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粉煤灰改善混合料结构的理念,通过替代细集料的方式对3种不同级配设计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试验,研究分析表明:级配1混合料形成了较大程度的嵌挤密实结构,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而采用了骨架密实结构的级配2混合料形成了不密实的多孔结构,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最低,悬浮密实型的级配3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略低于级配1。  相似文献   

2.
依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至甘南高速公路工程,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级配范围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骨架密实型级配范围混合料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泥剂量小于4.0%时,《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的骨架密实型混合料试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范围混合料试件,在水泥剂量大于4%时,《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范围A-1混合料试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的骨架密实型混合料试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水泥赤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原材料的物理性能、混合料最佳含水量的测定以及配合比设计,从室内无侧限抗压、劈裂强度、弹性模量、室内回弹模量、抗冻性及固化机理几个方面,分析研究了水泥赤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掺加赤泥的混合料的各种性能均优于未掺加的混合料,根据各室内试验结果最终确定了混合料中赤泥的最佳掺量范围为10%~16%。  相似文献   

4.
郎玉庆 《北方交通》2014,(Z2):34-36,40
通过室内试验,从混合料的三种不同级配组成(包括骨架密实型级配、悬浮密实型级配、骨架空隙型级配)、不同的延迟时间以及试件的成型条件(包括静力压实和旋转压实)等三个主要方面,测定水泥稳定碎石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混合料,骨架密实型级配在三种级配中的强度最高,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试件的强度会降低,并对旋转压实成型试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最后总结出控制其强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结合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粒化集料的特性,应用传统级配设计方法与最小空隙率法级配设计理论,对比分析了再生混合料空隙率和密度等物理性能的差异,论证了采用最小空隙率法进行级配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比较两种设计方法得出的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得出水泥板再生粒化料采用最小空隙率法进行级配设计时,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要优于按照传统级配设计方法,且设计方法简单,所需设计参数较少,更符合水泥板粒化料的特性,适宜在工程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系列试验研究表明,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均随水泥剂量的增大而近似服从于线性规律,由此可得出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剂量成线性规律变化。这一研究成果,对今后各等级公路的设计及施工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通过水泥稳定将淮北水洗煤矸石应用于公路路面基层的可行性,避免原材料中有害成分的影响,首先检测了煤矸石的成分,然后通过电镜观测了其通过水泥稳定后的状态。为满足路面基层混合料的指标要求,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了试件的最佳含水率,测试了按不同剂量直接掺入水泥稳定时试件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发现该指标偏低。为此,参照规范中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级配,按照用水洗煤矸石替代4.75~9.5 mm普通集料的思路,设计了多种级配,并制备试件,对比测试了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质量比例为:1#料25%~30%,煤矸石(替代3#料)43%~47%,4#料16%~18%,最后确定2#料的用量。按照此原则设计混合料级配,当水泥剂量为5.5%时,试件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值可大于5.0 MPa,满足各类公路路面基层与底基层的需要,从而验证了淮北水洗煤矸石替代集料应用于公路路面基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确定了煤矸石混合料的合理级配,用水泥或石灰两种结合料与煤渣或粉煤灰两种工业废料结合综合稳定煤矸石,进行综合稳定煤矸石混合料组成设计;试验测得综合稳定煤矸石混合料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验证了综合稳定煤矸石混合料可以作为路面基层,二灰稳定煤矸石的效果优于水泥煤渣稳定煤矸石。研究成果对推广应用煤矸石路面基层技术,降低煤炭生产地区公路造价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室内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以7d无侧限抗压强度、90d劈裂强度、干缩应变以及干缩系数为考核指标,研究影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强度、收缩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7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90d劈裂强度的影响程度次序均为水泥剂量>级配>压实度>含水量;而对干缩应变和干缩系数影响程度次序均为水泥剂量>级配>失水率>暴露时间。该研究成果从控制水泥剂量变异、级配变异、压实度变异及含水量等方面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钢渣在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应用的可行性,通过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对3种钢渣掺配比例的水泥稳定钢渣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比例升高,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抗压回弹模量随之降低,劈裂抗拉强度受钢渣含量影响较小。在现场工程中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抗压回弹模量均高于室内试验数值,证明了钢渣在半刚性基层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较差,是引起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根本原因。研究设计了6种不同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通过重型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含水率与最大干密度;分别测定各混合料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弯拉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及干缩系数,构建“抗裂指数”综合性评价指标,并分析级配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抗裂指数”的影响。研究对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同级配水泥稳定粒料强度及收缩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种不同级配类型的水泥稳定粒料的比较试验,以7d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和收缩系数为指标,综合各项试验结果,对三种级配类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再生稳定碎石基层的路用性能,向集料中掺入水泥与粉煤灰比例为1∶3的结合料,展开试验研究。根据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方法确定集料配合比,试验中再生骨料(10~30mm)的掺配比例依次为0%、20%、40%、60%、80%、100%,由最大干密度试验确定其相应的最佳含水量。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冻融循环试验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再生基层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都随再生骨料掺配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当再生骨料掺量为80%时达到最大值;而混合料的抗冻系数BDR随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种不同级配类型的水泥稳定粒料的比较试验,以7d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和收缩系数为指标,综合各项试验结果,对三种级配类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9种集料级配的水泥稳定碎石分别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试验,探求集料级配对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的影响规律,为改善集料级配,优化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水泥稳定的全深式就地再生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参数取值为研究方向,通过既有的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水泥剂量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数据,建立根据水泥剂量确定的强度预测模型,利用数学回归方法,提出不同铣刨料旧沥青混凝土含量、水泥剂量条件下的水泥稳定全深式就地再生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预测方程。研究结果可为水泥稳定全深式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实际工程中质量控制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二灰碎石配合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克服以二灰稳定粒料材料作为基层材料的不足,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性能成为道路工程界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课题.本研究选择不同二灰含量,不同集料级配类型组成9种不同配合比的混合料,通过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及干、温缩试验,系统分析了结合料剂量、集料级配类型和养生龄期等因素对二灰稳定粒料强度特性及收缩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强度特性及收缩性能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基层强度和收缩性能两方面要求的二灰稳定粒料材料组成与推荐级配.  相似文献   

18.
如何克服以二灰稳定粒料材料作为基层材料的不足,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性能成为道路工程界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课题.本研究选择不同二灰含量,不同集料级配类型组成9种不同配合比的混合料,通过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及干、温缩试验,系统分析了结合料剂量、集料级配类型和养生龄期等因素对二灰稳定粒料强度特性及收缩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强度特性及收缩性能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基层强度和收缩性能两方面要求的二灰稳定粒料材料组成与推荐级配.  相似文献   

19.
传统全深式冷再生沥青层铣刨厚度宜小于40%,但实际工程中常会遇到沥青层厚度超过40%的情况。通过对镇江市干线公路路面旧料的级配及路面结构层进行分析,进行高沥青层厚度比例下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沥青层厚度占总再生厚度比例的60%。利用振动成型法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成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泥含量为3.5%时,高沥青层厚度比例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2.5 MPa,满足规范要求。对就地冷再生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对施工路段进行取芯检测,再生路面性能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为高沥青层厚度比例的就地冷再生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符合干法橡胶沥青技术特点的混合料级配,从混合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上验证设计级配特点。根据胶粉变化和贝雷法设计原理分别设计AC-13C、SMA-13、SAC-13和AR-AC-13S四种级配类型,运用X-ray CT微观试验方法和图像处理技术,从微观结构层次研究四类级配类型的区别和优劣,分析得出在橡胶粉各断面胶粉数量和含量的空间分布上,AC-13C和SAC-13类型的级配胶粉含量值离散和变异程度最小,分布更为均匀,SMA-13次之,AR-AC-13S最差,从胶粉分布的角度看,AC-13C更适合干法橡胶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混合料路面性能试验,对连续与间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稳定性能及水稳定性能进行了分析论证,进一步验证了微观试验结果。微观和宏观试验均表明,连续级配在干法橡胶沥青混合料中更加适用,工程实践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