁磁有序的体系,两种有序共存耦合导致的某些特有的物理性质近来倍受关注.由于时这类材料磁电耦合性质的研究源于人们对磁电体磁电性质的研究,因此文章着重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对磁电作用研究的历史背景、铁电磁系统自洽耦合性质研究现状做了分析、概括,并由此时铁电磁材料预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经典物理学框架下论述了左手超材料的起源、分类和特性应用。左手超材料研究凭借日新月异的材料制备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涵盖谐振贴片型、传输线集成型、薄膜层合型、颗粒复合型和渔网型等五大类别。负折射率是左手超材料最核心的特异属性,并衍生出负折射、超分辨率成像和光子隧穿效应等电磁场超特性;而左手超材料的后向波传播特性则主导了逆多普勒效应、逆切伦科夫辐射以及反常古斯—汉森位移等奇特波现象;此外,左手超材料胞元结构还具有重要的亚波长电磁响应特性。左手超材料在诸如成像、隐身、雷达、天线、传感器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由于铁电铁弹单晶材料的内能密度函数是变形梯度张量和自极化电位移向量的非凸函数,在自然条件下(即无外力和无外加电场作用)的铁电铁弹多晶材料的自极化稳定构形,一般呈现出一种粗糙的混合构形,即每一晶粒不可能由单一电畴或有限的电畴组成。在这种混合结构中,各电畴的体积比受到位移和电位移场在晶界上必须满足的连续性条件约束。由于材料中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孪晶,变形体积比和电畴体积比取决于晶界的取向、两侧晶粒的取向以及孪晶的形式外,电畴体积比还与孪晶区域的形状有关。  相似文献   

7.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承载全过程分析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性能,建立了其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考虑材料和几何非线性的数值分析模型.引入分块截面模型确定钢筋混凝土梁单元截面的切线刚度和分析其退化过程,采用三节点摩擦滑移预应力筋单元分析体外预应力筋在转向块或滑块处的摩擦滑移效应.该模型考虑了影响结构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并考虑了轴力二次矩和二次效应.对试验梁的特征参数、体外预应力增量、摩擦滑移效应和二次效应等进行的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和试验值吻合.研究表明,体外预应力筋在转向块或滑块处的摩擦滑移效应是影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现有研究和相关理论基础上,选取了4个影响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并利用中国16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法制水平、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因素与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正相关,而人力资本水平对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其作用才会显著为正,即服务业FDI对地区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9.
材料的损伤和破坏被称为力学中最复杂、最困难的难题.但是工程实践和所发生的工程灾害迫切地需要深入地研究材料损伤破坏机制,以解决并控制这些重大工程灾害地发生.大量的研究证明,材料的损伤和破坏都是从其微缺陷处起裂、扩展、贯通直至最后破坏的,因此材料的非均质性是造成材料破坏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模拟岩石等非均质材料破坏过程的细胞自动机模型,充分考虑材料的非均质性,模拟了其拉伸断裂过程,研究了试验中所出现的尺寸效应现象,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相变储能路面发热融雪材料体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变材料(PCM)于热融法路面除冰雪技术中,在实验基础上确定发热材料体系的材料组成、PCM的封装方式以及PCM发热体的结构,制备路面发热融雪材料体系试件.试验研究表明:通过PCM相变产生的能量缓释效应,可以改善发热材料体系的温度场分布并对其实现温度调控;相变储能路面发热融雪材料体系具有较高的蓄热能力和热稳定性,融雪效能大,在满足融雪功效的同时,热应力明显降低且节能.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描述铁电液晶(FLC)介电各向异性的电路模型.分析了FLC介电各向异性对开关响应时间、特征时间、特征电压和极化反转电流的作用,以及铁电扭矩和介电扭矩对光透射率的影响。模拟分析显示,延迟时间随驱动电压幅度变化存在最小值,特征时间(特征电压)随二轴参量的提高而增加(减小).随二轴参量增大,介电扭矩的贡献将超过铁电扭矩;相应的极化反转电流由双极性转变为单极性;透射率无”明态”和”暗态”的交替,且峰值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2.
物资装备运输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物资装备运输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对于减少物资装备的损失,提高运输质量与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军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依据现有研究成果,对气象、机械、生物、化学环境条件对物资装备运输的影响,以及公路、水路和航空货物运输环境条件要求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开展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分形理论在紊流与泥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紊流与泥沙问题是河流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水科学中的公认难题,传统的线性数学方法在解决这类强非线性问题时存在较大局限性。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紊流和泥沙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基于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系统论述了分形理论在紊流和泥沙问题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无缝线路的流变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原苏联无缝线路(简称CWR)的流变理论研究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其研究的不足。作者通过大量的模型的比选,并结合世界各国及我国的现有的实验资料,得到了较大符合我国CWR具体情况的流变理论模型,并就此推导出了其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15.
土体抗剪强度的尺寸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材料的微观力学性质入手,用纤维束强度理论,得到了材料的宏观统计力学效应.以土力学强度实验中广泛采用的小尺寸、中尺寸和大尺寸实验为基础,对某土体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统计结果揭示了土体强度的统计尺寸效应.研究表明,不同尺寸岩土体试样强度的实验结果不同,按纤维束强度理论解释较为吻合;当土体试样尺寸大于中尺寸后,强度参数趋于稳定,试样强度的代表性好.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沥青材料的热解燃烧特性,总结了沥青材料阻燃抑烟性能测试方法,归纳了国内外常用的沥青阻燃剂类型及其优缺点;论述了隧道沥青材料常用的阻燃技术,评析了纳米改性沥青阻燃抑烟机理;探讨了纳米黏土对沥青材料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及老化性能等路用性能的影响,展望了未来隧道阻燃抑烟沥青材料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用于隧道沥青材料阻燃剂应具有良好的协同阻燃抑烟效应,而金属氢氧化物和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沥青材料的阻燃抑烟性能测试主要参考聚合物阻燃测试方法,这些试验方法与沥青路面真实燃烧状态明显不符,亟需补充和完善沥青材料阻燃抑烟性能测试方法和标准;以纳米黏土为代表的纳米改性材料对热沥青的烟气释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纳米材料和聚合物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方面,针对纳米改性沥青的阻燃抑烟机理缺乏系统性研究;纳米黏土可显著改善沥青的高温、水稳及老化性能,对低温性能的影响方面,国内外研究存在较大争议;应将热拌沥青混合料烟气控制技术、金属氢氧化物和纳米黏土协同阻燃技术及沥青材料阻燃性能测试方法等方面作为隧道阻燃抑烟沥青材料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戴望述略     
戴望是晚清咸丰同治年间的一位学,虽享年仅三十七岁,却给近代学术化史留下了颇具争议的足迹。由于研究材料的零散缺佚,这个人在许多方面还是一个谜,从而使人们难以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是非。本试图通过史料的钩稽和戴望遗的研究,对戴望的身世经历和思想学术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