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作为一种路面废旧材料再生利用新型冷再生技术,其混合料除了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施工中还可以起到明显的节能减排作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开始得到应用和推广;通过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节能效益分析,了解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降低造价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本项目分别采用泡沫沥青冷再生和水泥稳定冷再生技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扩建,针对废旧沥青路面各结构层材料铣刨工艺、回收路面材料性能、再生混合料组成设计和施工工艺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编制了沥青路面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规范和沥青路面再生施工技术指南,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公路路面修复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减少石料、沥青、水泥的需求量,降低工程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并且与热再生技术相比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量。配合比设计是影响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某公路沥青路面修复工程为例,对沥青路面冷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进行研究,以加强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某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提出了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基层的路面结构改造方案,并针对冷再生技术归纳总结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基层的施工工艺,探讨了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基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废旧路面材料的大比例、有效利用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针对热再生生产及施工中的技术难点,项目研究单位以大比例热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热再生混凝土长期性能、生产及施工工艺为突破口进行研究。该项技术已先后在北京的二环路大修工程、韩西路大修工程、南六环大修工程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应用里程大于35 km。针对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应用中的难点,项目研究单位以乳化沥青自主生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含有乳化沥青冷再生层的新建道路及大中修道路结构优化、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技术等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研究。该项技术已先后在北京地区进行了十余项工程应用,共铺筑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5.3万吨,消耗旧料近5万吨,应用里程大于32 km。  相似文献   

6.
为了打破外国厂商对泡沫沥青技术的垄断,促进泡沫沥青技术国产化应用,在全面了解常温环氧沥青材料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常温环氧沥青的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的性能,对常温环氧沥青的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的技术优势进行了探讨。同时,总结了常温环氧沥青的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的影响因素与技术要求。基于上述背景,研究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材料构成、路面结构与路用性能的基础关系,最后,总结了常温环氧沥青抗滑复合封层特点与此项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表明:通过路面结构与新型材料的综合研究,根据结构需求开发具有抗裂性能的“功能型”柔性混合料,对于减少交通管制的困难,加快通车时间,降低路面的建设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新建或大修路面中采用沥青混合料冷再生技术,将RAP再生利用,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预算。文章结合湖南某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介绍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施工工艺与操作要点,并通过路用性能指标检验,提出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工法,可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是由热再生技术与冷再生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型路面材料,文章通过冻融劈裂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和车辙试验对不同质量分数(0、10%、20%、30%、40%、50%)的RAP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及高温稳定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量的增加,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强度比先增大后减小,并在RAP质量分数为30%时达到最大;RAP质量分数为30%时,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稳定性最好;随着RAP质量分数的增加,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逐渐变好,当RAP质量分数这超过30%时,所添加的新沥青减少,其很难与废旧沥青更好地渗透互溶,使集料间的骨架结构密实程度变差,高温性能降低,因此初步建议路用温拌再生沥青中RAP材料的质量分数不宜超过30%.  相似文献   

9.
公路路面冷再生翻新技术充分利用旧路破拆材料,处理和避免了旧路破拆垃圾,也一定程度节省了新料的投入,符合节能环保公路建设理念。但旧料冷再生利用,必须以新路面基本技术性能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本文基于JTGD50-2017规范,参考国内公路沥青路面的毁损病害多发状态与冷再生复合料的基本性能功效,对公路沥青复合料冷再生新路面开展结构设计分析研究,探讨了三种路面厚度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沥青复合料冷再生新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某高速公路路面工程为例,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级配、最佳含水率、水泥掺和量等进行配合比设计,并阐述其施工应用方法,为冷再生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就地热再生技术作为我国道路材料回收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够将废旧沥青经简单处理后用于损伤路面的修复。基于泉州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程实例,首先通过实地调研研判原有道路工程路面性能,结合混合料回收评价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材料进行组成设计;其次对施工所涉及到的各类质量控制要点展开分析;最后对热再生的质量做出检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是将废旧沥青混合料按一定条件进行二次利用的技术,是资源节约和绿色低碳的体现。文章通过对0、20%、30%、40%、50%、60%掺量下的废旧沥青混凝土进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推荐合适的旧料掺量范围;根据柳南高速改扩建工程路面施工要求和质量要求,选取35%掺量的旧料进行再生沥青路面试验段铺筑。该研究对于促进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基层与面层原材料分析与级配设计,确定最佳含水率与最佳沥青用量,并进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试验评价掺加基层废旧料的复合冷再生混合料性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我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试验研究,以沥青膨胀率和半衰期为评价指标确定沥青最佳发泡条件和最佳拌和用水量,以间接抗拉强度(ITS)为控制指标确定最佳泡沫沥青用量,并通过对该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检测分析,验证了该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为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运用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福建省泉厦高速扩建工程沥青稳定碎石上基层使用的厂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温度敏感性与水稳定性,对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结合具体工程对旧沥青路面铣刨料的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铣刨料的级配进行分析评价。其次,确定了掺加水泥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并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同时对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7.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是一种充分利用沥青旧料再生的低碳环保再生技术,适用于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旧路翻新、大修或改扩建项目。以广州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路面大修项目为依托,对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强度形成机理、路面维修方案、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节能减排效果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实施效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工艺,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具有材料性能好、造价低、开放交通早和低碳环保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为研究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掌握水泥、RAP料等对其影响规律,利用重型击实方法成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分析水泥用量、RAP用量的变化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干湿劈裂强度比、稳定度、残留稳定度、抗压回弹模量及粘聚力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干湿劈裂强度比和残留稳定度值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二者存在最佳用量范围,而稳定度值呈增加趋势;随着RAP用量的增加,劈裂强度指标、抗压回弹模量指标和粘聚力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稳定度指标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综合分析可知,通过掺加适量的水泥能够改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而RAP料的最大用量需要依据相关试验进行优化确定。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泥用量会对水泥稳定基层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使用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探索不同水泥用量下混合料各项性能的变化规律,对含有不同水泥剂量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分别进行劈裂强度试验、水稳定性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干缩试验,分析并评价水泥用量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当水泥用量为1.0%~1.5%时,再生混合料早期强度的形成速率以及水稳定性提高速率较快;当水泥用量为2%~3%时,再生混合料的强度以及刚度增长较为缓慢,同时混合料的干缩性能显著降低,容易引起混合料干缩裂缝的产生。因此,建议控制水泥用量在2%以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托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提升改造工程,基于路面芯样开展了旧沥青路面材料特性分析,重点测试了旧沥青混合料的有效沥青含量与级配组成,分析和总结旧沥青路面的材料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循环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