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兴延高速浇花峪隧道爆破振动测试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施工过程中隧道初期支护衬砌在爆破作用下的振动规律,基于兴延高速公路浇花峪隧道上台阶爆破工程,在距离掌子面38 m处开始设置传感器,并在拱顶、拱腰和边墙处分别安装1个传感器,监测掌子面推进过程中隧道衬砌的爆破振动速度。利用萨道夫斯基公式的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振速的3个分量进行分析,得出: 1)拱顶振速大于拱腰振速,且均大于边墙振速; 2)拱顶振速的垂直方向、水平径向和水平切向分量拟合出的爆破衰减系数K、α均大于其他测试位置相应方向分量拟合出的K、α,且垂直方向的振速最大。对拱顶、拱腰和边墙3个位置处的主频进行回归分析,由回归得到的K值发现,隧道不同位置处的振动主频存在的关系为: f拱顶>f边墙>f拱腰。通过小波能量分析可知,拱腰处的频率成分相对较丰富且频带宽度较大,拱腰和边墙处的低频成分能量占比远高于拱顶,且拱腰处的低频能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贵州水盘高速公路发耳隧道为煤与瓦斯突出隧道,高瓦斯工区瓦斯涌出量大,施工必须采取爆破开挖。通过总结非电(导爆管)爆破与电雷管爆破的区别,分析导爆管爆破和电雷管爆破在大断面隧道爆破中的适用性。依据发耳隧道现场爆破实践,从隧道成形、超/欠挖现象、堆碴抛投情况、循环周期和安全系数等方面对比高段别毫秒导管爆破和煤矿许用毫秒延期电雷管爆破的效果。结果表明:高段别毫秒导爆管爆破方式明显优越于煤矿许用毫秒延期电雷管爆破方式。为大断面隧道爆破开挖提供了理论参考,对提高施工安全以及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在处理爆破振动信号时存在模态混叠的问题,引入EEMD(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爆破振动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并分析城市隧道掘进爆破振动信号的特征信息,从而研究城市隧道掘进爆破振动效应。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爆破开挖工程为依托,利用现场爆破振动监测数据,采用EEMD方法与EMD方法对原始爆破振动信号进行去噪处理,运用信噪比(SNR)法和均方根误差(RMSE)法对所得结果进行量化评估并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较准确的信号去噪方法,然后运用希尔伯特变换对去噪后的爆破振动信号进行时间-频率和能量分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 1)EEMD法去噪结果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0.51和0.005 5,EMD法去噪结果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88和0.010,EEMD去噪法要优于EMD去噪法; 2)在文章所述起爆方式下,隧道爆破振动的能量一般集中在频率段5~80 Hz,且主要分布在50 Hz以下的低频段,应采取合理的降震增频措施来控制爆破振动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3)爆破振动瞬时能量峰值与振速峰值所在的时刻一致,说明瞬时能量谱能较好地体现爆破过程中振动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基于信号去噪及分析的研究结论,提出地铁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青岛地铁施工过程中浅埋段隧道下穿建筑物为例,运用HHT分析理论结合MATLAB软件研究了爆破振动监测信号的时频关系,分析雷管的起爆时间间隔,为振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发现:1)爆破振动信号的频率基本在90 Hz以下,优势频率范围为20~70 Hz;2)根据《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安全允许标准,3号民房爆破安全允许振速可定为2.0 cm/s,设计振速1.0cm/s较为保守;3)不考虑雷管自身延时误差的情况下,60 ms将是雷管比较理想的段与段之间延期时间间隔;4)实际爆破过程中,雷管延时误差是普遍存在的,总体误差呈现为正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不同交叉角度、净距和围岩条件的实验工况,对交叉段新建隧道施工爆破地震波引起的既有隧道衬砌的峰值速度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因素作用下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爆破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迎爆侧的拱底和墙脚之间区域影响最为显著;除净距是上下交叉隧道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外,随着交叉角度的增加,拱底速度峰值呈增大趋势,并且增长率逐渐加快;岩体坚硬完整,爆破振动波传播衰减越慢,爆破地震波在传到既有隧道之前,出现峰值回升.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的隧道掘进过程中,多采用的是爆破开挖法。以武汉地铁二号线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爆破振动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掘进爆破过程中产生的地表振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所获得的地表振速峰值与现场监测结果吻合较好,其变化规律和特征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隧道掘进爆破产生的振动效应是可行的。成形隧道对地表振动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大作用,在后续的施工中应该注意控制爆破振动速度,保护成形隧洞上方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新建隧道爆破施工不可避免地对既有隧道的通行安全产生影响。依托福建厦蓉高速公路后祠隧道扩建工程,研究新建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规律。通过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得出爆破振动沿既有隧道横断面和轴线方向的动力特性,指出振动响应受到不同外界因素(围岩级别、中夹岩厚度、开挖进尺、自由面条件)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净距公路隧道爆破动力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建岭东小净距公路隧道为依托,采用三维动力有限差分程序,深入研究后行洞爆破引起先行洞衬砌振动速度、应力状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后行洞爆破产生振动对先行洞衬砌迎爆侧边墙影响最大、拱顶次之,仰拱最小.最大振速达到85 mm/s,小于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先行洞衬砌是安全的.应力波主要以纵波沿水平传播,衬砌振动响应滞后于爆破冲击荷载时程,随着距离增加逐渐衰减.后行洞爆破施工对先行洞衬砌在爆源前、后处10 m振速峰值减小80%,此范围可作为爆破控制重点.由于爆破产生的地震波的影响,先行洞衬砌拱顶主要为横向拉伸破坏,容易出现纵向拉伸裂纹;迎爆侧边墙衬砌呈现先拉伸后压剪破坏;仰拱拉伸破坏. 相似文献
12.
对深圳葵坝路隧道下穿盐坝立交进行了二维的动力数值分析.以台阶法为主要分析工况研究了爆破开挖过程中地震波在地层及建筑构筑物中的传播规律和各重要监测点的时程曲线及位移分布云图.研究发现:在爆破振动作用下,竖向传播速度明显大于横向传播速度;各开挖步振速均小于安全控制基准,满足爆破振动的安全性要求,既有桥梁将处于安全运营状态.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建公路隧道爆破施工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时,引起既有铁路隧道动力响应问题。运用有限元数值软件模拟分析了下穿公路隧道与既有铁路隧道中心位置不同时,既有铁路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爆破施工至铁路隧道正下方中心时,既有铁路隧道底部最大振动速度为5. 97 cm/s,小于规范允许值6. 00 cm/s,数值模拟结果符合现场振动监测数据值;对既有铁路隧道的变形影响,从公路隧道开挖至近侧、中心、远侧、贯通,四个阶段最大变形值为4. 86 mm,未超过规范允许值10. 00 mm。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量由隧道爆破引起的砼路面及地面质点振动速度,根据萨氏经验公式对不同爆心距r、起爆药量Q及相似岩石性质地震波幅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砼面及地面两种测试情况下的K、α值之间的规律;比较了砼面及地面因隧道爆破而产生的动应力,计算了砼板应变。 相似文献
15.
16.
以重庆机场路渝州隧道扩挖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隧道施工爆破过程中对邻近隧道、地表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振动监测,应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确定爆破应力波在泥岩、砂岩中的传播衰减规律,进而控制不同目标、不同间距情况下每次最大起爆药量,以指导后续施工,保证邻近隧道、房屋等建筑物振动速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小净距隧道先行洞在后行洞爆破开挖时的安全性,需要对先行洞在后行洞爆破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做理论研究.运用有限元的基本理论,采用ABAQUS软件对小净距隧道爆破开挖对相邻洞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五级围岩条件下爆破对相邻洞的影响,分别就不同开挖步骤情况下既有隧道的振动速度和塑性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后行洞采... 相似文献
18.
以贵阳铁路枢纽望城坡隧道爆破施工为例,通过对爆破震速的实地采集,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监测到的爆破震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对爆破安全规程推荐的经验公式中系数进行修正,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爆破荷载作用下双洞大跨公路隧道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洞近距公路隧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公路隧道的稳定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公路隧道向大跨方向的发展,使得近距公路隧道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和重要。由于现阶段一般公路隧道的修建仍然采用爆破法施工,这使得大跨公路隧道在爆破时程荷载作用下,爆破施工隧道对邻近隧道的影响明显区别于在静力作用下的影响。采用m 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在重力和爆破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大跨双洞公里隧道进行了动态荷载作用下的相互影响研究,得出采用爆破施工的条件下,在不同布置情况下的双洞大跨公路隧道的相互影响特征,得出隧道围岩和邻近隧道衬砌中的位移和震速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以成贵高铁豆子湾隧道为工程背景,对浅埋隧道爆破开挖时地表振动速度进行了监测。实测数据表明,以掌子面为对称面,隧道已开挖成洞区拱顶上方地表的振动速度是对称位置未开挖区的1.1~1.7倍,即存在空洞效应。由于空洞效应的影响,导致隧道开挖成洞区上方地表的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不满足萨道夫斯基公式。运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在隧道中心线方向,随距掌子面距离的增大,空洞效应的影响有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并且当距掌子面为1.5~2.0倍的隧道洞径时,空洞效应的影响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