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上接2014年第8期)b)后减震器刚度分析:大阳踏板车的后减震器与进口车及国外品牌车相比弹簧刚度较大,换用国外品牌车型的后减震器后,振动没有明显减弱。c)后减震器下连接点位置:对比进口车及国外品牌车,后减震器下连接点位置均在发动机输出轴(后轮中心)的后方,如图10所示。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大阳踏板车振动最根本的问题是骑行加速时,各速度段都存在明显振动,而吊挂结构,缓冲块的硬度、形状及吊挂尾管的刚度等,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具体车型为实例,采用UG软件分析后轮罩减振器的静、动刚度,针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具体的加强刚度的优化设计。对研究车身的后轮罩减振器的静、动刚度的机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基于汽车轻量化的设计趋势,现代轿车的车身大都采用全承载式结构。全承载式结构使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身承受来自路面的各种载荷,因而车身必须要有足够的刚度。如果车身刚度不足,可能造成车厢密封不严以致漏风、漏雨及内饰脱落等现象发生;在碰撞过程中,也可能会引起车身的门框、窗框、发动机罩口和行李厢开口等处的变形过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汽车的动力响应和燃油经济性能,对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性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车身刚度爆孔静刚度和动刚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SUV车型行人头部、腿部碰撞区域造型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发动机罩、通风盖板、翼子板、发动机罩前缘、前保险杠、散热器格栅的造型控制策略.同时提出前保险杠造型支撑区域概念,并利用MADYMO分析模型,在前保险杠前端零部件刚度一定的条件下,找出其最佳位置关系.结果表明,优化后的SUV车型前端造型可有效控制伤害值,有利于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相似文献   

4.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性能对整车NVH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关键点进行动刚度分析,可以为车辆NVH性能改进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有利于缩短开发周期及降低开发成本.以某款车型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详细工程设计阶段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利用NASTRAN进行模态频率响应分析,并结合该车型动刚度计算结果对相对薄弱点进行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动刚度锤击试验与CAE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后者的准确性,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该车中低频NVH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结合在上汽通用五菱的多年项目研发经验,针对某MPV车型的第一排,二排及三排的外侧座椅的三点式安全带进行布置设计,考虑其性能要求,确保安全带与车身钣金及座椅结构匹配,计算出有效区域并进行调整,得出满足法规又满足乘客舒适性的位置。下文详细介绍安全带约束系统的组成结构,总体布置,再通过GB14167确定安全带的布置满足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VAN类车型的介绍和与MPV的区别 "VAN"的英文意思是"有盖小货车,厢式客货两用车".在欧洲VAN类车型非常流行,已经成为改装之王,同一个VAN类平台,可以改装成商务车、房车、警车、工具车等等.在中国的金杯格瑞斯、全顺商务车、金杯海狮、福田海狮等车型都属于VAN类车型,这些车型的共同特点是通常采用柴油发动机,发动机前置或中置,发动机纵向布置后轮驱动,后轴通常采用板簧悬架,车身采用厢式车身并且底部焊接两根非常坚固的纵梁,VAN类车型最大的优势就是空间利用率非常高,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安装成3~14座车型.由于后轮驱动和板簧悬架,因此VAN类车型可以承载等多的货物.目前以金杯海狮和福田海狮为代表的VAN类车型,在大中城市承担着很多都市物流运输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基于某开发车型车身后拖曳臂接附点的动刚度性能改善,研究影响动刚度因素。通过对影响动刚度因素的分解及CAE仿真计算论证,确认影响动刚度因素。指明了车身后拖曳臂接附点动刚度性能设计控制要素及解决动刚度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摩托车后悬架系统的结构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有一对分别装于后轮两侧的弹簧减震器和一个后摇臂(俗称后平叉,又叫平叉),构成摩托车后悬挂.  相似文献   

9.
新车情报     
《车迷》2020,(4):48-49
车型简介作为雷克萨斯旗下首款MPV,雷克萨斯LM-经诞生就刷新了车厂MPV最高售价,也是目前所有车型中顶级的MPV。其拥有四座以及七座两种布局方式,宽大的独立行政座椅采用低密度聚氨酯泡沫填充。摆动阀式减震器和注重舒适性的悬架系统等配置都确保了LM平稳舒适的驾乘体验。  相似文献   

10.
踏板式摩托车的后减震器有单减震器和双减震器两种型式。为了改善整车行驶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骑乘的舒适性,更多采用双减震器。这就需要设计连接发动机和右侧后减震器及后轮的连接板,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1.
(上接2015年第1期)后臂中心转轴承受来自后轮的冲击负荷。摇臂式结构的后减震器所安装的后臂,由于后臂振动幅度小,后臂与车梁的铰接方式均是依靠后减震胶套的扭转适应后臂的摇摆,这样可以减少来自后轮对车架的冲击。对于中心独臂减震器结构的后臂(见图5),由于后臂振动幅度较大,受力状况远远大于后置交叉结构。因此,后臂与车架的绞接方式采用滚针轴承,可充分保证后臂中心对车架中心的位量精度,转动灵活,但车架中心支点轴处的强度必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某车型的发动机罩不能满足2013年出台Euro-NACP行人保护法规要求的问题,文章从发动机罩不满足HIC值的试验点位置进行结构断面分析,并结合CAE分析,采取弱化发动机罩内板加强板、弱化锁扣加强板及增加发动机罩外板加强板的方法,得到了能满足2013年出台Euro-NACP行人保护法规要求和发动机罩自身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发动机罩。结果表明:发动机罩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满足自身强度和刚度,必要条件是最大可能地吸收能量,以满足行人保护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陈明 《汽车科技》2010,(2):54-56
作为车身构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动机罩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安全性、美观性等诸多性能。通过对两款不同车型的发动机罩的结构对比和试验模态分析,获得两发动机罩的结构、性能差别,为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14.
《汽车杂志》2014,(3):306-307
发动机前置加后轮驱动,如今在乘用车领域已成为少数豪华车型和运动车型的专属。作为一种经典的底盘布置形式,它为何会被大多数车型含弃,又为何有人对其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NASTRAN对某SUV车型后门锁扣动刚度进行仿真分析,根据动刚度仿真结果对原有方案提出了两种轻量化构思方案,然后对轻量化方案的动刚度进行验证比较,优选出综合性能更优越的轻量化方案;最后对优选的轻量化方案进行ODS仿真分析,根据ODS分析结果对锁扣安装结构优化设计,既提升了动刚度性能又实现减重降本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与初始方案比,优化后的锁扣安装结构能实现单侧减重0.65kg,轻量化比例高达33.2%,轻量化降本效果显著。优化方案后门锁扣X/Y/Z向动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动刚度水平提升至与初始方案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6.
1前言 舒适性与安全性足客车最重要的使用性能.悬架对整车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在悬架的设计中考虑整车的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对于提高整车设计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9m客车前后板簧恳架的设计过程,说明客车设计过程中对板簧刚度、减震器参数以及整车侧倾角刚度的计算校核. 2悬架的布置形式 前后悬架均采用少片钢板弹簧,前悬架3片,后悬架4片,前后悬架均匹配减震器,前悬架加装稳定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aPLI腿型的理论研究,总结出对其结果影响的主要因素,基于对不同因素的研究,总结了一系列规律:机罩前端X向越向后,腿部整体得分越高;机罩前端刚度越低,腿部得分越高。通过实际车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分析及优化,大腿的弯矩及韧带的变形量明显得到改善,证明了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为其他车型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灵敏度分析对象都是车身结构的零部件,对汽车结构性能提升的指导也大多局限于板件厚度的减薄与加厚,而且都是通过对车身板件厚度灵敏度分析,没有对零件的各个区域进行灵敏度分析,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将零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通过各区域对结构性能的进行灵敏度分析,并对灵敏度较大的零件区域进行结构设计的方法,可以避免在零部件结构优化中对结构修改的盲目性,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成本。本文以发动机罩为例,对发动机罩的扭转刚度进行提升,首先将内板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内板各区域对发罩扭转刚度的灵敏度分析,获得对发罩扭转刚度贡献较大的内板区域,并对该区域内板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最后通过CAE分析验证,证明了结构优化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车身其它零件的结构优化设计中。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西某汽车公司的S108项目在ADAMS/Car模块中建立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及路面模型,并进行整车的随机路面输入和脉冲输入平顺性仿真.通过仿真分析结果可知该车平顺性能良好.进一步改变前后悬架的弹簧刚度及减震器的阻尼,讨论其变化对该车的平顺性能的影响.仿真分析后,发现前悬架弹簧刚度的影响相对于后悬架稍大,而减震器阻尼的影响相对于后悬架稍小.  相似文献   

20.
发动机为振源,将振动通过吊挂、后减震器传递给车架,如果发动机振动、发动机悬架系统设计不合理,踏板车会振动较大,在骑乘时会感到手、脚及臀部发麻。因此,将发动机振动在传递到车架时衰减到最小,是解决振动问题的关键。后减震器下悬挂点的位置涉及发动机静态平衡,对整车振动有较大影响,在整车设计时,减震器的吊挂位置必须要计算,吊挂点的延长线必须在后轮中心附近,否则就要设计一结构使发动机在静态下与车架之间无作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