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SAP2000 14软件对地铁车站梁板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整梁板相对刚度来重点分析梁刚度对板弯矩的影响,并探讨梁板相对刚度对现浇板受力模式的影响,从安全与经济角度考虑,总结出梁板最优刚度比。  相似文献   

2.
负弯矩作用下钢—混凝土结合梁性能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系双层,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为了使上层公路桥面板以帮助主桁上弦杆抵抗巨大的纵向压力,正桥全部采用混凝土桥面板与钢桁梁共同作用的板桁结合梁。但是,在主桥边跨各连中间墩附近的上层混凝土板却处于受状状态。为了给芜湖桥受拉区板桁结合梁提供合理的结构形式和设计依据,本研究制作了4根大尺寸结合梁,它们的尺寸,钢构件相同,但混凝土板及连接件的数目与布置不同,其中两根梁的混凝土板为全部工地现浇高配筋混凝土,另两根为预应力预,制混凝土板+工地后浇微膨胀混凝土,在负弯矩作用下,每梁先做200万次疲劳试验,再做极限承载力试验,对结合梁的疲劳性能,极限状态,包括刚度,应变,混凝土板中的裂纹等作了对比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芜湖桥受拉区结合梁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宽缺口混凝土梁是为研究CFRP板与混凝土界面特性而构造一种新型混凝土梁.为分析该新型梁的变形与刚度特性,对11根外贴CFRP板加固的各类混凝土梁进行静载试验,并对其变形刚度进行详细的测试和研究.基于FRP类材料加固混凝土梁应变协调的准平面假定并考量CFRP板的刚度贡献,对加固后宽缺口混凝土梁的刚度计算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并将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外贴CFRP混凝土梁的刚度有小幅度提高,CFRP板能延缓裂缝的发展,减小梁的变形.  相似文献   

4.
双面结合梁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面结合梁除了具有上翼缘混凝土板外,在支点处的钢梁下翼缘也加设混凝土板,这样不但增加了桥梁的刚度,还可降低工程造价。这种结构形式的优点已经被三座主跨在200m以上的桥梁所证明。  相似文献   

5.
根据钢板梁腹板平面内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拟定板梁弯曲,剪切及腹板面外翘曲位移函数,考虑几何非线性,腹板初始曲度及横向加劲肋的面外弯曲刚度,由势能驻值原理建立板梁的平衡方程,文中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接近,得出一些有关板梁承载能力的结论,与梁的工程设计理论一致。  相似文献   

6.
铁路常用跨度混凝土简支T梁横向加固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2m及以下既有铁路混凝土简支T梁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调查分析,结合以往提速加固设计经验,对影响双片式T梁横向刚度的主要因素、横隔板加固、增设水平板、加宽桥面板和增加梁中心距等方面进行理论计算分析,研究提高T梁横向刚度、减小横向振幅的合理布置形式,提出满足200km/h行车要求的加固方案,并在运营线路上进行实桥加固及试验,检验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介绍了高邮市海潮大桥55m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制施工方法,板梁承载能力无法满足T梁纵移喂梁及架桥机带梁横移就位的荷载要求而采取的板梁加固措施,针对T梁侧向刚度较小而在预制场采取的移装梁措施、T梁纵移措施及T梁架设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下承式64 m双线钢桁结合梁,考虑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采用空间梁、板壳单元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钢梁与混凝土板间的连接根据剪力钉刚度,采用弹性连接模拟,通过二期恒载、混凝土桥面板收缩徐变工况的计算分析,研究下承式钢桁结合梁受力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下承式钢桁结合梁中由于混凝土板与主桁下弦杆共同作用承受纵向拉力,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对桥梁结构内力影响较大,设计计算时不适合采用钢梁与混凝土板刚接或换算截面法,建议根据剪力钉刚度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采用弹性连接模拟,不同荷载工况可按结构受力对剪力钉刚度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9.
以200 km/h轨检车枕梁为研究对象,在初始枕梁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5种不同板厚的枕梁结构.通过对各枕梁结构及其相应车体进行刚度和强度对比分析,获得了较为合理的枕梁结构,并对该结构进行改进,最终得到了新枕梁结构.分析表明,最终得到的新枕梁结构具有较高的减重率,并且能使车体较好地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介绍双导梁架梁机架设预应力板梁的施工步骤,分析计算梁板架设不同工况对梁板承载能力的要求,利用结构分析的方法计算板梁允许使用的最大荷载以及梁板混凝土的边缘应力,介绍架梁机"过孔"形成的荷载超过梁板允许使用荷载的解决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工程中应用的现浇空心楼板常用单向布管造成截面两向刚度明显差异的问题,提出对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的空心管按双向板剪力传递方向和范围布置的方法.试验和计算分析均表明,按照双向布管方法设计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具有良好的受剪性能,可沿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相应公式进行受剪计算.  相似文献   

12.
设计6片钢—混凝土结合梁,从理论分析、试验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研究栓钉连接件抗剪刚度对钢—混凝土结合梁自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见的栓钉布置情况下,钢梁与混凝土板的界面存在滑移,二者变形不同步,振型存在明显相位差;随着栓钉连接件抗剪刚度的降低,结合梁整体刚度明显下降,与不考虑界面滑移的结合梁相比,完全连接和部分连接(连接度为60%)结合梁的刚度分别降低39%和48%,相应的1阶竖向自振频率分别降低22%和29%;栓钉连接件的抗剪刚度越小,结合梁的刚度折减越大,但各阶自振频率对应刚度的折减程度不同;少量的栓钉损伤对梁的竖向自振频率影响不明显.由于结构的基频对其冲击系数影响很大,因此在结合梁的动力性能分析及冲击系数计算中,应考虑栓钉连接件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秦沈客运专线连续结合梁疲劳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模拟秦沈线连续结合的受力状态,制作了6根模拟试验结合梁,其中配筋率2%和3%各3根,采用单伸臂跨内、跨外两点同步加载模式对每根梁做了200万次疲劳试验,分析研究了钢与混凝土之间的滑移,栓钉的受力状态,无钉区两侧密集型群钉中力的分配,梁的刚度变化和应力状态,负弯矩区混凝土中裂纹的发展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高配筋混凝土连续结合梁抗疲劳性能优良,200万次疲劳试验后,无钉区钢与混凝土之间的滑移明显比其他梁段大,但最大不超过0.075mm,两侧头排栓钉的受力是栓钉平均受力的1.54倍;负变矩区混凝土板中的最大裂纹宽度不大于0.13mm;梁的刚度没有明显的下降,梁的挠度和应变都接近于第一状态线弹性理论计算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钢桁梁-混凝土板结合梁斜拉桥的桥面板在第一结构体系中的有效宽度问题。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手工计算方法,阀与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该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增稠剂对钢纤维混凝土构件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起才  赖远明 《铁道学报》1997,19(4):115-121
通过对普通混凝土、普通钢纤维混凝土和增稠剂钢纤维混凝土在18片梁和板梁构件中的力学性能测试,证明增稠剂能使钢纤维阻裂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构件的抗裂强度和刚度大为提高。文中还给出了增稠剂钢纤维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强度、最大裂缝宽度和梁挠度计算公式及算例。增稠剂为在常规施工方法下配制大流动、高抗裂、大刚度钢纤维混凝土构件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钢—高配筋现浇混凝土结合梁裂缝宽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随着结合梁的设计由拉应力限值由裂宽度限值的转变,如何计算结合梁混凝土板的裂缝宽度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对此,国内外目前尚无较成熟的公式,大多借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本文结合芜湖公铁两用和长江大桥受拉区裂缝宽度控制的工程实际问题,对两根大型钢-高配现浇混凝土结合梁T1,T2分别进行了疲劳试验和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了结合梁混凝土板裂缝宽度及其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对影响结合梁裂缝宽度因素的考虑并不全面,所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不能很好地吻合。对于钢-高配筋现浇混凝土结合梁,除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已考虑到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应加以考虑,其中栓钉数量及布置方式是影响结合梁混凝土板裂缝宽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钢桁梁—混凝土板结合梁剪力连接件的布置位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钢桁梁-混凝土板结合梁的剪力连接件的布置位置,对三种方式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剪力连接件的布置位置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龙 《铁道建筑技术》2012,(Z1):201-202,210
首先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结合一住宅项目地下室工程,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与普通梁板、宽扁梁板进行经济性对比;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施工中抗浮技术措施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李启 《铁道建筑》2003,(8):12-13
介绍采用预制支承垫石使支座上下座板与梁体预先连体的施工方案,方便、快捷地完成将既有线小钢梁更换成带弧形铸钢支座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  相似文献   

20.
根据抗冲切要求设计无梁楼盖或板柱结构的楼板厚度时,计算过程比较繁琐,按混凝土结构设计新规范,编制了一种计算表格,形式简明,使用方便,从中可直接查得不需配置抗冲切钢筋的楼板最小厚度,文末以例题说明了表格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