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述了汽车顶棚内饰有软顶、硬顶两种形式,安装方式主要有粘贴、吊装、粘接和镶嵌,汽车顶棚内饰材料的发展趋势是高强度模塑基材等,详细说明了汽车应顶顶棚的基材,如聚苯乙烯、聚氨酯、聚丙烯、聚丙烯蜂窝材料等。介绍了制造顶棚内饰的隔热、吸声设计。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车内易挥发有机物(VOC)污染问题,以汽车顶棚总成为例,通过对其产品及原材料VOC检测、生产工艺和储存环境影响与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从而开展基于材料、零部件及成形工艺的汽车顶棚总成低VOC绿色设计与开发,为主机厂和配套商提供汽车顶棚总成VOC溯源分析和低VOC材料工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半固化纺织绵毡、麻纤维板、PP和PU等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复合基材在汽车内饰顶棚方面的应用情况,研究、对比了各种基材顶棚的吸音性能等各项物理、力学综合性能,着重介绍了PU基材顶棚的各项性能指标,并与某合资品牌车型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各类车型汽车内饰顶棚基材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汽车内饰顶棚产品中醛类物质含量易超标问题,采用“一步湿法”工艺,将乙烯脲添加到汽车内饰顶棚样品的生产过程当中。测试了乙烯脲添加量对样品甲醛、乙醛含量的影响,并研究分析了添加乙烯脲的样品中醛类物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通过向顶棚样品中添加乙烯脲,可以大幅降低产品的醛含量,添加过程操作简便,处理后的产品,醛含量可以长时间保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常用汽车内饰顶棚的基本结构与性能要求,提出顶棚多层隔热材料的结构设计方法和隔热理论基础,利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得基材和复合材料导热系数,优选导热系数小及反射热波能力强的材料制成复合隔热材料,借助于汽车乘员舱模型中的多种复合材料隔热性能试验比较,给出汽车内饰顶棚最优复合材料构成。试验结果表明,优选复合隔热材料与某原有车用材料的热流透过率相比可以减少超过10%。  相似文献   

6.
对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轻型货车的车身造型,车身结构特点以及顶棚内饰特点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与80年代初期日产CabstarH20轻型货车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车型反映了当前国际轻型汽车车身造型,车身结构设计及顶棚内饰设计的流行趋势,对我国车身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汽车顶棚的分类、材料、成型、加工、安装、性能和实验等基本属性和要求。针对顶棚的制造工艺、装配工艺、设计风险,提出以关键断面定义为设计手段,对汽车顶棚各个重要区域的关键断面,结合自身造型、周边件的尺寸、制造和装配工艺、安全法规、人机工程等相关因素进行定义。通过简介和深入设计分析的两个方面,实现对汽车顶棚基本知识和结构设计的描述,为内饰设计工程师优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邓琦岚  龙祥愿 《北京汽车》2011,(1):33-34,38
聚苯乙烯(PS)泡沫、聚氨酯(PU)泡沫、麻板、轻质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GMT)在国内外汽车顶棚中得到了大量应用。文中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各种顶棚材料,特别是PU复合板材料和轻质GMT材料,表明轻质GMT具有环保、可反复回收利用、力学性能和吸音性能优异、导热系数低等诸多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载货车驾驶室顶棚的结构形式和加工工艺,针对集瑞公司载货车驾驶室顶棚存在的漏雨问题对驾驶室顶棚的结构、强度以及焊装、涂装、总装三大工艺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排查。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彻底解决了驾驶室顶棚的漏雨问题。  相似文献   

10.
轿车顶棚内饰与外金属覆盖件的连接,是依靠顶棚上四角的塑料扣子紧扣在金属覆盖件上,扣子和顶棚的连接采用工程强力胶粘接。扣子和顶棚的粘接位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扣合,即后3个扣子的X方向偏离中心0.5mm,Y方向偏离中心1.0mm;前10个扣子X、Y方向均偏离中心1.0mm;带天窗顶棚(SUNROOF BRKT)其扣子的X、Y方向都偏离中心0.5mm,因此要求扣子的定位必须准确。另外,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生产汽车内饰用聚氨酯(PU)蒙皮的双组分原料;使用该原料,采用RIM工艺.在江阴万奇内饰系统有限公司上机生产聚氨酯蒙皮.讨论了该聚氨酯蒙皮的加工工艺及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生产的蒙皮的各项指标完全满足2004年版GM汽车公司GMN3940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聚氨酯自结皮重卡扶手总成的结构和所用材料,扶手总成的生产设备、模具和工艺等;通过分析影响发泡质量的关键因素,选择出优化的聚氯酯自结皮重卡扶手的发泡工艺条件;介绍了聚氨酯自结皮重卡扶手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典型指标;为扩大聚氨酯自结皮材料在汽车饰件领域的应用范围,研制和开发环境友好型聚氨酯自结皮制品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某车型顶棚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中的苯乙烯和甲醛的挥发量,分析顶棚总成中各组成材料,采用袋式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与配置热脱附仪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DS-GC/MS),逐一测试分析各组成材料的VOC挥发量,排查出各组成材料中苯乙烯和甲醛含量最高的材料,并改进该材料的VOC挥发性能,从而使顶棚总成满足VOC限值要求。实验结果表明,顶棚中的聚氨酯(PU)泡片造成了甲醛超出限值要求,顶棚背面的支架材料造成了苯乙烯超出限值要求,通过改进PU泡片和背面支架的原材料,顶棚总成达到了VOC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政府和公众对汽车的安全性,阻燃性能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公交客车自燃、燃烧事故也促使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出台了更高的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标准。随着《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8410-2016和《营运客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JT/T 1095-2016的发布,以及客户对汽车内部气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及气味排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汽车内饰材料在燃烧特性及气味排放方面已经远远达不到相关标准和市场的要求。根据目前国内相关内饰材料的研发和材料的应用,我们选取了聚氨酯硬泡工艺作为新款仪表台开发的主要方向,并经过反复试验、试制,成功开发出了适合北方客车新能源公交系列的新款聚氨酯硬泡仪表台。  相似文献   

16.
发展现状 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遍及所有总成和零部件,习惯将它们分为内(装)饰件、外(装)饰件、汽车车身、功能和结构件共4种类型. 1.汽车内饰件 一辆汽车最容易出彩的是内饰件,因为汽车的外观是给别人看的,而人们真正享受的是汽车的内饰,内饰强调触觉、手感、舒适性和可视性等.汽车内饰件包括:车门内饰板、仪表板、顶棚、座椅、转向盘、门内手柄、装饰条等.内饰件用量可高达整车塑料总用量的50%左右,PC/ABS合金是最适合用于汽车内饰件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现今软质包覆件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对提升汽车内饰感知质量和乘坐的舒适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包覆定义入手,介绍了包覆工艺的种类,以汽车门内饰板扶手为例,介绍了门饰板基材的表面处理要求,泡棉触感要求,胶水的选择要求等,然后重点介绍了门饰板包覆的工艺选择,以及在设计初期,包覆工艺对A面的要求,扶手内部结构包覆工艺的要求,以及周边件匹配的要求、包覆辅助工器具的要求。通过扶手包覆的验证,面料、骨架、胶水材料、A面造型及结构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过程中的胶水活化温度、表皮温度、基材温度、真空压力、保压冷却时间等同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设计和不同的工艺参数,出现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当出现包覆缺陷时,应综合材料的性质、产品造型、结构设计、工艺状态及温度环境才能进行合理判断,找出缺陷形成的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汽车软内饰零件VOC含量高、气味性大的问题,以地毯总成和顶衬总成为例,采用10 L袋子法、2 000 L袋子法分别在试验室及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抽排风烘烤工艺降低汽车软内饰零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改善气味性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测试对象、测试设备、抽排风后处理的工艺流程和原理、样品的VOC测试分析过程,并对样品是否经过抽排风烘烤处理的VOC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抽排风烘烤工艺能够明显降低汽车地毯和顶衬的VOC含量、改善气味性,有效解决了汽车软内饰零件VOC含量高、气味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浅析轻质GMT在汽车内饰板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棚和侧后围护板是汽车内饰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在装饰车内空间的同时起到隔热、降噪、提高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效果。该类产品一般由树脂基材、缓冲层和表面装饰材料组成,三者通过热压复合并成型为具有一定刚性的内饰件。  相似文献   

20.
玻纤增强汽车门内饰板采用结构反应模塑(SRIM)工艺生产,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有效减小了零部件的质量。工艺过程是先预成型表皮,将玻纤毡放入模具,然后再注入聚氨酯树脂,熟化成型。详细介绍了原料的选择、生产设备及模具、生产工艺过程、工艺条件及参数、产品性能指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