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苏州河水系遭遇“麦莎”台风的雨情和水情,并利用相应实测资料对苏州河水系河网水量模型进行验证计算,检验结果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出现状和未来远期规划工况条件下,遭遇“麦莎”台风影响的苏州河沿线高水位变化分布。  相似文献   

2.
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诊断1950年以来上海中心城区的河网水系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系连通性和城市水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1)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中的廊道连接率、环路指数等连通性指标,较好地诊断了河网地区的高密度网状水系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四个典型河网连通指标之中,以环路指数对水系结构演变的响应较为敏感.(2)近7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河网密度下降了68.54%,消亡河道多为1 km长度以下末端村镇级河道,占总消亡河道的77.13%.(3)1994年之前区域水系连通性指标高于1,而此后开始低于1,河网水系环路指数剧烈下降,上海中心城区基本不再具有典型的网状水系结构特征.(4)河网萎缩导致水面率锐减和河网连通受阻,近70年来,雨水泵站排水能力增强与河网总长度和河网连通性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响应关系,其中对河网总长度变化的响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针对平原河网地区内涝频发的现象,分析了地区排水防涝特点,提出内河水位控制、增大管径、局部强排、雨水调蓄和涝水分流等五大措施,并结合某典型区域,提出系统方案。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显著提升平原河网地区的排水防涝能力。  相似文献   

4.
牛强 《交通与计算机》2005,23(6):99-103
分析了公路网络栅格建模对提高交通体系和城镇体系研究精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公路网络栅格模型的基本框架。以湖北省公路网为例,系统介绍了公路网线形及其属性的模拟技术、公路行车速度的模拟技术.以及基于栅格公路网的最短行车路线和行车时间的模拟技术。分析了该模型的应用前景,并以城镇辐射强度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现有顶管平面测量方法对于顶管机在长距离掘进中的不适用问题,以与顶管机掘进距离成正比的精度需求为切入点,按照不同距离精度需求寻找适当的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并把各类顶管平面控制测量技术与单站轨迹式定向长距离顶管导向系统有机结合,在满足精度需求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采用该方法实现了苏州城区第二水源——阳澄湖引...  相似文献   

6.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公路工程测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对比测试,研究分析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公路工程测量的精度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公路工程测量的可行性.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生成的DTM平面精度优于高程精度,平面和高程精度基本满足公路工程精密地形图测量、纵断面测量以及横断面测量的要求.影响地面激光扫描系统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为点云控制点的精度,包括点云控制点的测量精度、测量时标志的对点精度以及点云控制点的大小,要提高地面激光扫描系统测量精度,应特别注意点云控制点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综合考虑到浮动车检测技术与感应线圈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为了提高道路行程时间估计的精度及完备性,提出基于浮动车与感应线圈的融合检测技术的行程时间估计模型。该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两种检测技术同一路段的检测数据进行融合,从而达到提高道路行程时间估计精度和完备性的目的。最后,以广州市7 000多辆装有GPS装置的出租车所提供的浮动车数据、100多个安装在广州市各主要道路口上的感应线圈检测器提供的感应线圈数据以及广州市交通电子地图为基础,在10条道路上分别随机选取的500个两种检测数据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模型在道路行程时间估计的精度方面较浮动车移动检测技术与感应线圈技术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地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区人口在高速增长,原有市政基础设施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而新建城区的管线与原有管线的配套衔接上的矛盾也不断凸显出来,在河网地区管线的跨越交叉问题又给道路下的管线综合增加困难。该文通过介绍顺德逢沙片区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提出河网地区管线综合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薄互层储层不断勘探开发的需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为核心,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3个环节的需求及存在的难点出发,针对激发宽高频地震信号、拓展地震资料有效频宽、提高构造和岩性解释精度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适合薄互层沉积特点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进一步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精度。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小断层、小幅度构造的解释精度。该技术同样适用于地质条件类似的其他薄互层沉积地区。  相似文献   

10.
姚荣 《中外公路》2011,31(5):160-163
介绍了用于桥梁施工监控技术中的两种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和GM(2,1),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4个、6个样本数据的GM(1,1)模型和采用4个样本数据的GM(2,1)模型来预测实际工程中的立模标高值的结果,其结果表明:增加样本数据对提高精度作用小,而增加模型阶数对精度提高较大;采用4个样本数据的二阶GM(2,1)...  相似文献   

11.
防洪排涝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更好地指导后续的工程建设,以淄博市北郊镇孝妇河为例,根据孝妇河河底高程低于两岸地块,洪水位已高于两岸地块,已形成“半地上河”的现状情况,规划着重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存蓄三个方面构建防洪排涝体系,通过提高防洪标准、重构排涝网络、推行雨洪利用、完善管理设施等具体措施,解决北郊镇辖区内孝妇河现状“半地上河”情况给城市带来的诸多防洪排涝难题,为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范围内相似河道和城市防涝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曹坤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96-99,I0009
城市主干河道往往兼做城市防洪排涝的主通道,对城市防洪起重要作用。在相关城市规划、水利规划指导下进行工程设计,利用数学模型模拟验证防洪河道工程设计,可以得到设计方案下的水流流态,以及工程范围内上下游水位工况。基于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使其与规划相符,验证该河道工程作为城市防洪是满足规划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翟晶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7):153-155,172
苏州河随着2020年实现了基本贯通,下一阶段品质提升还存在防汛墙墙后地坪低、无腹地抬升滨水空间、景观视野被硬质防汛墙阻隔的难点。现经统计苏州河(长寿路桥—河南路桥)段现状地坪标高分布,提出了苏州河玻璃防汛墙改造方案,并对玻璃防汛墙强度及稳定性进行了模拟。结合黄浦江玻璃防汛墙改造历程,分析了玻璃防汛墙应用难点,并提出了玻璃防汛墙防汛应急预案和日常养护要求,为上海滨水空间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苏州城市中心区是苏州政治、经济、商贸中心,由于地处太湖之滨,水网稠密,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现状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实施苏州市城市中心区防洪大包围工程调整原防洪分片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5.
荆州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水工程建设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荆州市区南“枕”长江 ,北“抵”长湖 ,俗称“头顶一条江 ,脚踏一盆水”。四周被“四湖”水系所围 ,城市防洪排水地理环境特殊 ,长江枯水位时 ,水面比市区还高出近 9m ,城市排水大多靠抽排出江、出湖 ,排水和防洪是全国最复杂的城市之一。笔者根据自己在荆州多年从事排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调研资料 ,撰写此关于荆州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水工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盈江县城洪涝灾害,根据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治理大盈江洪灾,主要采取上蓄下疏、修建堤防的措施;而治理城区内涝,采取填高地面、高水高排、开挖排水河道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苏州河作为上海市的“母亲河”,随着城市发展历经兴衰,沿河开发单位各自为政,因此苏州河沿河景观风格不一。该文在新一轮沿河房地产开发和大型绿地建设热潮的背景下,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结合苏州河防汛墙的改造和重建,综合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品质特质,从平面形态、防汛墙结构、断面形式、景观要素等方面,提出营造苏州河防汛墙景观的初步设想,为下阶段苏州河规划控制和滨水地块开发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5年国务院批复的南京市过江通道"五桥一隧"规划,建设中的南京长江第四大桥北接线需在六合境内的主要防洪通道——滁河,建设滁河特大桥。该文首先对滁河流域和滁河特大桥处的水文地理与地质特性进行了介绍;依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和地方水利规划,结合流域防洪标准、水文特性,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法,对滁河特大桥建成后其对流域与河道防洪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大桥建设后桥身的雍水和建设前后河道水流场的计算分析与对比,得出滁河特大桥建成后对流域与滁河河道防洪能力影响较小,且滁河特大桥工程设计满足防洪要求的结论。最后,对大桥建设过程中应当对河道及河堤采取的相应防护工程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目前防洪排涝规划存在的问题,对城市防洪规划及排涝规划重新定义,指出城市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排涝规划,并对城市排洪与排水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城市内涝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涉及的因素主要有竖向标高、管网系统、排水组织模式、外部影响等。因此,内涝点的整治方案应系统统筹考虑,分析三明市中山公园内涝点的内涝成因.从外围防洪整治、上游山洪整治、区域内涝整治三个系统分别提出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