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下采油树工况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质量的高要求。根据当前国内制造业质量管理环境,以"金字塔"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据,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树、项目包"形态来进行水下采油树所有零部件的跟踪确认,实现了工程实践与水下采油树研制、测试相结合,有助于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水下采油树生产和监督控制体系,为实现水下采油树的国产化、工程化奠定基础。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便于其他企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保温设计是水下采油树流动安全保障的基本措施,包括水下采油树"热点"和"冷点"的保温处理。通过对"热点"位置添加保温材料,对"冷点"位置安装可靠的保温结构,改善水下采油树整体结构的传热特性,进而防止原油析蜡和水合物结晶。保温设计的关键问题是传热计算,目前通用的水下采油树传热计算方法准确度不够。通过概述水下采油树传热计算方法的不足和改进方向,详细介绍了水下采油树保温方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下生产系统是海洋油气田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而水下生产系统测试是控制水下生产系统设备质量、保障水下生产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根据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标准,论文对包括水下采油树、水下控制系统等在内的水下生产系统设备测试要求进行了阐述,针对我国当前水下生产系统技术体系,详细阐述了我国水下生产系统测试技术与测试装备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来流条件下采油树水动力荷载计算提供基础数据,建立水下采油树数值模型。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商业软件STAR-CCM+,对采油树模型拖曳试验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13种拖曳速度条件下采油树纵向、横向和垂向的阻力及阻力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水下采油树模型拖曳试验方法,开展了39组拖曳试验,得到13种速度条件下采油树纵向、横向和垂向的阻力及阻力系数。结果表明:阻力和阻力系数的试验数据与数值仿真数据基本保持一致,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水下采油树模型各方向阻力随拖曳速度的增加呈二次关系增加,阻力系数随速度的增加基本保持稳定;纵向、横向和垂向的阻力系数平均值约为0.432、0.479和0.446。数值模拟和试验得到的采油树阻力和阻力系数可为采油树水动力荷载计算提供关键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水下采油树油管悬挂器安装工具结构优化项目工作,采用Ansys软件重点分析安装工具在测试工况下的强度,并给出分析方案,对未来油管悬挂器安装工具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下合作目标三维定位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进行合作目标海试测量时,测量船需要对水下目标进行实时高精度测距定位.针对此需求,本文在综合对比当前2种典型的水下定位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水面水下同时基技术设计了基于3个差分GPS浮标的水下合作目标三维定位系统,建立了系统定位解算模型.海试实验表明,该定位技术能获得与差分GPS相近的水下立体定位精度,并且具有使用定位浮标少,海试布放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集群技术为水下爆炸数值仿真提供了强大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基于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和ABAQUS水下爆炸并行计算技术,对遭受水下爆炸的舰船缩比模型进行了性能测试和算例验证,给出了针对特定计算规模的并行计算优化方案.该文研究结果为舰船水下爆炸的高精度数值仿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下采油树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南海某气田开发项目水下采油树的应用环境及应用要求 ,对水下采油树钢结构焊接所产生的残余应力的机理、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控制水下采油树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的主要工艺解决措施。此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国产化备用采油树项目,满足了产品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我国日益增长的近海海洋环境监测的迫切需要,同时考虑到水下节点布放和回收的便捷性,提出了一种新型可回收式水下声学网络监测节点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使用可脱开插头和电爆螺栓来实现节点的水下长时间供电和自主上浮分离。最终完成的声学网络节点样机可靠性高、结构紧凑且性能指标良好,并已通过海试实验验证。该水下网络监测节点是水声网络监测技术与试验系统的基本功能实现平台,为后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外无人潜器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元  王磊  崔维成 《船舶力学》2011,15(10):1182-1193
综述了国外无人潜器的最新进展,包括HROV最新海试情况、KAIKO ROV最新海试进展、ROV携带AUV进行协同作业、AUV的模块化、智能化、商业化发展及新型AUV-水下滑翔机的最新进展及海试情况。  相似文献   

11.
单基阵纯方位水下目标运动分析需要基阵所在平台至少作一次机动,复杂多变的海战环境中,往往并不允许平台执行机动,故通常需利用多维信息对水下目标进行运动分析。本文基于双阵方位进行水下目标运动分析,目前相关公开文献中多是从仿真层面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在数值仿真的基础上,通过对海试数据的处理,从试验层面研究这一问题。文中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和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双阵纯方位水下目标运动分析,通过数值仿真及海试数据的处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双阵纯方位的水下运动目标运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基阵纯方位水下目标运动分析需要基阵所在平台至少作一次机动,复杂多变的海战环境中,往往并不允许平台执行机动,故通常需利用多维信息对水下目标进行运动分析.本文基于双阵方位进行水下目标运动分析,目前相关公开文献中多是从仿真层面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在数值仿真的基础上,通过对海试数据的处理,从试验层面研究这一问题.文中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和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双阵纯方位水下目标运动分析,通过数值仿真及海试数据的处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海军已经成功完成了“海行者”号技术演示舰的初步海试。该演示舰融合了先进的水下抬升体技术。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南海某油气田开发项目的工况环境及应用要求,对某型卧式水下采油树关键部件——树本体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完成国产化试制,并按相关标准进行性能及功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工艺质量完全满足设计性能及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啸斐  王东宝 《中国造船》2012,53(Z1):46-52
介绍了水下油气行业中水下采油树的主要界面。论述了各界面相应的要求。对水下采油树同一界面中的两种接头进行了对比,探讨了这两种接头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这两种接头的适用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应用于水下采油树的非金属密封材料的浸渍试验,模拟非金属密封材料在长期处于不同浓度酸性环境,同时带压及高温环境里,非金属密封件材料的性能变化。按照本程序对不同的非金属密封材料进行试验,通过测试证验适合不同工况的非金属密封件材料,从而实现不同工况不同非金属密封材料的选择,既保证了非金属密封件可靠性,同时有效的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的主要研究成果,"海马"号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ROV)于2014年2~4月在南海成功完成了海试。"海马"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大深度ROV系统,最大工作水深4500m,主要作业功能是进行海底探测、取样以及其他水下作业。"海马"号的研发和海试成功是我国海洋技术领域继"蛟龙"号后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介绍了"海马"号ROV的立项背景、研究目标、系统组成、总体技术性能和功能及其研发历程和海试情况。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安全性能及水声传播距离限制,传统的长基线系统对水下运动目标无法达到大范围的进行监测。引入中继浮标与长基线系统潜标相结合对水下目标进行导航定位,解决了大范围监测及水下目标安全机动的问题。同时设计了系统的节点分配,并探讨了通信的方式,海试证明方法可靠,有较大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19.
载人深潜器供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可靠稳定的供氧系统是载人潜水器研制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比较了各种类型水下运载器如潜艇、载人深潜器等对载人密闭舱室内氧气浓度的不同要求。针对载人深潜器载人舱内的客观条件,从动力、空间大小、浓度要求等方面论证其对供氧的特殊要求。分析了常见的几种密闭环境下的供氧技术,如物理供氧、电解水、氧烛、超氧化物等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供氧技术及研制了样机。使用该样机进行封闭空间内的有人供氧试验,以验证该项技术的效果。试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技术的有效性。在完成样机试验后,又将样机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1000m、3000m和5000m级海试。海试的成功验证了样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各种类型水下运载器如潜艇、载人深潜器等对载人密闭舱室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不同要求。针对载人深潜器载人舱内的客观条件,从动力、空间大小、二氧化碳浓度要求等方面分析其对二氧化碳清除的特殊要求。分析了常见的几种密闭环境二氧化碳清除方式如一乙醇胺、固态胺、分子筛、碱石灰、氢氧化锂等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种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及研制了样机。使用该样机进行封闭空间内的有人二氧化碳吸收试验,以验证该项技术的效果。试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技术的有效性。在完成样机试验后,又将样机随潜水器进行海试。海试的圆满成功进一步证实了样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