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行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采用不同设计速度、不同标准路拱横坡的公路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进行了规定.在道路几何设计过程中,当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大于对应规定值时,一般习惯不设置缓和曲线及超高.该文针对这一设计习惯对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某高速公路事故高发路段处治案例,提出在特定情况下,即使圆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也宜设置缓和曲线和超高的设计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路》1990年3月号刊登的李鲁卿同志“用公路曲线测设用表求虚交点”一文,对于解决虚交圆曲线与基线相切的情况来说是大有帮助的,这种方法常称之为“切基线法”,或称“同半径复曲线”和“双交点单曲线”的计算法。它是测设虚交点时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公路线形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高速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即满足不设超高半径条件的反向圆曲线径向相接问题,并分析了其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复曲线中间缓和曲线插法通解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张作容 《公路》1991,(3):10-13
两个同向且半径不等的圆曲线直接相接,中间不插直线段,这种曲线称为复曲线。由于两圆曲线半径不等,且两端设有缓和曲线,内移值不相等,因而在两圆曲线接口处平面上错开一段距离,曲率半径突变,外侧纵断面上超高也发生突变。因此两圆曲线中间必须用一段缓和曲线连接起来,这个问题的解,已见到的有:①《铁路曲线测设用表》(第三册);②童大埙著《铁路曲线与土方》。前者是一种误解,后者是一种特解,要求三段缓和曲线等长。本文导出这个问题的通解以及中间缓和曲线的测设方法并附实例。  相似文献   

5.
蒋栋 《公路》1994,(12):15-17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其决定因素主要是横向力系数和工程的经济性。各国出于不同的考虑,对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有不同的取值,以达到既满足行车舒适性要求,又不过多增加工程量。  相似文献   

6.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三级和三级以上公路的平曲线,当半径R小于规范规定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要设置缓和曲线。在路线勘测中,测设缓和曲线和测设圆曲线一样,常用偏角法进行测量。所谓偏角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坐标法,它借助经纬仪控制偏角,用弦长控制曲线上的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确定曲线上各点在地面的位置。实地测量中,由于地形地物影响经常遇到经纬仪不通视的情况,为了克服不通视的问题,唯一  相似文献   

7.
超高设计是公路路线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超高设计是保证曲线路段行车稳定的一个前提。考虑到排水问题和行车舒适性,超高设计中一般不允许有反超高。文章主要针对公路超高设计过程中由于圆曲线半径选择不当而引起的反超高问题,通过分析反超高与半径的关系,得出对应于不同设计速度反超高出现的半径范围,并提出路线设计过程中避免反超高的方法,为公路路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虞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7):280-281,290,23
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横向力系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集典型公路类型的各种半径曲线和超高,从乘车人员的舒适性和行车的安全性两方面综合研究,初步确定公路横向力系数的取值标准。进而对规范中极限最小半径和一般最小半径及不设超高的最小曲线半径对应的横向力系数做出了简要的计算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可编程序计算器对公路测量中的缓和曲线,圆曲线测设数据进行编程计算,外业工作中,只需输入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转向角及相应的弧长,便可快速,准确地获得曲线综合元素数据以及偏角法或切线支距法详细设曲线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在道路平曲线设计中,超高与横向力共同作用抵消车辆在曲线行驶中产生的离心力,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现行城市道路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在超高设计方面的相关要求,借鉴美国AASHTO超高分配计算方法,以城市快速路为例,提出了不同圆曲线半径建议超高值。  相似文献   

11.
高等级公路的线型以曲线为主体,这种曲线不是一般的小半径短曲线,大多是大半径长曲线,有时一个曲线可长达几百米至几公里。如果用测量三级公路的方法去测量,往往进度慢、质量差。笔者会同几个同志在测设北京、河南某些二级公路时,试用木质横基尺视差法测距,实践证明,对长曲线的敷设较为适用,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对拉链者是个“解放”,并减少了外业测量的窝  相似文献   

12.
吴明光 《公路》1990,(3):19-21
为了保证汽车平稳安全的行驶及路容的美观,在线形设计时就必须在圆曲线和直线之间插入缓和曲线。由于缓和曲线的引入,使得公路的测设和计算较为复杂困难。本文针对公路缓和曲线的“标准”型一回旋线,引入数学上的密切圆理论,讨论了这一理论在缓和曲线测设放样及曲线范围内路面面积的计算问题,并推导出密切圆应用于这两方面的简便实用公式。  相似文献   

13.
用电子计算器直接按公式计算圆曲线的各要素,不仅较用曲线测设表方便简捷,而且不受曲线表内容的局限,同时可以完全避免误差。特别是在野外施测时,只要随身携带一块袖珍计算器,便能随时计算出测设工作中所需的一切数据和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现举例说明于下:例一:设有一圆曲线,其交角α=18°17′,半径 R=400米,如图1所示,曲线起点 B.C.的桩号为 K6+411,02,规定每20米测设一桩,求各桩点之偏角。  相似文献   

14.
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的依据为法国规范ICTAAL- 1985,本文阐述了该高速公路的几何设计及其与我国的异同,通过对路线平面的圆曲线半径、超高、回旋线以及纵面的纵坡、竖曲线半径取值的对比研究表明:欧洲规范在几何设计上,对于平曲线最小值、最大纵坡的要求基本一致,但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回旋线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的要求差异较大,总体上欧洲规范的要求要宽松些,给了设计者以更大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采用复曲线时经常遇到的副曲线(第二圆曲线)半径的确定问题,推导出了副曲线半径的迭代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用切线支距法或偏角法测设中间缓和曲线时其坐标和偏角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有助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复曲线的设计和测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在公路路线的测设中常遇到大半径长曲线的施测工作,按常规的偏角法,支距法或弦线偏距法尤其不足。 本文测设方法,采用分段施测,逐段闭合;先整体后局部。把大半径长曲线分段为200m-300m为宜,找出曲线的分段点;然后根据道路沿线导线点放出分段点;最后在相邻的分段点内,利用分段点放出各加密点。这既保证了测设质量,又加快了测设速度,具有十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与国外标准对接,该文系统梳理了南部非洲几何设计规范的直线、圆曲线、超高和圆曲线加宽的设计条件及要求。相对于中国公路路线设计方法,南部非洲几何设计强调在公路项目设计中评估直线线形的走向,减小眩目现象对驾驶者的影响;圆曲线最大长度的极限值不应大于1 000 m;当圆曲线超高小于等于最大超高值的60%时,宜设置缓和曲线;当设置缓和曲线时,超高曲线过渡段与缓和曲线重合,超高直线过渡段设置在直线上;当不设置缓和曲线时,习惯做法是将2/3的超高曲线过渡段设置在直线上,将1/3的超高曲线过渡段设置在圆曲线上。  相似文献   

18.
公路几何线形设计中,对行车速度较低的公路,采用超高缓和长度代替缓和曲线的布设方法,目前常用的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将两超高缓和长度不重叠地全部布设于圆曲线起讫点外,如图1所示。此法优点是:圆曲线内超高和加宽均合乎规定且平面标准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汽车前灯散射角、隧道标准断面以及驾驶人在隧道中驾驶规律的研究,并考虑汽车左转与右转行驶的不同特点,计算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满足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螺旋展线停车视距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结果表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不能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计算给出的最小半径不仅可以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而且可以保证隧道不加宽和超高不过大的要求,保持隧道内轮廓的统一,减少了设计和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高速公路圆曲线半径、超高、缓和曲线等指标的对比分析,介绍中美规范在高速公路平面几何设计时指标选取的区别。分析表明,美国规范对于圆曲线半径取值和我国规范相近,选取的最大超高值比我国略大,缓和段的长度和超高缓和段的设置两国有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