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5月31日,全国共有234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4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44.1万本、车辆运输证130.7万本,环比分别增长1.5%、2.3%.5月,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共收到订单信息80084.7万单,环比增长5.2%.从本月情况看,有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网约车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然而网约车非法营运问题凸显,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文章分析了非法营运网约车驾驶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平台公司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从加大网约车非法营运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强化对网约车平台公司监管、压实网约车平台公司规范日常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法治建设和跨部门联动执法等方面,提出治理网约车非法营运乱象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再一次把网约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网约车究竟还有多少安全隐患?司机无证上岗、不合规的外地车辆和司机接单、部分平台随意拒载、网约车司机岗前和日常培训欠缺、安全意识不强……"事前不做有效防范,事中不能积极干预,事后标榜高价补偿。"诸多真实存在的问题,让现实变得无比残酷,网约车行业在舆论漩涡中迎来了一场"史上最严"的专项整治行动。8月31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决定:自9月5日起,在全国范围  相似文献   

4.
网约车合规率是影响出行安全与网约出租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基于纯电动乘用车接入国家或地方新能源汽车监测平台的实车运行数据,对其运行是否具有网约车使用属性进行研究,为判别网约车是否合规提供更精准的参考,以降低网约车合规化的监管难度,促进网约车行业健康发展。本文总结了我国网约车合规化发展的要求与现状;通过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分析了电动乘用车专职网约车、兼职网约车和私家自用车三种不同使用属性的使用行为特征,构建了电动乘用车使用属性判别指标体系;采用朴素贝叶斯模型,对上海25辆纯电动乘用车进行了使用属性判别。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共享经济思想的网约车行业高速发展,给大众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网约车成了很多人通勤、出游的优先选择.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加快推进网约车合规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加快推进网约车合规化进程,促进网约车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9月26日,国新办就加快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举行发布会,万顺叫车等网约车平台的"一键叫车"功能被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负责人孙文剑"点名".孙文剑说,截至目前,各主要网约车平台公司已在将近300个城市开通了"一键叫车"功能,累计为660多万老年人乘客提供服务1500余万单,各主要平台公司均在APP首页显示"一键叫车"的功能入口,并采用了大字体、无广告,操作流程更便捷,可为老年人乘客提供便捷的叫车、优先派单等服务.美团打车、万顺叫车等还开通了线下现金支付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日,某运输公司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该企业中一名驾驶员甲驾驶本公司的营运车辆A车,与同样属于本公州的玛一辆营运车辆B车发生追尾碰撞,  相似文献   

8.
坚决落实作为顺风车平台的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开展经营;坚决抵制非法营运,不把顺风车做成廉价网约车,认真落实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启动部分产品的优化相关动作…… 2020年12月,针对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提醒式约谈,嘀嗒、哈啰等顺风车平台公司很快作出回应,相关回应举措均落点于不以顺风车名义提供网约车服务、让顺风车回归共享经济本质.  相似文献   

9.
《人民交通》2021,(8):78-79
随着网约车成为主流的交通出行业态,为公众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服务,身在其中的网约车司机不仅在身份上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更作为一种新业态下的新工种角色,融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大潮中. 万顺叫车董事长周正清表示:万顺叫车一直努力推动网约车司机获得稳定的收入,得到应有的体面、尊重,让他们成为平台的共创者,一同拥抱未来.  相似文献   

10.
高宁 《人民交通》2022,(1):22-23
今年以来,网约车行业监管政策逐步升级不断细化,目标直指网约车司机权益保障.11月30日,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求各大网约车平台完善平台和从业人员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平台抽成的透明化建设,支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从业人员获得合理休息,...  相似文献   

11.
李华强  庞锦 《人民交通》2021,(17):10-13
8月18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就前一日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李华强表示,要进一步规范平台企业的经营行为,要求网约车平台企业规范自主定价行为、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加强与驾驶员之间的沟通协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向社会公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巡游车与网约车在竞争中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本文在分析出租汽车新老业态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融合发展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共同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内涵,并从服务方式、运价管理、运力规模、准入条件、从业资格等方面梳理了巡游车与网约车管理制度的差异,分析了网约车和巡游车各自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运价机制改革、提升网约车合规化水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加强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新政出台后,神州专车积极落实政策要求,率先取得全国首张网约车牌照,并凭借自身在保障客户安全、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断努力,继续保持平稳、有序、高效运营。早在今年1月26日,神州专车就获得了全国首张《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实现了网约车平台线上资质认定与线下许可经营的两个全国第一。而截止到6月13日,在神州专车平台(公司)运营的全国近60个城市中,神州专  相似文献   

14.
正从出现至今,网约车一直是社会和大众关注的热点,网约车到底该如何管、如何走?今年"两会"中来找答案!"网约车新政"2016年出台后,交通运输部配套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截至目前,29个省区市已经出台了实施意见,247个城市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11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了经营许可。从出现至今,网约车一直是社会和大众关注的热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释放出了一些内容: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7名网约车驾驶员进行调查,探讨网约车驾驶员情绪耗竭程度以及低成就感、职业认同、工作态度对情绪耗竭的影响。研究发现:(1)网约车驾驶员群体情绪耗竭程度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2)在人口学变量分析中情绪耗竭和工作态度在年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低成就感对情绪耗竭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4)职业认同对情绪耗竭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5)工作态度对情绪耗竭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互联网时代,网约车来势汹汹,传统巡游出租汽车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网约车等新业态的强势影响,近年来巡游出租汽车如何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一直在业内维持着较高的关注度。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出租汽车139万辆,年完成客运量352亿人次,占全国城市客运量的28%。"在网约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巡游车的客运量依然占出租汽车行业总客运量的70%以上。交通运输部及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将综合运用行政、经济、信用、数字等监管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约车市场逐步扩大,手机点一点就能约个车.不可否认的是,网约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目前,社会对网约车安全问题重视度提高,这就既需要政府继续加强监管,又需要网约车平台不断进行自我整改、自我完善,从而促进全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能够确认的是网约车行业通过各方努力,一定能守牢安全底线,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出行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趋势下,网约车等新型出租汽车运行模式发展迅速,本文通过剖析乘客、驾驶员和行业管理部门三方需求,对不同出租汽车运行模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网约车节能效果评价方法,形成了网约车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网约车需求高峰期"打车难"的问题,按照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工作路径,以某网约车企业的运营数据为例,利用PMT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网约车出行需求的特征,最终发现网约车需求在不同时段、地域上存在的差异。这些结论有助于网约车企业在进行车辆资源调度时做出更合理的调度决策,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  相似文献   

20.
梅兰芳 《人民交通》2021,(12):76-77
今年6月是第20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确定了以"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安全发展"的主题,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月"及"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网约车作为交通出行新业态、新基础设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及公众生活离不开的出行工具,其安全运营、风险管控也承载着上亿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