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动避让行人或障碍物,虚线变道超车,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处置复杂突发路况……"冷清"的驾驶室内,汽车方向盘自己转,油门、刹车、档位自己调。在湖南省长沙市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周边车水马龙的街区,这些过去需要人小心驾驶的"动作",一辆辆白色的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Robo Taxi"(无人出租车)就能自动完成。  相似文献   

2.
正从没想过,无人驾驶与我们这么接近!2017年6月7日,在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中国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一周年庆典上,主管单位首次向外界公开展示截至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汽车智能网联成果。在特斯拉、VOLVO等一众乘用车中,一辆从外观上看来与普通巴士无差异的微循环巴士自动驾驶,引起60多位大众媒体的极大热情。"模拟城市道路寻迹行驶、自动避过障碍、自动实现环岛绕行、到站自动停靠、自主变道",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正5G时代正在以超预期速度变成现实。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新模式,被贴上这些标签的5G正在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3月27日,"博鳌智能网联汽车及5G应用试点项目"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首次亮相,5G、L4级自动驾驶汽车以及不同品牌自动驾驶汽车编队驾驶吸睛无数。4月4日,成都金沙公交枢纽综合体实现5G网络全覆盖,5G+AI管理、高速上网、刷脸乘车……这些高大上的操作在一个公交枢纽站里通通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传统的厂区测试进入到实车道路测试阶段,并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以及发展,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更广更全的研究,从而完善我国交通运输法相关规则,充分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基于此,文章对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交通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交通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1月30日,由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格客车")和上海易巴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易巴")联合开发的国内首辆8米级量产型无人驾驶电动客车,在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顺利通过自动驾驶客车的功能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考取了由国家ITS中心智能驾驶及智能交通产业研究院颁发的首批自动驾驶商用车测试牌照。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有了汽车,人们就一直将"自动驾驶"设为终级目标。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向着这一终级目标不断迈进。其中,就着特斯拉自动驾驶的热度,一时间全球汽车业对智能驾驶(尤其是无人驾驶)展开了新讨论。  相似文献   

7.
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之一,而公交领域是自动驾驶技术能够落地的重要应用场景。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在城市客运场景下逐渐由产品测试、封闭测试逐步走向试运营、运营阶段。为了支撑公共汽电车自动驾驶研究,本文综述了自动驾驶技术及自动驾驶公交评价与测试现状,回顾了常规公交运行及服务质量评价维度和方法,归纳了自动驾驶车辆在车辆产品测试、封闭测试及开放道路测试的相关研究及评价方法。进一步指出,认识自动驾驶公交车辆应对开放的道路交通状况下的运营特征,并确定面向运营的技术适用条件,是投入社会市场应用与推广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正>6月7日,在中国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内,特斯拉、VOLVO等一众乘用车中,一辆从外观上看来与普通巴士无差异的自动驾驶微循环巴士,引起了在场人们的注意。模拟城市道路寻迹行驶、自动避过障碍、自动实现环岛绕行、到站自动停靠、自主变道……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这辆微循环巴士安全平稳的完成了2公里全部的体验项目。一场不能缺席的革命无人驾驶近两年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在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介绍了汽车业改革及由此带来的发展趋势,阐述了节能减排及环保的重要性,分析了汽车能源革命的必然性。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了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些高质量的服务的结论。此外,也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相似文献   

11.
正"算法、芯片、AI、软件、智能硬件平台之于智能汽车,就如同人的手指,缺哪一根都不协调。"在10月18日开幕的2018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如此形容汽车智能化各个角色的"分量"。王传福强调,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是开放。他重申了比亚迪的"开放"战略:开放汽车全部的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  相似文献   

12.
正在未来国家智能驾驶相关政策法规逐渐成型、行业内技术不断完善、中国智能驾驶企业积极推动应用落地的情况下,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扩大的趋势。作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214亿元人民币,前景可期。可以说,在未来国家智能驾驶相关政策法规逐渐成型、行业内技术不断完善、中国智能驾驶企业积极推动应用落地的情况下,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远程遥控、智能驾驶已经不再是乘用车的专利。现在连重卡都能实现手机远程遥控了!9月23日,以"北美风范智能卡车"为主题的高端长头重卡乘龙T7隆重上市,这也是国内首款用手机就能操控的高端长头智能卡车,开启了智能卡车的新时代。此外,柳汽商用车还联手威伯科中国研发中心共同启动了"乘龙汽车智能卡车项目",推进国内智能卡车的研究,计划于2020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使用成本,最重要的是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4.
自动驾驶,顾名思义,是指原来被人类驾驭的交通工具自己动起来了,没有人的操控,人从一个驾驭者,转变为一个乘客.目前,提到自动驾驶,通常是指自动驾驶汽车(简称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火了几年,并没有引起大企业大公司足够的兴趣,然而无人车从进入大众目光开始,就引起了资本的强烈的兴趣,原因有很多:一,汽车是大众接触最多的交通工具;二,汽车市场万亿级,足以挑动神经;三,无人车应该会比无人机、无人船更快进入实用等.简言之,量大利润高.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智能化与自动驾驶越来越受到关注。自动驾驶技术在提升驾驶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率、减轻司机负担方面有着相关优势。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技术逐渐进入早期实用化阶段,国内汽车行业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关注和重视也在逐步提升,部分企业已经在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上开始进行尝试,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措施如何跟上产业发展需求也已开始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6.
<正>"自动驾驶是必然趋势,需要从国家层面对智能汽车的定位以及相关标准和法律制定花更多力气。智能汽车基础环境规划和建设,包括智能化交通城市的打造,亦需要从国家层面有更好的推动。"在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眼中,未来的汽车有三个重点,即互联化、自动化、电气化。"把国际品牌放在一边不谈,自主品牌用的都是自己开发的系统,例如华为跟东风、长安的合作,阿里巴巴与一汽合作,北汽和乐视的合作,却没有人跟博世合作。"  相似文献   

17.
正时至如今,智能化、互联化的"浪潮"已经席卷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商用车的智能互联发展也备受人们关注,各类高新尖端技术被应用于车辆中,为实现更智慧的现代公路物流运输生态圈而"赋能"。作为国内推出的首款智能网联卡车,刚刚上市不久的上汽红岩互联网梦想卡车,标志着我国商用车网联已正式迈入智能时代。这款车已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卡车"的传统升级,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1月7日,上汽集团旗下的智能技术与解决方案平台—安吉智能物联携创新型一体化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在上海亮相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向物流行业展示了其以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核心,并已在汽车制造领域得到首先应用的黑科技。创新型一体化智能物流解决方案,由i Valon智能物流系统平台、ASRS自动化仓储系统、无人驾驶叉车/拖车、VCSS、移动货架机器人、自动智慧导引运输车AGV对接等等核心技术和  相似文献   

19.
《新能源科技》2021,(7):4-5
2021年5月28日,由中国汽研i-VISTA管理中心发起,并得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全程指导的"Z世代智青春——i-VISTA智能青春中国行"主题活动首站走进思皓汽车,i-VISTA携行业青年专家、跨界年轻视频博主、主流媒体代表等组成的智能青春观察团走进思皓汽车,展开对前沿智能技术的深入探秘,对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等最新应用的全面体验,解锁智享新生.  相似文献   

20.
自动驾驶汽车是当前最热门的技术领域,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必然受到政府、企业、消费者等相关各方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美国政府发布的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汽车政策文件——《联邦自动驾驶汽车政策》,其内容包括政策目的、自动驾驶等级定义,政策组成包括了自动驾驶汽车性能指南、统一的州政策、现行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监管法规工具、将来可采用的新监管工具,以及下一步工作。总结了政策成果,包括将安全监管作为核心,鼓励创新、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以及政策困难。认为美国的自动驾驶汽车政策相关内容值得中国跟踪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