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自孔孟经董仲舒到朱熹,论者对“经权”关系的讨论,经历了肯定“权”、取消“权”、再到肯定“权”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儒学史中的性情问题上 ,董仲舒从阴阳的角度、立足宇宙天道 ,第一次真正在形上高度确立起性情的本体地位。天有性、有情 ,还可通过人世生活反映出自己的性、情 ,于是才能够与人相感应和沟通。阴阳与性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衍生的内在关系 :性有阴阳 ,情有阴阳 ;阳极生阴 ,性之动为情 ;阴极生阳 ,情之动则为欲。“阴阳之气”让天、人发生性情 ,同构感应。天的性情是贵阳贱阴 ,而人的性情则是好仁恶戾 ,帝王君主则应该大德而小刑。董学之“性禾善米说”则深刻地阐释了性情与善恶之间的真实关系 ,是对孔、孟、荀及世硕、告子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主要研究了萨特的“无”的思想,并指出“无”与萨特的自由理论的联系,即“无”是作为自由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有(存在)是先于无的,但这种有要“无”去化之才有意义,而人又在不稳定的无中又追求着有,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正因人本是无,人才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西方哲学对本体所作理解的总的倾向是:以为本体是一种“知性的绝对体”,是表象世界的基础与本质。康德哲学中,物自体在经历了经验认识领域里的失败之后,却在实践的世界中发现了成功的希望和出路。批判哲学的整个体系便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向道德实体、向信仰主义的过渡。康德的本体思想潜伏着传统西方知性本体论的危机和解构,从而或者本体论的问题应该予以取消,或者必须逃离知性领域而到实践世界中去、到人的生存存在中去发现真实的本体。海德格尔依据存在论,关注人的生存性,把本体从传统哲学抽空或蒸发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危险边缘中挽救了回来。德里达试图用“延异”解构知性本体,彻底否弃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能够决定整个世界命运的本体,在本体虚无化的同时还进一步将本体追寻的活动本身问题化、游戏化,有效地拓宽了人类本体追寻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或许是无法回避当代自然和人的关系的严重失衡,并试图回应时代关于恢复生态平衡的呼唤,李泽厚提出了“人的自然化”,作为对“自然的人化(人力化)”的补充和纠正,并给了这两方面几乎相等的美学地位。但“人的自然化”所描述的关,却不是由“人力”、“劳动”创造的。所以,李泽厚提出“人的自然化”,其实是向自己的根本性命题“美在自然的人化(人力化)”发出了致命一击。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个大改革、大整合、大创新的全新时代。下岗失业者增多的同时,筑造再就业工程又是党的中心工作之一。承担“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重要作用的媒体,应为受自身条件或改革大潮冲击等客观条件制约使生活面临重重困难的“弱势群体”鼓与呼,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弱势群体”形成的时代背景,党的新闻媒体的功能,新闻工作者的使命、鼓与呼的桥梁作用及达到的效果,作出分析,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3月中旬召开的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简称“双代会”)上,党委书记王舒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本届“双代会”是学校即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升本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背景下召开的大会,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人的价值"之类命题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铨是“战国策派”的主要代表,以往对他提出的“民族学”口号及其创作,都是从政治角度进行批判。本试图就“民族学”口号提出的背景,其内涵与理论来源、陈铨的创作与理论的关系作一探讨,指出“民族学”的倡导是“战国策派”化重建构想的一部分,他们以纠编为目的,却走向了另一种偏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从池莉近二十年的创作中,探寻她的“新写实小说”三部曲生成的原因,三部曲虽经历了主题、题材、艺术手法的变化,不过是新写实在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变异与成熟,体现了作家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一种写作趋势。也体现了市场经济下,作家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对“人心似海”时代社会的理性关注与思考,池莉是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成熟的。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天人观是人类中心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中国化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转向,一方面是中国化研究力求改变宋明以来,崇尚空谈的学术风气,力图重建社会与思想秩序;另一方面则是中西明之间所发生的大规模的相遇和互动,这种互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本旨在证明:异质化间的有益互动只能建立在彼此深入理解、以平等身份参与的基础之上,各种化形态都应当历史地反思自身在人类明发展史中的态度选择。  相似文献   

13.
儒家命运观是消极宿命论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命”包含两个层次:一表示“天命”,代表至上神——“天”的意志,是道德的最后根据;二表示通常所谓命运,是对人的客观限制。反映了人的有限性。“知天命”是知晓自身肩负的使命。“知命”一向难解,但是新出土的郭店楚简让我们知道“知命”即明白人应当做什么。孟子的“无义无命”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说明儒家命运观决不是什么消极宿命论。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孝作为家族社会的精神基础,它一方面满足了维护家族制度稳定,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封建统治者以"以孝作忠"引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受到了历代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重视,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本文主要从《唐律疏议》的一些条文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孝亲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虽起源于"农耕",但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航海.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经历了各个朝代发展,终于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由于各时期的政局各异、航海技术差别、以及国家对外贸易的策略不同,中国古代航运事业在不同时期是围绕着若干港口区域开展的.  相似文献   

16.
重构中国哲学:前景、可能与资源清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目前中国社会广泛流布的哲学主潮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国哲学及西方哲学三大部分。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相互碰撞与激荡之后,三者必然会在一个崭新历史起点上实现有机整合,完成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的思想大融合。在重新整合这三个部分的中国哲学重构过程中,西方现代哲学理性分析、批判创新的气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方法论总结。传统中国哲学始终与生活世界、人生体验相联系的品格都将成为可充分利用的哲学资源。不可否认,重构中国哲学也将面临着来源于社会基础、主体内容承接、话语转换等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在本质上,中西激荡、内外交汇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一个由现实实践、社会历史作出选择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学说的概念,并对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的本质存在及其表现样态、形成机制及其演变规律等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8.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提出"文化唐"的概念。此概念与传统以朝代史划分文学史不同的是,以文学文化史作为贯穿文学史的核心。本文旨在阐明"文化唐"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史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法制化和对外交往的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快了向国际发达国家学习的步伐,这其中就包括法律的学习和借鉴。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正在与国际接轨,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外文,同时也有大量外国的法律文献被译成中文,可谓硕果累累,成绩喜人,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翻译法律文献,最重要的是法律术语的翻译,然而纵观中国目前的法律英语的翻译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试图以一些实例来分析法律术语的误译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一定的避免误译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次启蒙运动,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真正开始自觉地吸收西方音乐的开端,由于长期以来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浸润,这场运动所考虑的并不是关于音乐在美学上的作用,而是试图以“乐歌”来改变国民的精神,以“乐歌”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