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桥台后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了揭示桥台后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的影响因素,应用ABAQUS有限元程序建立了沿桥台纵向的平面应变计算模型,对回填材料进行了相关参数的沉降敏感性分析。高等级公路沉降实测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反映实际工况下路堤沉降的变化规律,可合理预测高填土路堤实际变形特征,弹性模量、渗透系数、容重、施工间歇期是影响近桥台处路堤工后沉降的主要因素,建议回填设计中应通过综合提高回填材料力学性能与改善施工方法的手段来达到减轻桥台后跳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于永堂  郑建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2,57(6):1268-1276, 1292
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预测结果是确定地面工程建设时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 为准确预测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量,在分析典型黄土高填方场地沉降数据特点、曲线特征和发展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收敛型和发散型两种用于工后沉降预测的新模型;介绍了新模型的基本性质与参数求解方法,并检验了新模型在典型黄土高填方场地工后沉降预测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表明:新模型的内拟合误差和外推预测误差均较小,适合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预测,其中发散型模型更适合“S”形沉降曲线的外推预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4.6%,相较于传统预测模型的外推预测误差降低了78.7% ~ 95.8%;收敛型模型更适合“J”形沉降曲线的外推预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9%,相较于传统预测模型的外推预测误差降低了68.3% ~ 84.4%;新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通用性和稳定性,可为今后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预测和评估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黄土的分布与性质,对黄土路堤沉降的机理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比较了基于实测资料预测黄土路堤工后沉降值的实用模型,包括指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双曲线模型.以指数模型为例,根据已建成某大坝实测数据,确定了预测模型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以某在建昔格达填料路堤试验段为原型,进行了6组离心模型试验.通过测定模型顶面的沉降、模型内部的水平和竖向土压力,对高填方路堤中土工格栅的加筋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土工格栅对高填方路堤的影响及作用,为昔格达填料路堤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法研究了软基上土工织物加筋路堤实际工况下软基超静孔压消散、软土地基竖向变形和塑性区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筋材应变及其水平向分布、未加筋与加筋路堤工后沉降历时曲线及其水平向分布规律,揭示了筋材协调土体变形,减小不均匀沉降,同时减小路堤工后沉降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前公路较基路堤工程中常用的双曲线法等实测沉降经验推算法未考虑荷载变化对软基路堤工后沉降的影响,不能较好预测超载预压软基路堤的工后沉降。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利用实测沉降反算沉降系数和软基平均固结系数,以此反算的系数为计算参数,同时考虑超载预压对工后沉降的影响,近似地预测了超载预压路堤的工后沉降。由于计算中考虑了超载预压部分对路堤工后沉降的影响,此方法预测的结果较双曲线法等实测沉降经验推算法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长安综合试车场高填方路堤施工沉降控制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高速公路而言,汽车试车场的建设具有技术标准高、施工难度大、项目管理及施工工艺复杂等特点,而且在我国它的设计和施工没有现成的标准和规范。通过对长安综合试车场(垫江)高填方路堤试验路段的高速环道断面和标准坡道断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试车场典型断面高填方的沉降变形规律,分析了黏土路基经过石灰土换填后典型断面路堤的沉降变形情况。研究表明:石灰土对高填方路堤的沉降变形和稳定性有着很好的改良作用,有效的提高了路堤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小了路堤的沉降变形以及表面沉降差。  相似文献   

8.
软基路堤超载预压路段工后沉降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公路软基路堤工程中常用的双曲线法等实测沉降经验推算法未考虑荷载变化对软基路堤工后沉降的影响,不能较好预测超载预压软基路堤的工后沉降.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利用实测沉降反算沉降系数和软基平均固结系数,以此反算的系数为计算参数,同时考虑超载预压对工后沉降的影响,近似地预测了超载预压路堤的工后沉降.由于计算中考虑了超载预压部分对路堤工后沉降的影响,此方法预测的结果较双曲线法等实测沉降经验推算法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针对实际工程,对土石混填高填方路堤的沉降的监测方案进行了简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施工期高填方路堤的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运用有限元软件对高填方路堤施工期沉降进行了模拟,模拟得出的沉降变形规律与现场实验数据得出的规律基本相符,可以有效地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年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型填筑材料,气泡混合轻质土具有轻质高强,高流动性,施工方便的特点。在公路工程路堤填筑中具有工后沉降小、节约耕地、工期短、可尽快投入使用等优点,可作为高填方路堤填料的优选材料。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托某扩建工程,对路基拼接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对路面结构影响进行数值分析。研究表明,新老路堤表面施工期末最大差异沉降值为6.869?cm,新老路堤表面各点的工后沉降值从路堤中心线向外不断减小,路堤中心处沉降值最大为6.12?cm,不均匀沉降为1.17?cm,路面各层结构受力均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大型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室内试验试验模型槽和斜坡地基边界效应的FLAC3D数值计算模型,进行了极限承载力作用下斜坡地基高填方路堤变形至破坏的过程模拟,分析了斜坡地基上填方路堤承受极限承载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的物理力学行为,较为准确地预测了极限承载力作用下室内模型的典型破坏面形态与位置,能为充分认识斜坡地基上高填路堤的破坏形式与破坏机理提供有益素材.  相似文献   

13.
以地处沿海软土地区公路某标段路基的n个代表性断面在路堤堆载期和预压期监测获得沉降观测数据为基础,用对数曲线方程进行拟合地基表层沉降预测方程并应用其预测各断面不同时期地基沉降,通过汇总该标段各断面资料综合分析地基的变形程度和路堤的稳定性,提出了在工后沉降超标段消减工后沉降措施和过渡路面结构替代永久性路面结构的施工改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高填方路堤施工为研究背景,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情况制定灰土挤密桩加固方案,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施工现场沉降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压实度增加,各区间分层压缩量随之下降,且加固后沉降量明显下降。采用灰土挤密桩加固后,高路堤地基沉降逐步稳定,路堤顶面沉降速率明显下降,说明加固后路堤稳定性得到了有效提升,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江合高速公路D7合同段的龙井沟大桥变更为高填方而进行的桥和高路堤2种方案比选为依托,论述了高填方路堤设置的优势,如消化弃方、减少占地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工后沉降量大、边坡稳定性及后期维护费用高等.为类似路段进行桥路比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多种因素作用下红黏土路堤填挖交界段工后沉降变形规律,对红黏土路堤填挖交界段工后沉降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分层台阶厚度、分层台阶宽度、含水率等因素对红黏土路堤填挖交界段顶面工后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路堤填挖交界段顶面工后沉降变形的影响程度为:分层台阶厚度>含水率>分层台阶宽度。分层台阶厚度与顶面工后沉降变形峰值呈正相关;含水率越大,路堤顶面工后沉降变形峰值越大;随着分层台阶宽度的增加,路堤顶面工后沉降变形峰值基本一致;路堤工后整体变形峰值出现在填方段的中部,工后整体变形峰值与分层台阶厚度呈正相关。该结论可为红黏土路堤施工与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绵阳南郊机场总公司、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我校共同完成的四川省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强夯法控制高填方地基不均匀沉降机理研究已通过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鉴定。课题组根据绵阳南郊机场飞行场地高填方地基的特殊性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强夯技术文献的基础上 ,对强夯的加固原理、适用范围、大能级强夯技术、强夯法控制高填方地基不均匀沉降机理以及强夯法加固地基的试验与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得出了以下结果 :1 .提出了山区卵砾石土高填方地基强夯加固的技术参数 ,及用沉降量控制强夯能级和总夯击能的地基处理方法 ,用 …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超轻质填料路堤,该路堤型式特别适用于软土地基的桥头段及高填方段路堤,能有效减少小道路使用期工后沉降及加强路基边坡稳定性。该型式在实际中应用将有效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希望引起建设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我国西部地区高填方路堤施工实践,介绍了多种填料高填方路堤施工的强夯参数设计、强夯效果检验、沉降观测等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列述分析。利用长三角高速铁路典型路基段沉降监测成果数据及相应监测区域年度降雨时间变化数据,分析了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与路基含水量及年度降雨量变化之间内在联系机理。研究表明:年度季节性降雨导致监测区路堤与地基中含水量增加,从而改变了其内部力学特性引起沉降,使高速铁路监测区路基工后沉降随年降雨变化呈现季节性特征,该结论为铁路路基整治等线路维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