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自动闭塞条件下列车区间运行延误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自动闭塞系统(MAS)是一个处于研究中的智能优先进列车控制系统,它将充分利用当今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以提高铁路的运营水平。本文将通过对移动自动闭塞和自动闭塞区段前后行列车运行状态的系统进行分析,着重研究移动自动闭塞条件下发生列车区间运行延误时的系统性能,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2.
客运专线大型客运站列车作业过程模拟仿真是检验客运站站场设计质量,研究车站设备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客运站设备、列车作业等客观实体进行结构化描述是仿真系统建立和开发的关键.不同性质的列车到达客运站会选择不同的作业任务序列和占用不同的设备,即选择不同的作业过程.针对北京南站京津城际铁路车场的站线配置,在给定的列车运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铁路防灾系统架构和特点的基础上,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技术对现有系统进行无线化改进.充分发挥WSN的优点,采用Zigbee 和RFID技术,设计 基于WSN的铁路防灾系统架构、组网方案和数据传输方案.在现有防灾监控系统功能的 基础上,新增车地传输功能,将列车运行前方的环境情况发送给列车,为列车运行提供参 考.此外,详细研究Zigbee节点和RFID节点的部署方案,并对节点部署情况进行仿真及实 例分析.本系统能够降低防灾系统的安装难度和部署成本,并为列车实时提供前方运行环 境情况,为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根据线路-列力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利用列车纵向运动仿真系统LQD,在大量的计算机仿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铁路线路纵断面参数对列车纵向车钩力的影响规律,发现了临界坡度代数差在车钩力与纵断面参数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并从列车受力角度提出纵断面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5.
���������· ������ܼ�Ӧ�õ��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数字铁路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青藏铁路技术框架,并对其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列车追踪、事故救援、设备维护等关键应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列车假设为一个离散质量系统,应用列车纵向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2×3700t 重载组合列车运行于各种线路纵断面条件下的列车纵向力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在我国既有铁路上组织开行重载组合列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基于视频的铁路列车车号的识别系统,为铁路列车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列车车号识别方法.系统通过对铁路现有设备的利用优化了列车图像的采集方法,同时提出用图像的色彩信息准确进行列车车牌图像定位分割和以像素面积原理为基础的搜索寻优进行列车车牌倾斜校正.在字符分割与识别部分使用了改善后的快速准确算法对列车车号进行处理.各个部分均采用改进了的针对性强、实用、快捷的算法和技术,完成了对列车车号识别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铁路行车调度指挥中,需要实时掌握列车在路网中的实际位置.本文对承载 列车位置信息的车次号追踪方法的实现和优化进行研究.在分析车次号追踪问题基础上 给出了问题的数学描述和依赖于信号状态及列车行车计划的车次号基本追踪模型,并在 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贝叶斯原理的车次号追踪优化方法和模型.采用津秦高速铁路数据 对实现的车次号追踪模型进行仿真和分析,并对车次号追踪模型在各种约束下的实现结 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的车次追踪算法能有效地降低车次号追踪的误判,具 有良好的容错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列车行车组织、列车控制、列车安全预警等综合调度平台运行所需的站场基础数据,提出铁路站场拓扑数据的建立方法、思路和关键算法,并参考铁路站场设备设置规范,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开发了相应的建立铁路站场拓扑数据的工具软件,利用此工具软件生成了铁路综合调度平台所需的站场拓扑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客运专线区间上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小区内列车信道占用时间和列车呼叫切换率等关键参数,建立了一种新的GSM-R小区内列车驻留时间分布模型.该模型假定GSM-R小区实际覆盖范围服从均匀分布,从而GSM-R小区内线路长度也服从均匀分布,并假定列车运行平均速度服从均匀分布.基于上述假定,获得了模型的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当GSM-R小区半径为3~8 km时,该模型的理论分析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地铁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铁列车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分析,并对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载设备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铁路技术站作业系统仿真的特点及方法,分析了传统离散事件仿真策略在铁路车站作业仿真中应用中的适用性及缺点,提出了适合该系统的多进程关键活动扫描的系统仿真策略,该策略关系清晰、效率高、过程中没有无效等待,同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列车进路排列模型。该仿真策略及进路排列模型适合于以能力最大化为要求的铁路车站作业运营仿真。该方法在客运专线车站作业仿真系统中得以实现且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城际铁路使用能力概念,通过列车运行图结构及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了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线路能力够不够等问题,并指导列车速度匹配和车站分布,计算各种技术条件下,大站直达列车成组开行的临界值.大站直达列车成组、非成组开行条件下城际铁路使用能力的研究,对城际铁路设计和决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外热成像在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铁路运行速度的提高,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如何有效地防止在了望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列车与线路上的障碍物发生冲突。本文介绍并比较了几种红外探测方法,对扫描式热成像技术应用于铁路行车,并组成安全监控系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拟解决提速后的列车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行车安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城际铁路列车运行图横向稳定性,本文提出了城际铁路列车关键运行线的定量确定方法,定义了相对关键系数来衡量列车关键运行线的差异性,并运用MATLAB进行编程仿真。以沪宁城际铁路为例,按照列车关键运行线相对关键系数合理分配线间缓冲时间,得到了线间缓冲时间布局优化方案。仿真结果显示,基于列车关键运行线的线间缓冲时间布局能使城际铁路列车正点率高达99%以上,列车连带晚点传播基本得到消除,提高了城际铁路列车运行图横向稳定性与列车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多编组站铁路枢纽车流运转效率,首先,在分析枢纽内不同类型车流作业过程的基础上,以枢纽内列车进出站走行、车流改编、列车集结和转场扰动惩罚费用最小化为目标,构建数学模型;其次,根据接入枢纽铁路方向和场站接发列车能力,生成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初始匹配方案,进而利用转场-解集编能力对匹配方案进行调整与检验;再次,给出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匹配方案的双层编码方案,并利用嵌入替换-扰动-交叉操作的异步循环更新过程,完成匹配方案的群体寻优;最后,设计仿真试验对所提模型与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完成对多编组站的合理分工,5组试验测试分别在369、422、516、641、763 s的计算时间内得到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匹配方案,在优化分工后的车流组织方案中,转场货车占到解车流比例均能稳定在20%,从而达到减少转场货车数、降低车流组织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铁路车站接发列车安全性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车站接发列车系统的定义,对该系统的人,机,环境3个分系统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对铁路车接发列车系统安全状态进行综合模糊评价,提出了对于人的任务分配和人机匹配的建议,提供一种在铁路车站接发列车系统中,人的作业状态的日常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18.
铁路轮渡系统能力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轮渡是连接受到水系阻隔的铁路线的一种经济便捷的运输方式.研究铁路轮渡系统的通过能力对合理利用路网运输能力、选择轮渡技术设备和加强轮渡运输管理有重要意义.铁路轮渡系统包括港口、轮渡站、铁路引线和后方技术作业站.铁路轮渡渡运的车流必须按照一定的作业程序进行,才能保证作业的安全和效率.铁路轮渡的通过能力,即在一定轮渡设备和作业组织方法的条件下,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列车对数,取决于铁路引线的区间通过能力、轮渡站、港口和渡船航运能力.着重研究了铁路轮渡系统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及系统能力的限制因素,得出的结果可用于轮渡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金家岩隧道列车振动现场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振动测试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仪器的合理配套,并对金家岩铁路隧道进行了列车捱动现场测试与频谱分析。  相似文献   

20.
高速列车整备车体谐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高速列车车体与设备和悬挂之间的谐振问题,利用ANSYS对某高速列车整备车体及其车下吊挂设备进行仿真分析,结合该车体在线路试验中测得的悬挂系统的振动加速度,以此来识别车体和悬挂系统的模态参数,进而判断车体和车下设备及悬挂之间是否有谐振产生.针对该车车体仿真计算结果,为了提高车体整备状态一阶垂弯频率,质量较大的车下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