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构建高铁站周边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主要对两个维度进行评价.节点价值维度反映车站区域的可达性;场所价值维度反映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开发进度与发展情况.同时加入表征高铁车站与其周边区域联系程度的指标,并对京沪高铁沿线高铁站周边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内部交通联系便捷度、企业集聚程度与所在城市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常用的交通政策分析工具,城市交通模型在交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四阶段模型尽管建模相对简单,但其基于小区、基于出行的建模思路在交通政策分析中存在先天不足。活动模型使用基于家庭或个人、基于活动的建模思路,尽管能很好地满足交通政策分析的要求,但由于建模难度较高在中国鲜有应用。对此,基于结构体系与功能模块分离的模型设计理念,采用四阶段模型的结构体系,借鉴活动模型的建模方法提出人口合成、可达性变量、出行时间选择、出行链4个功能模块用以改进四阶段模型。城市可在传统四阶段模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灵活选用4个功能模块来定制城市交通模型,在不显著增加建模难度的基础上满足交通政策分析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动态交通控制—交通分配组合模型的求解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动态交通控制-交通分配组合模型(DTCA),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动态交通控制-交通分配组合模型算法,即DTCA算法,并通过计算机编程根据所给算法思想求解了一个设有交通控制信号的简单网络,并通过对算例结果的相关数据分析,说明了动态交通控制-交通分配组合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在旅游节事活动中公共交通政策的执行效力研究——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不同的研究中已经提出市区交通阻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此类问题的试图解决往往以失败告终,甚至会带来系统自行的反抗。尽管许多研究者与环境保护人士认为交通系统的优化是最好和最有效的解决问题办法,但是由于政策的成功执行往往依靠政策的制定者对政策长期性的认知,对政策系统的构建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协作,在实际操作中,政策的执行往往遇到很多困难。然而,在大部份的国家政治结构中,这样的一个系统的和长期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往往是不可能的。本文通过分析在99昆明博览会期间的运输政策及其落实,指出大型节事的组织为打破恶性的交通堵塞循环、执行高效的运输政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8.
9.
城市道路交通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特别在人口集聚的大城市,有限的时空资源无法全面满足不同主体的各类出行需求,科学的交通政策制定非常必要。交通政策的主体在于政府,核心在于选择,价值取向是追求整体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6年以后,上海在城镇化、机动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交通特征和所面临的问题。从社会公共政策与治理的视角剖析不同发展阶段上海交通政策设计背后的价值取向、总体思路、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同时,结合个体机动化管理、公共客运服务等重大交通政策的发展沿革,探讨政府管理、市场手段在管理实践中的利弊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2002版)是一部具有首创意义的综合性交通政策文本。它以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为主线,以“集约化、信息化、人性化和生态化”的交通体系为基本特征,提出了“畅达、安全、舒适、清洁”的交通发展目标,提出了“公共交通优先、交通区域差别、道路车辆协调”三大核心战略。因此,它既是政府推进城市交通发展的纲领,也是政府对广大市民的承诺。 相似文献
11.
结合交通需求管理各项措施的实施,介绍了交通需求管理实施政策化及经济化的主要原则和内容,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其在交通规划与改善上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交通政策设计中决策过程的可选方法展开探讨。探索对出行政策进行综合预测、评价、优化以实现决策方案最优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为了适应像城市这样一个动态系统,采用了用地与交通相互影响模型(LUTI)的长期评估方法。在评估的全过程中,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衡量实施LUTI动态决策所产生的社会福利,然后通过优化程序使其达到最大化。这一模型在马德里市收费站最优定价策略项目中得到验证,该项目要求保证系统效率、社会公平以及环境质量。与其他定价方案相比,最优方案能以相对较低的收费产生更多的社会盈余。该实践结果突出强调了不同因素对研究区域以及对社会福利盈余的主要贡献者的影响,从而反思采用的成本分析方法是否可以作为设计可持续政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介绍了区域交通模型和次区域交通模型,以及两种对接方法。以美国南加州橙县和尔湾市交通分析模型为例探讨实现交通模型一致性的具体过程。首先通过构建3级交通分析小区系统,运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转换系数,以及遵循同区域交通模型相一致的公路网构建方式确保模型输入数据一致;同时,对次区域交通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适当后处理,使其与实际交通量吻合。结果表明,尔湾市交通分析模型与橙县交通分析模型之间的结果差异为.4.2%,可认为二者之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大城市中心区居民外迁至卫星城时的居住地选择行为特征及偏好,选取卫星城居住地周边学校、医院、商业设施、轨道交通车站及到中心区交通可达性作为主要变量。根据家庭成员组成特征将样本家庭划分为5类,对比分析不同家庭居住地选择行为特征及偏好。结合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形成了一套包含8种情景的正交设计组合问卷,对成都市中心区居民进行意愿调查,并建立Logit模型对居住地选择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校、医院等主要服务设施的交通可达性及家庭自身属性均对中心区居民外迁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同时定量分析各变量对居民选择外迁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有助于中心区人口疏解到卫星城的交通政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交通结构是反映交通需求特点和交通资源配置的关键指标,是区分交通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合理的交通结构能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效率,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面向2035年,首先,分析上海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因素的因果关系与反馈关系,构建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演变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使用模型模拟既有发展模式下上海市2020—2035年的客运交通结构的演变,对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对2035年的规划目标发现,公交分担率未达到规划目标,公共交通在交通结构中占比不足;最后,借鉴香港与东京的交通发展模式,模拟轨道交通垄断型和公交主导型2种发展策略下上海市交通结构的演变,发现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相协调形成公共交通主导,轨道交通、公交并重的交通发展模式更适合上海市未来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借助开源大数据平台,提出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经济活动数据采集策略,利用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回归模型研究北京市六环区域内两者的空间特征.相比于全局模型,局部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私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天安门为中心径向递减的多圈层结构,公共交通呈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高的特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匹配度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空间分离和匹配现象并存.西北部、中部区域空间匹配特征显著,东北部、东部区域次之,西南区域空间分离现象最为严重.丰台及良乡等分离区域,宜重视道路及轨道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未来科学城等私人交通匹配,公共交通分离的区域,可考虑修建轨道线路,并增加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匹配区域,以调整交通运营管理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9.
借助开源大数据平台,提出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经济活动数据采集策略,利用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回归模型研究北京市六环区域内两者的空间特征.相比于全局模型,局部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私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天安门为中心径向递减的多圈层结构,公共交通呈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高的特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匹配度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空间分离和匹配现象并存.西北部、中部区域空间匹配特征显著,东北部、东部区域次之,西南区域空间分离现象最为严重.丰台及良乡等分离区域,宜重视道路及轨道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未来科学城等私人交通匹配,公共交通分离的区域,可考虑修建轨道线路,并增加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匹配区域,以调整交通运营管理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